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P24

  ..續本文上一頁,爲的是什麼?

  (有人跪香!)起來吧!你們再這樣拖拖拉拉,我不講話,叫你跪一個小時 。你們都有表嘛!看時間啊!我都能按時到達,你們不能按時到達?這我就 有點不相信。 

  「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 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不生。彼我恩愛 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 能入清淨覺海。」

  

  師父:今天修學到這裏。「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無」當「不要」講。

  大家應該覺悟了,你看經文怎麼告訴你。你們要知道,不論你世間學識,只 論見性與否,你們有很多書讀得少的,千萬不要認爲自己讀書不夠,沒有學 問,灰心喪志,這個不論的。如果你能一點通,點點通,天臺說一節破,節 節破。

  「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現在的人多令求悟,佛告訴大家「無令」求悟,只 叫它求悟求解的話,「唯益多聞增長我見」,見性之道就是消滅我見。誰講 ?

  

  秀師:「末世衆生希望成道」,就是有所得心,他不從心上下功夫,不曉得心即是 法,法即是心,而心外求法,所以「唯益多聞」,這樣只能增長我見。要怎 樣求悟呢?「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從心性上用功來降伏煩惱。「未得令得 」,一切無所得,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斷令斷」,斷是斷有所得心 ,斷執著,這樣就能「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不生」,因爲法本不可得,所 有的一切境如幻如夢,不起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就不會起我慢。「彼我 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從自己的心性下功夫,佛說這種人就 能漸次成就,這樣就是「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師父:慧秀說「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皆是有所得心,不錯!現在的人都是有所得 心求佛道,正是背道而馳。「希望成道」,有所得心,「無令求悟」。現在 的人都是求悟求解,甚而言之,說我開悟了,其實騙人的話,六祖說本來無 一物,不知道你悟的是什麼東西。裏面有一個「未得令得未斷令斷」,這是 智德和斷德,在究竟果位叫智德,叫未得智德令得。「未斷令斷」叫斷德, 未斷的惡法令斷。在因地上怎麼修呢?未得令得是善法,未斷令斷是惡法, 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就是智德、斷德。誰講?

  

  聞師:「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事實上就點出來,像師父常開示我們,衆 生慧命之所依,是假經教爲源本。有一句話,要以什麼養慧命?要以法來養 慧命。這個法本來是不可說,雖然遍一切處,不可以言語表示。雖不可言語 表達,以俗谛來表達,用言教來表達,用文字來表達,可是法卻非文字,也 非言語,只是用一切文字、言語來诠釋這個法而已。我們慧命之所依,就是 假經教爲悟入方便。 

  「末世衆生希望成道」,希望圓滿佛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一大圓覺 。「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無令求悟」,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 緣生的,生而無生,無生就是生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個法本來是融 通的,任取一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所悟的法,一定是 有法。不管你是初初開始學習,還是你已經證到圓覺妙性,事實上都是落入 定法,不能成就佛道。所以「無令求悟」,有一絲一毫的悟,就有能悟、所 悟,有能悟、所悟就乖于一心,乖于無上菩提。所以無令求悟,或「唯益多 聞」,這都是「增長我見」。如果我們以法來養我們的慧命,聽見或修習任 何一法,知道能所都是相依而起無性,當下依他起就能會入圓成實。如果一 落有定法執有,就乖于佛道,有任何取證,都是增長我見,不能銷歸自性, 這是不認識法性的緣故。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剛才師父已經開示我 們是智德、斷德。求佛道不外兩種,智、斷二德,智斷二德圓滿,就是所謂 佛道。不管智德、斷德都不能落有所得心。「但當精勤降伏煩惱」,我們知 道煩惱是虛妄而起的,遍計所執,所以降伏煩惱也是降伏我們衆生的遍計所 執性。因爲法本無生,無生法中你怎麼再起第二重虛妄的煩惱,從遍計所執 惑再生的煩惱是錯誤的,應該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以始覺合 乎本覺,我們的心就像大圓鏡一樣,由法性起叫緣起法,這就是始覺,于依 他的法沒有遍計所執,當下合于本覺。「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衆生不落遍 計所執,就是智德,才能真正如法修行斷惑,斷惑的緣故就沒有苦,所以未 斷令斷。

  「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一切寂滅是講諸法寂 滅相,就是諸法實相。「對境不生」,對境生是遍計執,不會依他而有,依 他是四谛法,不會四谛就不會第一義谛。所以當我們起煩惱時,就是二谛皆 失。我們如果能對境煉心,就能慢慢銷歸自性。對境煉心是會到一切法都是 緣起,依他而有,所以就沒有能所的分別。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 覺海。」「若于所求」,就是落入定法,不是我們所講的法,不能養慧命。 「別生憎愛」,生分別心,分別心是取相而有的,取相是衆生的迷惑,迷惑 是因爲不解第一義谛的緣故,迷惑在事相,「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師父:大家注意,他們講到那裏,你看到那裏,要不然你不入,糊裏胡塗。「末世 衆生希望成道」,道有二種:定道、慧道,定道是斷德,慧道是智德,這你 們就了解了。他第一句就講出來,「無令求悟」,悟是人相。「唯益多聞」 ,取著人相,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人相産生于我相。唯識就講,我相 是見分,人相是相分。所以才說「但當精勤降伏煩惱」,你慢慢就可以找出 脈絡來了。「希望成道」,本來是斷德、智德,他相反而求。誰講?「無令 求悟」以下都是講四相,我人衆壽相。

  有些胡塗人總認爲多看幾本書,就可進入佛道,那是背道而馳的。看經要銷 歸自性,深入谛理。你如果知道「希望成道」,道有兩種:定道、慧道,那 下面就貫通了,要不然你滿腔的摸不著邊。抓著這一點懂的,下面慢慢就懂 了。誰講?要講就講啊!

  

  甫師:「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師父剛才有開示這個道是定道、 慧道。我們學佛要定慧等持,有慧無定,落入狂慧;有定無慧,落入外道。 這在佛道上相當重要,我們要了生死,一定要從這裏下功夫,一定要定慧等 持。現在末世衆生以有所得心,不知道佛道的真義,他只要求開悟,以有所 得心,只會在解上多下功夫,這樣就是狂慧,增長我見,這和生死一點幹涉 都沒有。如果我相不除,煩惱不滅,等于磨磚要成鏡,不可能的事情。

  主要我們要降伏煩惱,所謂開悟就是要放下煩惱而已,因爲我們自性本來清 淨,由于我見才出種種煩惱,所以不能和一切法相應,本來一切法都是一心 能隨緣,隨緣無性就是一心。如果我們起遍計執,就不能和法相應,因爲法 本來就是清淨。我們只要精勤不起煩惱,就對了,所以說要「起大勇猛」。 我們知道我們有煩惱,問題是沒有勇猛心讓煩惱不起來,所以師父開示要起 觀照。這觀照就是不起煩惱,所以主要是不起煩惱就對了,不是有所取有所 得。

  「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如果我們心清淨,就能起一切的功德,一切的煩惱 都不會生,所以說「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一切人我是非都不會生起,本來一切的人我是非就是我們的煩惱心所起的 。若能這樣下功夫,才能「漸次成就」,這是修佛道踏實用功的地方。「求 善知識不墮邪見」,真正降伏我慢,這樣才是無我的心,才能獲得善知識的 護念,不會墮入邪見、狂慧。「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如果我們對佛道有所 得,起憎愛心,當然不能入清淨覺海,因爲清淨覺海沒有所求的心。

  

  師父:大家對「但當精勤降伏煩惱」,還沒有很了解,我舉例子。虛空,你怎麼得 的虛空?如果你求虛空,這個人是大傻瓜啊!虛空,怎麼得的虛空啊?把浮 雲掃盡,就是虛空。所以古德講過,掃盡浮雲月自明。斷盡煩惱,佛性圓現 。

  「起大勇猛」,什麼是大勇猛?觀照,使你的心始終一片清淨,那才叫觀照 ,並不是叫你觀佛像、觀蓮華、觀佛放光啊!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 保持你的心清淨,非要大勇猛,辦不到!什麼原因?因爲衆生的心起滅無常 ,好象猕猴一般,它最難降伏了。所以降伏它,要起大精勤。誰講?

  

  庶師:這一段是佛答淨諸業障菩薩的總結,我想這裏是佛爲末世衆生所開出的修持 方法。「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衆生希望成道,卻不知道反觀內心 ,「無令求悟」,不知道萬法繁興,同歸一大緣起;緣起無性,當體即空。 因爲不知道這谛理,所以不知道從心性下功夫。「唯益多聞」,增長多聞就 是增長我見,我見熾盛,就擾亂我們的清淨心。所以「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 大勇猛」,這是一個方法,還有「求善知識不墮邪見」,也是一個重要處。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在佛遺教經有提到,製心一處,無所不辦。所以我 們真正有心要出離叁界,就是師父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法 門來講,就是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淨念相繼,把功夫打成一片。這樣起大 勇猛心,才能「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不生。彼我恩愛 一切寂滅。」這些種種的習氣才能斷除,這樣「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雖然我們有大勇猛的心,還是要求善知識的領導。

  

  師父:不要閉著眼,他講到那,你看到那,要不然你不入。 

  

  庶師:有善知識的領導,我們才不會墮入邪見,尤其我們末法時期,如果沒有善知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