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P10

  ..續本文上一頁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師父:慧經會到理事無礙。我告訴你,理事無礙名之爲法界。怎麼理事無礙名爲法 界呢?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還是理法界、事 法界,同一法界和萬法同一實相,是一樣的。

  大家精進努力!如果你于此法中,餐到微塵許的法味,一切萬法皆同糟粕了 ,你還計較什麼?「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我說一句話,煩惱性即菩提性即 涅槃性,是爲入不二法門,是不是?禅那是爲入不二法門。

  「寂滅輕安」,怎麼叫寂滅輕安呢?你看,叁種輕安,奢摩他是什麼輕安? 大家查一查。(答:寂靜輕安。)叁摩提是什麼輕安?(答:大悲輕安。 )寂靜也滅,大悲也滅,叫寂滅輕安。怎麼知道呢?生滅滅已,寂滅最樂。 生,不就是大悲嗎?滅,不就是奢摩他嗎?都滅了以後叫寂滅,這時候才叫 妙覺隨順。這個境界和禅宗所說,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有什麼關系啊?和禅 宗說的雁過長空、影落寒潭又有什麼關系?你會啊!誰講? 

  空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就是菩薩悟入大圓滿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以淨覺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二谛融通叁昧印。「不取幻化及諸淨相 」,不取有爲,不取無爲。「了知身心皆爲罣礙」,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皆是罣礙,放下十八界就是法界,就無所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 超過礙無礙境。」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所障,不依諸礙,所以能超過礙無礙 境界。「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受用的身心世界就是十二入、十 八界,十二入、十八界都是滾滾紅塵。「如器中锽聲出于外」,這是講如來 藏心,法身圓現。「聲出于外」,是講法身能無性隨緣起大用,也就是長空 不礙白雲飛。「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虛妄不可得,涅槃無生無滅也不 可得,所以不相留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不住有爲,也不住無爲。「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妙覺隨順大圓滿覺,充滿法界。寂滅境界是講心體妙 湛常寂,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身心皆是 依他有,依他無性不可得,所以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衆生壽命 皆是六塵緣影。如此修行這個方便就是中道、禅那境界。

  師父:聖空會到法身,也是它。法身有兩種法身,照而常寂,清淨妙法身。寂而常 照,又出兩種法身,實報法身叫報法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叫化法身。 都是法身,不錯。

  裏面有一句,大家還不太清楚。「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他,我們不管自 他,就是身心,身心是不是五陰啊?五陰是不是生滅法?如果五陰達到這個 地步的話,那這個地步也是生滅,對不對?這個法是寂滅啊!生滅滅已,寂 滅嘛!所以「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你不管自身心、他身心,皆是生滅敗壞 之法。這個法,沒有敗壞,無生無滅,這是說不生也不滅,不常也不斷,不 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就是這個東西。下面「衆生壽命」,那你就會到了 。

  庶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若諸菩薩洞達真如本性非一非異圓融無礙 ,顯現清淨心時,對一切法既不著于幻化之相,也不著于淨相。因爲取著于 幻化,還是住著于幻化相之境,取著于淨相,還是執著淨相之境。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我們要知 道,真如本性猶如虛空,虛空能容山河大地,一切善人、惡人、地獄、極樂 世界無不包含。我們的真如本性也一樣,一切無罣無礙。這裏講到不以身觸 曰覺,不以緣起曰知,所以你對一切法不住著的時候,就能對一切法曆曆分 明。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我們的身心色相處在塵勞之界,就像器中锽聲出于外,有扣則響,不扣不響 ,器中锽是生滅相。但在這生滅當中就有不生不滅的東西。我再舉個例子, 我們念佛,你心有念就有佛,不念就沒有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所念出的佛是我們真如本性的佛。「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本是一種 生滅相,涅槃也是生滅相,但是煩惱、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因爲煩惱就是涅 盤,涅槃就是煩惱,菩薩已經體會到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所以能「內發寂 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能夠體會到這裏,一切衆生的 壽命也是一種幻化浮影,不實際的。「此方便者名爲禅那」,禅那就是一種 定。

  師父:「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浮想就是妄想。剛才慧庶提到六道生死、西方極樂 ,這也是浮想,可是這個地方要打轉身,禅宗說不打轉身就死路一條。你說 六道生死爲浮想,是浮想,可是爲什麼受用身心呢?你說極樂世界是浮想, 不錯!是浮想,爲什麼求生極樂呢?你想一想,你住了一邊,是不是?這六 道生死、極樂世界皆爲浮想,你不住了,你是住了不住啊!住了無六道生死 ,住了無極樂世界,還是不對啊!那你住了無六道生死,住了無極樂世界, 住了那個?住了奢摩他。這是不住,不住叁摩提,不住奢摩他,叫寂滅輕 安。

  唉!所以我想大家剛開始上課時昏頭轉向,現在大略有點了解了吧?對這段 文誰還可以再發揮?最後一個人講!

  般若經講,心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住。無所住,不住有、不住 無,連不住也不住,才叫無所住。要是不住有,不住無,住了那個不住,還 是住啊!

  佛傳此法,我們真要上感佛恩啊!你們講的時候,要是取著于相,不對!一 邊,邊見。取著于相的話,你連相宗都不入,相有叁種,言語相、文字相、 心緣相。取著于無相,也不入,還是凡夫、外道。住于相,不取著于相,入 性宗了;住于無相,不取著于無相,入于性宗了。所以性宗有叁個差別,始 教、頓教、圓教。大乘始教,僅僅是相宗、空宗,這個不是華嚴宗強調的, 我們看事實就知道了。這個方便叫禅那。大家如果沒有再發揮的,查注疏。

  你想,此法你要是得微塵許法味,還有什麼可要求的?其它的一切皆同糟粕 。查到注疏的上來寫。

  由于這叁種方便,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可以知道爲什麼入名相、出名 相了吧?不出名相,不得這叁種方便。入名相、出名相,自然入理。入理不 出理,不得禅那。

  身心世界有沒有啊?沒有?你落于一邊;有身心世界受用?你如果有身心世 界受用,又落于一邊。受用身心世界,相在塵域如器中锽,那兩邊都不落。 誰查到注疏,上來寫。此地看大家的見地。

  大家不相信,你想一想,你們今天所發揮的,所講的,恐怕都不在經文,如 器中锽嘛!你根據那個經文講的?沒有吧!器中锽,它根據那段經文出的? 佛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根據那段經文來的?如果有根據的話,不叫無 上正等正覺,它有上嘛!有老師嘛!此法如器中锽,(啪!)它從那裏出, 從左手出?從右手出?都沒有聲音。從兩個和合出嗎?也不是啊!兩個和合 是右手、左手和合,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聲音。和合以後變成有聲音,不 合道理。好比土裏沒有黃金,水裏沒有黃金,土和水和合變成有黃金,那有 這個道理?

  所以諸佛權智不思議,普度十方無所依。大家看過勝鬘經吧!唯有佛一人是 無所依,其它的聲聞、緣覺、菩薩皆依佛,對不對?如果佛還要依于其它的 佛,那就有上了,不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僅僅等覺位。佛是無上士。

  你們有人將來要是注疏經文的話,到此地,光看資料,不解。你入法,才能 解。資料都是有罣有礙的,你們不相信,想一想,器中锽──器中的聲音它 依于何而生的?沒有,它無所依。大磬沒有聲音吧?維那拿磬棒一敲,出聲 音了。維那有聲音沒聲音?維那假使有聲音,沒有大磬,沒有磬棒,他應該 出聲音。磬棒有聲音沒聲音?磬棒有聲音的話,沒維那,沒大磬,應該出聲 音。大磬也沒有聲音,大磬假使有聲音,它自己出,不等維那敲磬,它自己 出。維那沒有聲音,磬棒沒有聲音,大磬沒有聲音,叁個加起來,變成有聲 音,不合道理。你想一想,這個聲音從那裏出?無所依。

  這個道理深一點,聽懂的舉手我看看?聽不懂的,舉手我看看?啊!不錯, 你們這就到了礙無礙皆寂滅了。哈!

  法都是一樣,你生煩惱,別人惹你,冒犯你,你就生煩惱了。這煩惱從那裏 來的?無所依啊!怎麼知道呢?煩惱是你和對方生氣才生出來的,如果你有 煩惱的話,沒有對方,沒有因緣,你還有煩惱啊!不合道理。如果對方有煩 惱,沒有你,沒有因緣,他生煩惱和你有什麼關系?如果煩惱自己會生,沒 有對方,沒有你,這煩惱怎麼生出呢?所以知道叁方面都沒有煩惱,我、人 、因緣都沒有煩惱。既然都沒有煩惱了,我、人、因緣加起來變成有煩惱? 不合道理!可憐我們從無量劫來,就在這裏生死不斷啊!大家再不覺悟,不 及早回頭的話,兩眼一閉,兩腿一伸,你到貓肚裏去,到狗肚裏去,不知道 了。

  所以大家放下!放下!放下!莫計較人我是非,精勤佛道。佛道有叁種事, 佛說過,誦經、參禅、僧衆事。誦經、參禅,我們是誦經、念佛,實在說起 來,就是定慧二道。

  如果過了這個店,再沒有落腳處了,如果再不精進努力的話,上那裏去投宿 啊?你現在還分別人我是非,計較人我是非,來生落入狗腹的話,你就和狗 爭那饦大便去!

  大家看看,現在應該體會到,這是什麼?圓覺經是吧?不是,這是法寶啊! 沒有它,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怎麼了生死,怎麼出離啊? 是不是法寶啊?真應該上感佛恩啊!佛不說,我們怎麼知道呢?

  大家不要想到吃飯,我們聽經耽誤了吃飯的時間,那是爲法忘食,還不到爲 法忘軀的地步。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