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桌子有声音没声音?没有 声音。(敲一敲)有声音没声音?有。这就是锽,声出于外,不受它阻碍。 譬如大磬不响啊!一敲就响,扣则鸣,声音是不是在大磬里面?不敲它不出 ,因缘生,它就出了。是不是一切如器中锽啊?「锽」作声音讲。
譬如我说话,从我肚子出来,我肚子有声音没声音啊?我说话,一点不受阻 碍,色受想行识五阴皆不受阻碍,是不是?我手巴掌里面有声音没声音啊? (啪!)有没有?出来了,不受阻碍,懂了这个道理了吧?此法有四门可以 入,闻思修证,到证的地步才真得。慧明讲吧!
明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菩萨如果知 道净圆觉,也就是圆成实性,他就不取幻化。这是承接上文来的,前面讲「 奢摩他」,是约净相来讲,后面三摩提是约幻化来讲。幻化是俗谛中道, 净相是真谛中道,第一段奢摩他是真谛中道,第二段三摩提是俗谛中道。 这里第三个方便是更深一层,就是双谛中道了。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就是心经所讲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 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为我们的苦厄都是由我们的身心而来的,你既然 能照了五阴身心空的话,苦厄当然因此得度了。所谓苦厄也就是罣碍。
「无知觉明」,就是真谛中道;「不依诸碍」,就是俗谛中道。「永得超过 碍无碍境」,能够不偏于俗谛中道,也能不偏于真谛中道,在双谛中道当中 不偏不倚。「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器中锽是 一种声音,不会受东西所阻碍。「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因为烦恼不可得, 涅槃也不可得,所以不相留碍。因为烦恼和涅槃本是空啊!当然无碍了。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因为烦恼性空,涅槃也是性空,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所以能内发寂静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自身心就是讲我相,他身心就是讲人相,「众生」就 是讲众生相,「寿命」就是讲寿者相。「皆为浮想」,就是金刚经所讲的, 我人众寿相皆是不可得。「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就是双谛中道。
师父:慧明他是以二谛中道,这是他的见地。实在说起来,奢摩他、三摩提、禅 那,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一心出二门,奢摩他是真如门,三摩提就是 生灭门,这只讲净圆觉心。
大家仔细会一会,你看一看啊!「悟净圆觉」,净圆觉就是随缘无性,无性 随缘。「以净觉心」,以无性随缘,随缘无性这个净觉之心,「不依诸碍」 ,不取幻化。净觉心不取一切幻化,什么是幻化呢?凡所有相皆是幻化,幻 化皆是虚妄。大乘起信论讲三种幻化,心缘相是幻化,言语相是幻化,文字 相是幻化。「及诸净相」,这还是两边,一个真如门,一个生灭门,幻化生 灭嘛!因为净圆觉心它一心出二门嘛!就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嘛!「不取 幻化。及诸净相。」那实在说起来,没有幻化,没有净相。幻化者,无性随 缘也,无性随缘就是幻化了。净相,随缘无性啊!
「了知身心」,就是五阴。「皆为罣碍」,执着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 为罣碍,色法、心法皆是罣碍。色受想行识,色为色法,受想行识为心法, 皆为罣碍。
再来看,它还是一对。「无知觉明」,不执着知觉明,性空。因为什么?缘 起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嘛!所以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诸碍是缘起,缘 起就是性空啊!你再往下看。「碍无碍境」,好象也是指两边讲吧?上面是 说奢摩他、三摩提为二,知奢摩他性及三摩提性,为入不二法门。此法 闻思修证,才能得到。慧策讲!
策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菩萨悟入自性清净心、自性佛,以清净心不取一切 幻化,一切幻化的法都是缘起,「及诸净相」,净相就是性空,不着二边, 就是中道义。「了知身心皆为罣碍」,知道身心是色法、心法,若住着的话 就是遍计执,遍计执落入生死,就有罣碍。菩萨不着身心,所以无所罣碍, 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颠倒梦想。
「无知觉明」,知见立知,就是生死本,所以菩萨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不住着一切幻化的法,他知道幻化的法都是无性、不实在。「永得超过碍 无碍境」,不着缘起、性空,不着二边。「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他知道受用及身心都是缘起,都是幻化的法,都是缘起才现一切相,都是 虚妄的。「如器中锽」,这种声音是因缘生,不是自性生,是幻化的。烦恼 也是缘起,涅槃是假设的,因为烦恼、涅槃是无性,所以不相留碍。师父说 ,这种境界是入不二法门。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寂灭轻安就是分证常寂光。「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凡所有相皆是幻化、虚妄的,菩萨能离我人众寿相, 心不取于相,所以不会起心动念。这种方便叫做禅那。
师父:慧策他也讲到自性清净心,这是他的见地,没有错。净圆觉心就是自性清净 心。「无知觉明」,大家想一想,好象是僧肇大师作了一部般若无知论吧? 你也可以会入。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我再和大家讲,我们现在都生活在尘劳里 ,就是尘域,是不是?可是我们的佛性如器中锽啊!你一敲,它就出来了, 声出于外,不受尘劳所罣碍。可是你不敲,它不出啊!想到了没有?你本来 就不受它罣碍的,你不假缘起,不发戒体,它不出啊!声音,好象桌子没有 声音,你打桌子,有声音出来了。这声音,受桌子罣碍了没有?没有。我们 佛性在六尘里头也是一样,你要是敲,它就出来了,不受其罣碍。会到意思 了没有?谁讲?
甫师:它说先悟圆觉,就是知道佛性本具,然后再假方便,渐渐去除烦恼、执着, 也不住着去除的心,到这里两边不住,就真正契入净圆觉。所以悟净圆觉, 就是见到本具的佛性。本来面目,是清净平等的。
前面是讲我们本来具足妙圆觉性,这里是讲假藉方便显发我们的佛性。一切 法本来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就不住着无性,随缘无性就不住着 随缘幻化的假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因为心清净知道身心皆是幻化的 缘故。「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觉性不受身心所罣碍,不再执着缘起的假相 ,也不住着无相。「永得超过碍无碍境」,不住着缘起的相,也不住着无相 ,因为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相。「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 声出于外。」因为一切法都是无性随缘,没有一法不是这样。一切万法都是 本具真如法性,在众生叫佛性,在法叫法性。无性能随缘,所以随缘成一切 法。随缘成一切法,它当下本是无性,法尔如是。
如器中锽,我想到以前看过一个比喻。譬如弹琴,弹时会有声音,不弹就没 有声音。这声音到底是在手指吗?如果在手指,可是没有弹琴就没有声音。 如果在琴,琴放在匣中就没有声音。所以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的法就是无 性。「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就是前面讲的碍无碍境界,无分别的觉性就不 被烦恼涅槃互相阻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刚才师父有说到,这种寂灭是会到圆觉的寂灭。「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妙觉随顺是约心来讲,寂灭境界是约一切境来讲,因 为心法都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所以都是同一真如法性。「自他身心所 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我人众寿相皆是妄想。这种方便叫做禅那。
师父:「不取幻化及诸净相」,这个分出相宗、空宗、性宗。我和大家讲过了,取 幻化是相宗,怎么入性宗呢?于相不取着于相,就入性宗了。怎么不取于相 ?知道幻化皆是随缘无性。要是取着于净相,是空宗。怎么修空宗不着于空 宗呢?知道无性随缘,就入性宗了。如果执着相实在有,凡夫;执着空为实 在有,二乘。入性宗有三种层次,相宗、空宗叫大乘始教,入了性宗呢?就 理事无碍。慢慢入了以后,它有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终教,第二个层次 是顿教,第三个层次是圆教。
所以如果你们知道这个道理,我和你一讲三宗的话,空宗、相宗、性宗,你 就会到了。所以你们被障住,迷迷糊糊不知道。我再讲一讲,「受用世界及 与身心」,怎么讲呢?世界是不是依报啊?身心是不是正报啊?依正二报皆 是我们受用,如果没有这个受用,那成为断灭。如果没有世界身心受用,那 是不是成了断灭?此法不入断灭,虽然不入断灭,有受用身心,可是下面讲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有身心依正二报,好比相在尘域,如器中 锽,声出于外,它一连贯下去的。讲!
经师:我试着讲看看!「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菩萨如果能会到一真法界 性。「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刚才师父有讲过,幻化是约缘起来讲 ,净相是性空来讲。所以说,不取事法界,不取理法界,就是理事无碍。「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一切法皆空,就是真空观。「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 得超过碍无碍境。」无知觉明就是指性空,不依诸碍是缘起,碍是指事讲, 无碍是讲理,所以能超过理事无碍的法界,慢慢入事事无碍法界。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受用世界是讲依报,指无情来讲,「及与身心」, 是指有情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相在尘域」,如果你知道一切法无非 是我们的法界性,无非是我们的法界身,就能触目皆道,譬如器中锽,声出 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前面是举譬喻来讲,后 面是法合。提醒我们,烦恼涅槃本来是无一无二的,所以不相留碍。这时便 能内发寂灭轻安,因为事理无碍,便能慢慢入到事事无碍法界,身心就能寂 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这时慢慢就入了清净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我人众寿相本来就是幻化的 ,虽然幻化的,不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