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P9

  ..續本文上一頁個桌子有聲音沒聲音?沒有 聲音。(敲一敲)有聲音沒聲音?有。這就是锽,聲出于外,不受它阻礙。 譬如大磬不響啊!一敲就響,扣則鳴,聲音是不是在大磬裏面?不敲它不出 ,因緣生,它就出了。是不是一切如器中锽啊?「锽」作聲音講。

  譬如我說話,從我肚子出來,我肚子有聲音沒聲音啊?我說話,一點不受阻 礙,色受想行識五陰皆不受阻礙,是不是?我手巴掌裏面有聲音沒聲音啊? (啪!)有沒有?出來了,不受阻礙,懂了這個道理了吧?此法有四門可以 入,聞思修證,到證的地步才真得。慧明講吧!

  明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菩薩如果知 道淨圓覺,也就是圓成實性,他就不取幻化。這是承接上文來的,前面講「 奢摩他」,是約淨相來講,後面叁摩提是約幻化來講。幻化是俗谛中道, 淨相是真谛中道,第一段奢摩他是真谛中道,第二段叁摩提是俗谛中道。 這裏第叁個方便是更深一層,就是雙谛中道了。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就是心經所講的,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 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爲我們的苦厄都是由我們的身心而來的,你既然 能照了五陰身心空的話,苦厄當然因此得度了。所謂苦厄也就是罣礙。

  「無知覺明」,就是真谛中道;「不依諸礙」,就是俗谛中道。「永得超過 礙無礙境」,能夠不偏于俗谛中道,也能不偏于真谛中道,在雙谛中道當中 不偏不倚。「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器中锽是 一種聲音,不會受東西所阻礙。「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因爲煩惱不可得, 涅槃也不可得,所以不相留礙。因爲煩惱和涅槃本是空啊!當然無礙了。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因爲煩惱性空,涅槃也是性空,煩惱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所以能內發寂靜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衆生壽命皆爲浮想。」自身心就是講我相,他身心就是講人相,「衆生」就 是講衆生相,「壽命」就是講壽者相。「皆爲浮想」,就是金剛經所講的, 我人衆壽相皆是不可得。「此方便者名爲禅那」,就是雙谛中道。

  師父:慧明他是以二谛中道,這是他的見地。實在說起來,奢摩他、叁摩提、禅 那,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一心出二門,奢摩他是真如門,叁摩提就是 生滅門,這只講淨圓覺心。

  大家仔細會一會,你看一看啊!「悟淨圓覺」,淨圓覺就是隨緣無性,無性 隨緣。「以淨覺心」,以無性隨緣,隨緣無性這個淨覺之心,「不依諸礙」 ,不取幻化。淨覺心不取一切幻化,什麼是幻化呢?凡所有相皆是幻化,幻 化皆是虛妄。大乘起信論講叁種幻化,心緣相是幻化,言語相是幻化,文字 相是幻化。「及諸淨相」,這還是兩邊,一個真如門,一個生滅門,幻化生 滅嘛!因爲淨圓覺心它一心出二門嘛!就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嘛!「不取 幻化。及諸淨相。」那實在說起來,沒有幻化,沒有淨相。幻化者,無性隨 緣也,無性隨緣就是幻化了。淨相,隨緣無性啊!

  「了知身心」,就是五陰。「皆爲罣礙」,執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 爲罣礙,色法、心法皆是罣礙。色受想行識,色爲色法,受想行識爲心法, 皆爲罣礙。

  再來看,它還是一對。「無知覺明」,不執著知覺明,性空。因爲什麼?緣 起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嘛!所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諸礙是緣起,緣 起就是性空啊!你再往下看。「礙無礙境」,好象也是指兩邊講吧?上面是 說奢摩他、叁摩提爲二,知奢摩他性及叁摩提性,爲入不二法門。此法 聞思修證,才能得到。慧策講!

  策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菩薩悟入自性清淨心、自性佛,以清淨心不取一切 幻化,一切幻化的法都是緣起,「及諸淨相」,淨相就是性空,不著二邊, 就是中道義。「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知道身心是色法、心法,若住著的話 就是遍計執,遍計執落入生死,就有罣礙。菩薩不著身心,所以無所罣礙, 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

  「無知覺明」,知見立知,就是生死本,所以菩薩無知覺明。「不依諸礙」 ,不住著一切幻化的法,他知道幻化的法都是無性、不實在。「永得超過礙 無礙境」,不著緣起、性空,不著二邊。「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 」他知道受用及身心都是緣起,都是幻化的法,都是緣起才現一切相,都是 虛妄的。「如器中锽」,這種聲音是因緣生,不是自性生,是幻化的。煩惱 也是緣起,涅槃是假設的,因爲煩惱、涅槃是無性,所以不相留礙。師父說 ,這種境界是入不二法門。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寂滅輕安就是分證常寂光。「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衆生壽命皆爲浮想。」凡所有相皆是幻化、虛妄的,菩薩能離我人衆壽相, 心不取于相,所以不會起心動念。這種方便叫做禅那。

  師父:慧策他也講到自性清淨心,這是他的見地,沒有錯。淨圓覺心就是自性清淨 心。「無知覺明」,大家想一想,好象是僧肇大師作了一部般若無知論吧? 你也可以會入。

  「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我再和大家講,我們現在都生活在塵勞裏 ,就是塵域,是不是?可是我們的佛性如器中锽啊!你一敲,它就出來了, 聲出于外,不受塵勞所罣礙。可是你不敲,它不出啊!想到了沒有?你本來 就不受它罣礙的,你不假緣起,不發戒體,它不出啊!聲音,好象桌子沒有 聲音,你打桌子,有聲音出來了。這聲音,受桌子罣礙了沒有?沒有。我們 佛性在六塵裏頭也是一樣,你要是敲,它就出來了,不受其罣礙。會到意思 了沒有?誰講?

  甫師:它說先悟圓覺,就是知道佛性本具,然後再假方便,漸漸去除煩惱、執著, 也不住著去除的心,到這裏兩邊不住,就真正契入淨圓覺。所以悟淨圓覺, 就是見到本具的佛性。本來面目,是清淨平等的。

  前面是講我們本來具足妙圓覺性,這裏是講假藉方便顯發我們的佛性。一切 法本來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就不住著無性,隨緣無性就不住著 隨緣幻化的假相。「了知身心皆爲罣礙」,因爲心清淨知道身心皆是幻化的 緣故。「無知覺明不依諸礙」,覺性不受身心所罣礙,不再執著緣起的假相 ,也不住著無相。「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不住著緣起的相,也不住著無相 ,因爲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相。「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 聲出于外。」因爲一切法都是無性隨緣,沒有一法不是這樣。一切萬法都是 本具真如法性,在衆生叫佛性,在法叫法性。無性能隨緣,所以隨緣成一切 法。隨緣成一切法,它當下本是無性,法爾如是。

  如器中锽,我想到以前看過一個比喻。譬如彈琴,彈時會有聲音,不彈就沒 有聲音。這聲音到底是在手指嗎?如果在手指,可是沒有彈琴就沒有聲音。 如果在琴,琴放在匣中就沒有聲音。所以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的法就是無 性。「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就是前面講的礙無礙境界,無分別的覺性就不 被煩惱涅槃互相阻礙。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剛才師父有說到,這種寂滅是會到圓覺的寂滅。「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妙覺隨順是約心來講,寂滅境界是約一切境來講,因 爲心法都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的,所以都是同一真如法性。「自他身心所 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我人衆壽相皆是妄想。這種方便叫做禅那。

  師父:「不取幻化及諸淨相」,這個分出相宗、空宗、性宗。我和大家講過了,取 幻化是相宗,怎麼入性宗呢?于相不取著于相,就入性宗了。怎麼不取于相 ?知道幻化皆是隨緣無性。要是取著于淨相,是空宗。怎麼修空宗不著于空 宗呢?知道無性隨緣,就入性宗了。如果執著相實在有,凡夫;執著空爲實 在有,二乘。入性宗有叁種層次,相宗、空宗叫大乘始教,入了性宗呢?就 理事無礙。慢慢入了以後,它有叁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終教,第二個層次 是頓教,第叁個層次是圓教。

  所以如果你們知道這個道理,我和你一講叁宗的話,空宗、相宗、性宗,你 就會到了。所以你們被障住,迷迷糊糊不知道。我再講一講,「受用世界及 與身心」,怎麼講呢?世界是不是依報啊?身心是不是正報啊?依正二報皆 是我們受用,如果沒有這個受用,那成爲斷滅。如果沒有世界身心受用,那 是不是成了斷滅?此法不入斷滅,雖然不入斷滅,有受用身心,可是下面講 「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有身心依正二報,好比相在塵域,如器中 锽,聲出于外,它一連貫下去的。講!

  經師:我試著講看看!「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菩薩如果能會到一真法界 性。「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剛才師父有講過,幻化是約緣起來講 ,淨相是性空來講。所以說,不取事法界,不取理法界,就是理事無礙。「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一切法皆空,就是真空觀。「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 得超過礙無礙境。」無知覺明就是指性空,不依諸礙是緣起,礙是指事講, 無礙是講理,所以能超過理事無礙的法界,慢慢入事事無礙法界。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受用世界是講依報,指無情來講,「及與身心」, 是指有情來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相在塵域」,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無非 是我們的法界性,無非是我們的法界身,就能觸目皆道,譬如器中锽,聲出 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前面是舉譬喻來講,後 面是法合。提醒我們,煩惱涅槃本來是無一無二的,所以不相留礙。這時便 能內發寂滅輕安,因爲事理無礙,便能慢慢入到事事無礙法界,身心就能寂 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這時慢慢就入了清淨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我人衆壽相本來就是幻化的 ,雖然幻化的,不礙…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