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幻。「故云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我们可以了解,建水月道场,就是「即起诸幻」。 「以除幻者」,就是度如幻众生。「诸幻谓幻智」,度众生的幻智。「此幻 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觉之智。」如幻始觉之智就是度众生之智。「 顿破根本无明」,破根本无明,大家知道,这很深了!破无明行那个无明。 「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建水月道场就是不思议 业用嘛!「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作度生佛事。」这就是菩萨建水月 道场,度如幻众生了。
「现十界身」,十法界。「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出真涉假就 是天台宗出空入假,空是真,怎么知道空是真呢?它说入空观体真止嘛!三 止三观,入空观是观,体真止是止,止观双运。出真涉假之行相就是出空入 假之行相。「由起幻等者。谓已证真如。从真如起利生事业。而以同体大悲 。广化众生。」就是大悲轻安。「不取众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度尽无 量无数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证性未圆无 明未净。」因为证圆觉性还没圆满。「渐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这是对待未忘,幻是空, 有这种观,所以对待未忘。这个「忘」不读「ㄨㄤˋ」,应该读「ㄨㄤˊ」 。「先遣所观之境。犹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然所观既 妄。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因为都 是对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是菩萨圆满成就的妙行。「此喻增进之相也。谓 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 身真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提。此云等至。」等至和等持有分别,大家想了 解的话,查辞典可能有记载。「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看文我们就知道 。我们虽然猜,猜得不远啊!
(圆觉经讲义‧一八二‧七‧圆瑛大师)「若诸菩萨发心修行」,也是重于 行,所以三观都是重行,论修不论解。「必以悟解为先」,和净土法门不同 ,净土法门不悟可修。「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 成佛之因。」成佛之因,这个因是什么?这个因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也叫中道义,也叫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也叫无所有,也叫不可得,也叫实相,也叫法界。和我们刚才 讲的那个名称一样,也叫般若。所以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就是正因佛 性。成佛之因叫正因,以正因才契圆觉妙心。「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 后蹑解起行,是称性而修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
「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及与根尘, 皆是无明,迷真而起。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识与 根尘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 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 破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既已除灭。」四相无明他没说出来,四相可能是 我人众寿相。大家回去找资料,也可能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发业无明、 润生无明,还有很多名称。
「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大家知道什么是业?就是身口意业 。
「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我今 已悟、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 ,当度众生,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这是他见地。他说度尽一 切众生,不取众生相,叫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正示观行渐次 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约历位,从浅至深; 约断惑,从粗至细。」断惑业,从粗的先断,后断细的。
你们看到这段经文,如幻三昧从那里出?净圆觉心,从净心出。释迦牟尼佛 说过,若人心清净,能转三千大千世界的秽土为净土,因为一切法唯心所造 。
■第四十一次修学
师父:大家要尽量领导后来的人,中国有一句俗话,智者为愚者之仆,勤者为惰者 之仆。智慧的人是愚痴人的奴仆,勤劳的人是懒惰人的奴仆,就要这样才能 领导他们。所以你们领导后来的人要有耐心,他们有的一定不服从你们的领 导,要假使服从你们领导的话,他们就不是愚痴人了。愚痴人一定反对智慧 者,懒惰的人一定编出很多理由来,反对勤劳的人。所以要有耐心,希望大 家一定要有耐心,培养后来的人,培养佛教基础,培养道场人才,一定要具 有耐心!
现在看经文,今天修学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 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 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 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师父:「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三项方便都要先悟才修,于此 地我们可知道净土法门的方便了。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仔细 留神!「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此方便者名为禅那。」修学到此地。
大家心清净深入佛法,如果你不入的话,盲然无知,生死轮回无有出期。如 果从这里入了以后,最低限度,可以袈裟下不失人身。
圆觉经甚深,不错!正因为它深,所以千万亿人少有一二人得度。如果你能 力不及,赶紧念阿弥陀佛,至诚恳切。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不取幻化及诸净 相」,这个和离两边有什么关系?慢慢地入啊!这个取幻化相,好象是偏向 于缘起边了吧?取诸净相,好象偏向性空边?欸!从这边入。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这和五阴皆空又有什么关系?谁讲?有入法的赶紧 讲,赶紧发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如果不入 的话,怎么度苦厄啊?戒乘俱急,在此地。如果你徒然守戒,尽此一报身, 不堕三涂。来生造罪,还堕三涂,除非你证到初果,七番生死得解脱。不证 初果,来生还堕三涂。这是乘,所以我们应该要戒乘俱急,戒是根本,无戒 不得一切乘,无乘不能度脱,仅离三涂得人身而已。
大家仔细看!它是一连贯下来的。「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净圆觉,我们 已经知道了,就是圆成实性,是不是?圆成实性又叫自性清净心。一心分二 门,分真如门、生灭门。净觉心就有真如、生灭,真如不就是性空吗?生灭 不就是缘起吗?你看,再往下,它一贯的。「不取幻化」,不取着于缘起, 不落缘起边,落缘起边,堕入常边。「及诸净相」,如果取诸净相,堕入断 边,不入中道。这个禅那,是中道义啊!再往下,自己发挥。
大家种这个智慧种子,来生就算不往生西方,再入人道,你还是智慧者。可 是我们千万不要走那一步,要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五阴皆为罣碍。五阴出三科,出六根、十二入、十 八界,阴界入为三科,这都是罣碍嘛!谁讲?大家认清!禅那──中道义。
观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刚刚师父开 示,不取幻化及诸净相是不着二边,所以禅那是讲中道义。净觉心,我们修 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心,就是无所得心、无我心,若有所得、有我的话,这种 心就没有办法和佛相应。「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不会偏于缘起,也不会偏 于性空,我们就能会到缘起就是性空的缘起,性空就是缘起的性空。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身心是罣碍,假如能会到缘起性空就能没有罣碍, 这也是心经讲得很深刻之处,因为心经最后是讲「以无所得故」。前面讲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知身心 皆为罣碍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后面心经才提到无有罣碍。「无知觉明」 ,这边我不知道……
师父:「无知觉明」好象和性空隔不远吧?「依诸碍」和缘起很相近吧?那不是两 边吗?
观师:「无知觉明不依诸碍」,如果能会到缘起性空,就能超越碍、无碍的境界。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师父在佛七讲话有提 到,将佛号听得清楚的那一阶段,举一个譬喻,器中锽,那个锽,譬如我们 敲磬,本来没有声音,维那师一敲磬,声音就会出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一敲磬,声音会出于外。我们念佛不是听声尘,主要是要会到念佛的觉 性。如果把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当下就是,不要住着于声尘。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烦恼无性,涅槃也无性,是不二的,因为它无性, 就是缘成,是不相留碍的。假如能这样会入的话,「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其实一切法都是要会归到心性,会到心性就能会到「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 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这里是不是讲我人众寿相?如果执 着我人众寿相,就没有办法会入。「皆为浮想」,皆是妄想。「此方便者名 为禅那」,这种方便叫做禅那。
归结起来讲,这种义理很深,我们可以藉念佛的方便,把佛号念得清楚,听 得清楚,如器中锽声出于外。这样就能会入无我人众寿相,就能内发寂灭轻 安,其实这都是仗佛力会到心性。
师父:这个「如器中锽」,你们都知道了吧?这个「锽」作声音讲。器──东西里 边的声音,声出于外,不受阻碍。我问大家,这…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