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P8

  ..續本文上一頁如幻。「故雲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我們可以了解,建水月道場,就是「即起諸幻」。 「以除幻者」,就是度如幻衆生。「諸幻謂幻智」,度衆生的幻智。「此幻 者。推根本無明。謂依如幻始覺之智。」如幻始覺之智就是度衆生之智。「 頓破根本無明」,破根本無明,大家知道,這很深了!破無明行那個無明。 「變化等者。謂除滅無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建水月道場就是不思議 業用嘛!「故雲變化諸幻。而開幻衆。廣作度生佛事。」這就是菩薩建水月 道場,度如幻衆生了。

  「現十界身」,十法界。「普應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出真涉假就 是天臺宗出空入假,空是真,怎麼知道空是真呢?它說入空觀體真止嘛!叁 止叁觀,入空觀是觀,體真止是止,止觀雙運。出真涉假之行相就是出空入 假之行相。「由起幻等者。謂已證真如。從真如起利生事業。而以同體大悲 。廣化衆生。」就是大悲輕安。「不取衆生之相。故雲大悲輕安。」度盡無 量無數衆生,而無一衆生得度者。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此示觀行增進之相也。以證性未圓無 明未淨。」因爲證圓覺性還沒圓滿。「漸漸深入。故雲漸次。以對待未忘。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這是對待未忘,幻是空, 有這種觀,所以對待未忘。這個「忘」不讀「ㄨㄤˋ」,應該讀「ㄨㄤˊ」 。「先遣所觀之境。猶存能觀之智。故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然所觀既 妄。能觀亦泯。若存能觀。猶未離幻。故雲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因爲都 是對待。「能所雙忘。境智俱絕。唯一真心。故雲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這是菩薩圓滿成就的妙行。「此喻增進之相也。謂 菩薩觀行。境智雙忘。一真獨立。則法身真地。智種靈苗漸漸增長。土喻法 身真地。本覺真如如種子。觀智增明如苗長。」

  「此結觀名也。梵語叁摩提。此雲等至。」等至和等持有分別,大家想了 解的話,查辭典可能有記載。「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看文我們就知道 。我們雖然猜,猜得不遠啊!

  (圓覺經講義‧一八二‧七‧圓瑛大師)「若諸菩薩發心修行」,也是重于 行,所以叁觀都是重行,論修不論解。「必以悟解爲先」,和淨土法門不同 ,淨土法門不悟可修。「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以爲觀行之本,即是 成佛之因。」成佛之因,這個因是什麼?這個因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緣因佛性,這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也叫中道義,也叫阿耨多羅 叁藐叁菩提,也叫無所有,也叫不可得,也叫實相,也叫法界。和我們剛才 講的那個名稱一樣,也叫般若。所以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就是正因佛 性。成佛之因叫正因,以正因才契圓覺妙心。「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然 後蹑解起行,是稱性而修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

  「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發起智照。知覺,即智照也。照彼心識及與根塵, 皆是無明,迷真而起。雖有而性常自空,故雲:皆因幻化。然既已覺照識與 根塵皆如幻化,則例觀一切諸法,無非如幻。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 指幻智;幻者,謂根本無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智力,頓 破根本無明。以四相無明,既已除滅。」四相無明他沒說出來,四相可能是 我人衆壽相。大家回去找資料,也可能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發業無明、 潤生無明,還有很多名稱。

  「自然而有叁輪不思議業用現前。……」大家知道什麼是業?就是身口意業 。

  「故雲:內發大悲輕安。此同體大悲心,觀一切衆生,與我本來同體。我今 已悟、已修,而衆生仍然不覺,廣設方便,普度衆生。終日度生,無問勞慮 ,當度衆生,不取度生之相,故雲:大悲輕安。」這是他見地。他說度盡一 切衆生,不取衆生相,叫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正示觀行漸次 增進之相。一切菩薩,指信、住、行、向、地等。……約曆位,從淺至深; 約斷惑,從粗至細。」斷惑業,從粗的先斷,後斷細的。

  你們看到這段經文,如幻叁昧從那裏出?淨圓覺心,從淨心出。釋迦牟尼佛 說過,若人心清淨,能轉叁千大千世界的穢土爲淨土,因爲一切法唯心所造 。

  ■第四十一次修學

  師父:大家要盡量領導後來的人,中國有一句俗話,智者爲愚者之仆,勤者爲惰者 之仆。智慧的人是愚癡人的奴仆,勤勞的人是懶惰人的奴仆,就要這樣才能 領導他們。所以你們領導後來的人要有耐心,他們有的一定不服從你們的領 導,要假使服從你們領導的話,他們就不是愚癡人了。愚癡人一定反對智慧 者,懶惰的人一定編出很多理由來,反對勤勞的人。所以要有耐心,希望大 家一定要有耐心,培養後來的人,培養佛教基礎,培養道場人才,一定要具 有耐心!

  現在看經文,今天修學禅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爲 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 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 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師父:「若諸菩薩悟淨圓覺」,大家看出來了吧?這叁項方便都要先悟才修,于此 地我們可知道淨土法門的方便了。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仔細 留神!「了知身心皆爲罣礙。……此方便者名爲禅那。」修學到此地。

  大家心清淨深入佛法,如果你不入的話,盲然無知,生死輪回無有出期。如 果從這裏入了以後,最低限度,可以袈裟下不失人身。

  圓覺經甚深,不錯!正因爲它深,所以千萬億人少有一二人得度。如果你能 力不及,趕緊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不取幻化及諸淨 相」,這個和離兩邊有什麼關系?慢慢地入啊!這個取幻化相,好象是偏向 于緣起邊了吧?取諸淨相,好象偏向性空邊?欸!從這邊入。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這和五陰皆空又有什麼關系?誰講?有入法的趕緊 講,趕緊發揮!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如果不入 的話,怎麼度苦厄啊?戒乘俱急,在此地。如果你徒然守戒,盡此一報身, 不墮叁塗。來生造罪,還墮叁塗,除非你證到初果,七番生死得解脫。不證 初果,來生還墮叁塗。這是乘,所以我們應該要戒乘俱急,戒是根本,無戒 不得一切乘,無乘不能度脫,僅離叁塗得人身而已。

  大家仔細看!它是一連貫下來的。「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淨圓覺,我們 已經知道了,就是圓成實性,是不是?圓成實性又叫自性清淨心。一心分二 門,分真如門、生滅門。淨覺心就有真如、生滅,真如不就是性空嗎?生滅 不就是緣起嗎?你看,再往下,它一貫的。「不取幻化」,不取著于緣起, 不落緣起邊,落緣起邊,墮入常邊。「及諸淨相」,如果取諸淨相,墮入斷 邊,不入中道。這個禅那,是中道義啊!再往下,自己發揮。

  大家種這個智慧種子,來生就算不往生西方,再入人道,你還是智慧者。可 是我們千萬不要走那一步,要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五陰皆爲罣礙。五陰出叁科,出六根、十二入、十 八界,陰界入爲叁科,這都是罣礙嘛!誰講?大家認清!禅那──中道義。

  觀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剛剛師父開 示,不取幻化及諸淨相是不著二邊,所以禅那是講中道義。淨覺心,我們修 淨土法門就是念佛心,就是無所得心、無我心,若有所得、有我的話,這種 心就沒有辦法和佛相應。「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不會偏于緣起,也不會偏 于性空,我們就能會到緣起就是性空的緣起,性空就是緣起的性空。

  「了知身心皆爲罣礙」,身心是罣礙,假如能會到緣起性空就能沒有罣礙, 這也是心經講得很深刻之處,因爲心經最後是講「以無所得故」。前面講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知身心 皆爲罣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後面心經才提到無有罣礙。「無知覺明」 ,這邊我不知道……

  師父:「無知覺明」好象和性空隔不遠吧?「依諸礙」和緣起很相近吧?那不是兩 邊嗎?

  觀師:「無知覺明不依諸礙」,如果能會到緣起性空,就能超越礙、無礙的境界。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師父在佛七講話有提 到,將佛號聽得清楚的那一階段,舉一個譬喻,器中锽,那個锽,譬如我們 敲磬,本來沒有聲音,維那師一敲磬,聲音就會出來。「如器中锽聲出于外 」,一敲磬,聲音會出于外。我們念佛不是聽聲塵,主要是要會到念佛的覺 性。如果把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當下就是,不要住著于聲塵。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煩惱無性,涅槃也無性,是不二的,因爲它無性, 就是緣成,是不相留礙的。假如能這樣會入的話,「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其實一切法都是要會歸到心性,會到心性就能會到「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 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這裏是不是講我人衆壽相?如果執 著我人衆壽相,就沒有辦法會入。「皆爲浮想」,皆是妄想。「此方便者名 爲禅那」,這種方便叫做禅那。

  歸結起來講,這種義理很深,我們可以藉念佛的方便,把佛號念得清楚,聽 得清楚,如器中锽聲出于外。這樣就能會入無我人衆壽相,就能內發寂滅輕 安,其實這都是仗佛力會到心性。

  師父:這個「如器中锽」,你們都知道了吧?這個「锽」作聲音講。器──東西裏 邊的聲音,聲出于外,不受阻礙。我問大家,這…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