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P7

  ..续本文上一页属于菩提行。这里经文讲到「善男 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净圆觉心是无所得心,如果不会净圆 觉心,不知道自性清净心,是有所得心,有所得心就不是圆觉心。我们知道 ,菩萨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简单讲就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能起菩提行,起菩萨的如幻三昧 。众生有所得心,就起爱见心,爱见大悲。不同菩萨的大悲心,因为菩萨的 大悲心是从菩提心所缘,是从智起悲,菩萨的悲是悲智双运,凡夫是爱见大 悲。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这是我们 众生最容易起惑造业之境,我们知道众生有所得,不外乎根尘相对的时候。 众生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假如在这里起爱见,就落入凡夫行,落入生死流 。菩萨知道根尘相依无性,依他而有,从依他会到圆成实,圆成实和依他本 来是不一不异的,从空出假,所以知心性及根尘皆是幻化。不住于空,就是 从空起幻化,即起诸幻。总之,生灭都是缘起不可得,真正会入不可得,这 不可得是可以随缘成就万法,可以从毕竟空即起诸幻。「以除诸幻」,诸幻 收归成两类,就是身和心。我们知道众生就是迷惑在这一点,妄认四大为自 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为色心二法为实有,他就除这个诸幻,起 幻化除诸幻。「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菩萨起大悲心,种种方便,开发众生 。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总说就是发菩提心起菩萨行,因为佛种 从缘起。菩萨称为法王子,法王子能成佛,不落爱见大悲,就是菩萨起如幻 三昧。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从如幻三昧起行。「渐次增进」,大家都讲过了。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师父常常开示我们,能知道烦 恼,它就不是烦恼。众生知道根尘,乃至知道根尘识心念念变化迁流,现在 我们都认贼作父,认为生灭实在有,认为生灭就是我们的身心实相。这里就 不一样。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以智慧观照,「非同幻观」,不同于幻观。因为能 观它绝对和所观不相同。「皆是幻故」,事实上,所观的如幻,能观的也是 一样啊!不能说离开能观,有一个所观是实有的。「皆是幻故」,能所皆是 相缘无性,在这生灭里面,你就知道本不生不灭,这时生灭、不生不灭,皆 归于一真,归于一心。「幻相永离」,简单讲就是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 是中道义。菩萨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能所都是相依而有,无自性的缘故, 这是菩萨所圆妙行,就是以无所得心契入无相法,以智起大悲。这种菩萨的 大心,「如土长苗」,慢慢增进。这种是方便,因为六祖说过自性本清净, 本来无一物。如果懂这道理,要如法起修。「此方便名三摩提」,这种方 便叫观。

  师父:讲吧!

  修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净圆觉就是我们的圆觉妙心。「知觉心性及与根 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我想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时,能照见五蕴皆空。「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知道五蕴皆空。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这样就能度一切苦厄,因为起一切幻化的佛事, 除一切种种烦恼,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起一切如幻三昧,变化诸 幻。「而开幻众」,度一切幻化的众生。

  「由起幻故」,由于起如幻三昧的缘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以悲导智 ,行如幻三昧,所以能内发大悲轻安,而我们众生被业所缚。悲是拔一切众 生苦,以悲心导智,起如幻三昧,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 故。」「彼观幻者」是观一切幻化众生,「非同幻故」就是非空,「非同幻 观」就是非假。因为幻就是空,幻观是假,非空非假……

  师父:我举一个例子,我看你,我就不是你……

  修师:就是非空非假,没有着相……

  师父:我看你,我观你,我就不是你。我观幻,我就不是幻。

  修师:「皆是幻故」,都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幻相永离」,因为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就入中道。「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这是菩萨所圆妙行 ,好比土在长苗,是渐次增进的,「此方便者名三摩提」。

  师父:大家注意到,幻化、幻者都幻得迷迷糊糊了。「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 诸幻。」我和大家讲一讲,佛说过如幻三昧,菩萨得如幻三昧,三千大千世 界起大火烧的时候,一滴唾液就把火熄掉了。怎么熄掉呢?因为大火烧,是 幻化的,不是真实有的,缘起的。唾液也是幻化的,也是缘起的,所以「即 起诸幻。以除幻者。」以唾液的幻,灭大火的幻。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有一句话大家没想到,建水月道场,如幻吧?度如 幻众生,也是如幻吧?这你看「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就容易了解了。我们 建水月道场,变化诸幻啊!度如幻众生,众生都是如幻的。这样建水月道场 ,度如幻众生,才能「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我们建道场,度众生 ,都是大悲嘛!知道吧?最后一个讲!

  观师:净觉心,我以念佛心来讲。念佛心就是觉知心性及根尘皆是幻化,「即起诸 幻。以除幻者。」就用种种幻化除幻,因为一切都是如幻的。「变化诸幻而 开幻众」,菩萨起种种的如幻方便,因为他修如幻三昧,度化如幻的众生, 所以他以无所得度化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是和前面不一样的地方,前面是讲智慧 ,现在是讲慈悲,慈悲里面要有智慧,智慧里面要有慈悲,菩萨特别的地方 是他有大悲。「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的菩萨都要有大悲才能从诸幻起 行,而且是渐次增进,所以菩萨有不同的位次。「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 幻观皆是幻故。」刚才师父提到:「你是烦恼,我知道。」在打佛七时更能 体会到妄想,其实把佛号提得很清楚的时候,就知道:「你是妄想!」假如 知道妄想,这时候就好办事,这时就不依妄想,因为佛号就是一把智慧之剑 ,照见烦恼,所以一切都是如幻的。「幻相永离」,就不会执着幻相。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菩萨圆满修行甚深微妙的法门,就是如土 长苗。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要以念佛心来念佛,因为仗佛力加被。我们凡夫 要度众生不是那么容易,最好能乘愿再来。因为往生以后,能回入娑婆度众 生,巧把尘劳为佛事。这里提到,菩萨以念佛三昧来修行,以无所得心来念 佛。假如以「法中无我亦无人」来共勉,就非常受益。仗佛力加被,我们把 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就是学习菩萨的如幻三昧。

  师父:一开始我就提醒大家,「奢摩他」讲内发寂静轻安,「三摩提」讲内发大 悲轻安,「禅那」讲内发寂灭轻安。这我告诉大家要注意到,是什么原因呢 ?都在修,论修不论解,所以这个方便在修。如果你修没有修,解没有解, 你看这段文时,就感觉很乏味了。现在开始查资料!

  一切如幻如化,可怜愍众生,就在如幻如化当中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教门下 ,可以把道理讲出来;宗门下不如此,你懂就懂,不懂就算了,他叫你用你 自己的悟性去证啊!南泉斩猫是一个公案,东堂西堂之僧诤论猫有没有佛性 ,南泉就把猫抓起来,说:「你说出理由来,我放了猫;说不出理由来,杀 了牠!」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怎么说,南泉就把猫斩了。赵州禅师回来晚 了一步,南泉就说:「你能不能说出理由,道出来,猫就不斩;道不出来, 猫就斩。」赵州禅师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放在头上,出去了。大家不晓得 意思,我们猜想是,众生颠倒。为什么颠倒?不知道幻化,颠倒。南泉就说 :「你早回来,这猫就不被杀了。」所以大家知道,求戒定慧!我们天天在 如幻如化当中,争名夺利,争地位,争人我,两眼一闭就百年身了。唉!

  我们都在颠倒之中,更造颠倒业。众生在颠倒迷惑当中,能把他救出来,太 难了!大智慧者,放下一念颠倒,出来了。

  ……身不是如幻的吗?谁知道?身本没有,现的身是如幻的。我们的身从两 种法来,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是不是?无明生行,无明是烦恼,行是业 ,然后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然后因为爱,爱润生,爱是爱取烦恼, 有是业,然后是生死。这一切都是从无明来的,是不是?无明才有行、识、 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不是实在的?无明虚 妄的,无明空,行当然空。以爱润生,爱也是空,取也是空,有也是空的。 所以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皆是空的,那有身?所以观音菩萨在心经说五阴 皆空嘛!我问你,菩萨以爱润生,是以空度化众生?以有度化众生?这如幻 的,你如果执着实有,那就颠倒了。

  ……女众擦胭脂抹粉,你们拚了老命看病,不知道你身是如幻的。所以佛说 ,愚痴人养色身,智慧人养慧命。在十二因缘当中,不出来。 (卍续十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七下‧一四)「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 识也。」这心性,它内是心性,外是根尘。心性就是识,不是本性,不是根 本性。根本性是无性为性,识名色六入,是那个识,所以也是幻化的。「谓 依所悟净圆觉心。发起智照。」智慧的本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 」所以我们知道小乘人立色法、心法,那层面太低了。「皆因无明之所变现 。虽有而性常自空。」虽缘起而性空,有而常空。有而常空,就是照而常寂 。「故云皆因幻化」,这都是幻化。「然幻化指枝末无明也」,在十二因缘 ,枝末无明是那一个无明啊?爱取有是枝末无明,也叫润生无明。无明行那 个无明是根本无明,也叫发业无明。

  「既了自已(己)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幻。」知道 自己识及根尘都是幻化的,以这个例子看一切众生,也是一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