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他起无自 性就是圆成实,因为无性才能幻化嘛!
我再引导大家,幻化是性空?还是随缘?(答:随缘。)心有很多名字,般 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六祖永明大师说,般若是名字,实际是名字,真际 是名字,第一义是名字,毕竟空也是它,无上菩提也是它,了义也是它,无 分别也是它,有很多名字,中道、圆成实都是它。六祖永明大师说,无知之 人不知一法,妄起辩诤,佛性、法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它。你 们大家常说自性清净心,不就是它吗?
悦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菩萨会入 一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知道心性及与根尘皆是幻化。心性可以配成五阴, 根尘可以配成十二入、十八界。师父有讲过,心性就是心,简单讲根尘就是 色,我们知道心是依色法而有的,色是心而起的,所起都是缘起,必是无性 的,所以是如幻的缘起。证这个道理的菩萨,「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 诸幻而开幻众。」起如幻三昧,以如幻佛事来开导一切迷惑的众生。「开幻 众」,幻众是说众生是如幻的,既然缘起如幻,它就不可得,所以金刚经讲 「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接着「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大悲 轻安」,轻安有定的意思。起大用当下就是那个体。「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 次增进」,一切菩萨都因前面讲的定起行──大悲行,渐次增进。渐次增进 到一个程度,「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已经知道心性及 根尘皆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非同幻故」,已经不是迷惑的 众生了。所以「非同幻观」,已经不是所观的众生,因为不管能观与所观的 众生,皆是幻化,一切法皆是缘起,不可得的,所以「幻相永离」。「是诸 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幻相永离是菩萨所要圆满的妙行,起种种行都要 会入自性清净心,会入实相,会入不可得,就是妙行。「如土长苗」,譬喻 妙行要渐次如土慢慢长苗出来。「此方便者名三摩提」,能观、所观皆尽 ,名三摩提。
师父:慧悦提出来了,提到如幻三昧。这是菩萨的如幻三昧,知道了吧!这就是如 幻三昧,得如幻三昧者──大菩萨,神通功德力,不可思议,他可以把地狱 火化为清凉池。
再提醒大家,这个净圆觉心,还有一个名字,一实谛。一实谛也是净圆觉心 。既然知道一实谛也是净圆觉心,就可以知道很多了,脑筋不要像钢筋水泥 。一实谛出四谛、二谛、三谛、无谛,是不是?那么我们知道,如果一实谛 是净圆觉心,一实谛也无法可说。如果知道净圆觉心是一实谛,那二谛、三 谛、无谛、四谛,都是净圆觉心,大家会一会。所以我们修学到此地知道, 这是如幻三昧。他讲「如土长苗」是渐修,是的。如土长苗是渐次增进,用 譬喻解释增进。谁还讲?
明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净圆觉就是悟入实相法印。「以净觉心 。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我们知道实相无相,为什么无相?因为心 性、根尘这些都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就没有自己的自性,所以就说它无性 。可是虽然依他而起,可以随缘而起,这随缘而起是假立的、幻化的,所以 叫它无相无不相。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即起诸幻就是起如幻的假观,像前面所说的,「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可以说是空观。「即起诸幻」是假观,以假观除幻 者,除虚妄心。「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起如幻三昧,开示被幻心所迷的众 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能起如幻三昧,观众生都是如幻的, 所以能够造如幻道场,大做水月佛事。「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一 切菩萨从这里起修行,「渐次增进」,慢慢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彼观幻者」就是在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不同于被幻所迷的众生,「非同幻 观」,因为能所双泯。「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就是诸菩萨所圆满的修行 。「此方便者名三摩提」,三摩提就是假观。
师父:这个「净圆觉心」啊!它可以一心出二门,大乘起信论说的,心真如门、心 生灭门。慧明刚才说过的空假,这就是空假中,天台所出的。一心就是空, 就是假,就是中。华严家,一心出二门,那二门?海印三昧、华严三昧。法 华也出二门,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不错!天台是空假中,大家注意到一 点,前面奢摩他说「内发寂静轻安」,大家注意到!这段文是说「内发大悲 轻安」。大悲就是如幻三昧,法中无我也无人,那对谁发大悲?谁是能发大 悲?谁是所发大悲?都是如幻的。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我不是时常和大家讲吗?反观观自性嘛!你不必压 制烦恼,用这个如幻三昧,说:「你是烦恼,我知道的。」这就不是烦恼了 。所以「彼观幻者」,能观幻化的人,他自己就不是幻者。「你是烦恼」, 当然你就不是烦恼了,这个法门谁说的?天台智者大师提出。大家认识清, 这是菩萨的如幻三昧。
「三摩提」,其实三摩地、三摩提都有共通的意思,我们可以说一个是 止、一个是观。奢摩他是止,这是观,观不离止,止不离观,所以三摩提 也是从净圆觉起。大家不相信,你看看!三摩提和三摩地,可能是翻译的 有点差别。
清净心才能入,如果你现在还打妄想,一点都不入。你看啊!如同嚼蜡一样 ,一点味道都没有。等你一丝一毫不动心的时候,不见一法的时候,就见般 若波罗蜜了。有三个方便,谁看得出来它的根本在什么地方?它是方便啊! 圆觉心是根本。讲吧!
甫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前面那段也是悟净圆觉, 这段也是悟净圆觉,下一段也是悟净圆觉,也就是说,像师父讲的,以悟净 圆觉为根本。一切法不离实相的道理,因为悟净圆觉就是实相,就是中道, 因为实相开发出来有随缘一切法。这里是第二个方便,它以净圆觉心,不住 着空。知觉那个心性,心性就是空,根尘是随缘而有,空和有都是幻化。这 样就不住着于空,不住于有,能够起一切的幻化佛事,度一切众生,入世间 不染世间,以如幻方便来开导如幻的众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他能出空入假,才能发大悲,因为他能随 缘的缘故,所以能起大悲心,知道一切法如幻,才能发大悲心。声闻人不敢 发大悲心,他们认为有生死,有众生可得,不敢发大悲心。这里讲菩萨知道 如幻,所以才能发大悲心。「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也就是因为这样,菩萨 能起一切六度万行,增进菩萨道。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重点是「皆是幻」, 然后「幻相永离」,他能离一切相而行,就是说能随缘,不住着空,不住着 有。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妙行就是有而非有,随缘而有,可是他也 不住着空。这样他就能慢慢增进,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提」。
师父:大家脑筋打开啊!慧甫讲出来了,他以空、有,当然是可以讲。这和那个「 奢摩他」,我们假设是寂,可讲出很多名字,三摩提假定它叫照。寂是体 ,照是用,寂而照,照而寂。我和大家再讲一点。「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观幻」我已经讲过,它自己就不是幻,「非同幻观皆是幻故」,非同幻观 ,假使起分别的话,能观不是幻,所观不是幻,有能所的话,对待,它假立 的。既然都假立,都无性。无性假立的,所以皆是幻。
大家听懂意思了吧?所以它说「非同幻观」,一心当中那有同,那有不同啊 ?无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无性,那有同啊!所以它说「非同幻观」。不同 的话,那就是对待而起,依他而起,都是无性,都是假立,所以皆是幻故。 大家再看下面。讲吧!
策师:这段是讲菩萨悟净圆觉,我们可以说,菩萨悟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净 土里面,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这里三个阶段都要以净觉心来修行。因为 圆觉是它的根本,所以都要发菩提心。菩萨的事业是以发菩提心为重,为什 么菩萨能发大菩提心?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知道心性及根尘,知道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无碍。理无性随缘成万法 ,万法就是一切根尘、十八界、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无性,会归真如,菩萨 知道一切法皆是无性,所以皆因幻化,这种幻化的法就是无性。以无性故, 能不变随缘,起诸幻化,譬如观世音菩萨能随缘不变,起种种行,度化一切 幻相。「即起诸幻」,像观世音菩萨能随缘不变,起种种行,度脱一切幻相 。「以除幻者」为了度化众生,他能成诸幻,变化诸幻。「开幻众」,现种 种幻相。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都从大悲轻安而起的,他知道一 切法都是幻化的,不实在。知道不实在,他就有妙智慧,如幻三昧智慧,这 种智慧就是见性。菩萨见一分法性,破一分无明,所以渐渐地增长──见法 性,见法性就是证法身,所以菩萨有他的渐次。「彼观幻者」,菩萨能三轮 体空,能所双亡,所以幻相永离,知道一切幻相都是虚妄的,幻相归真如, 就是圆觉。这就是菩萨的妙行,这叫妙智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妙有,妙 有就是三摩提。
师父:我们修念佛法门,念佛三昧和这个似乎相近似。「幻相永离」,缘起一切法 ,皆是幻相。性空法,是不是真实的?性空就是缘起,既然缘起是幻相,不 住有;性空也是幻相,不住空。一切不住,则住般若波罗蜜,则住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你们办一切事情,不生烦恼,则不住;虽不生烦恼,在念佛定 。虽在定中,不妨碍办一切事情。幻相永离,就是不住有,不住空,不住也 不住,如果住于「不住」,还是幻相。
闻师:这段文所讲,一个是属于菩提心,一个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