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P6

  ..續本文上一頁,依他起無自 性就是圓成實,因爲無性才能幻化嘛!

  我再引導大家,幻化是性空?還是隨緣?(答:隨緣。)心有很多名字,般 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六祖永明大師說,般若是名字,實際是名字,真際 是名字,第一義是名字,畢竟空也是它,無上菩提也是它,了義也是它,無 分別也是它,有很多名字,中道、圓成實都是它。六祖永明大師說,無知之 人不知一法,妄起辯诤,佛性、法性、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是它。你 們大家常說自性清淨心,不就是它嗎?

  悅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菩薩會入 一心,就是自性清淨心,知道心性及與根塵皆是幻化。心性可以配成五陰, 根塵可以配成十二入、十八界。師父有講過,心性就是心,簡單講根塵就是 色,我們知道心是依色法而有的,色是心而起的,所起都是緣起,必是無性 的,所以是如幻的緣起。證這個道理的菩薩,「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 諸幻而開幻衆。」起如幻叁昧,以如幻佛事來開導一切迷惑的衆生。「開幻 衆」,幻衆是說衆生是如幻的,既然緣起如幻,它就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講 「度盡一切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

  接著「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大悲 輕安」,輕安有定的意思。起大用當下就是那個體。「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 次增進」,一切菩薩都因前面講的定起行──大悲行,漸次增進。漸次增進 到一個程度,「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已經知道心性及 根塵皆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非同幻故」,已經不是迷惑的 衆生了。所以「非同幻觀」,已經不是所觀的衆生,因爲不管能觀與所觀的 衆生,皆是幻化,一切法皆是緣起,不可得的,所以「幻相永離」。「是諸 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幻相永離是菩薩所要圓滿的妙行,起種種行都要 會入自性清淨心,會入實相,會入不可得,就是妙行。「如土長苗」,譬喻 妙行要漸次如土慢慢長苗出來。「此方便者名叁摩提」,能觀、所觀皆盡 ,名叁摩提。

  師父:慧悅提出來了,提到如幻叁昧。這是菩薩的如幻叁昧,知道了吧!這就是如 幻叁昧,得如幻叁昧者──大菩薩,神通功德力,不可思議,他可以把地獄 火化爲清涼池。 

  再提醒大家,這個淨圓覺心,還有一個名字,一實谛。一實谛也是淨圓覺心 。既然知道一實谛也是淨圓覺心,就可以知道很多了,腦筋不要像鋼筋水泥 。一實谛出四谛、二谛、叁谛、無谛,是不是?那麼我們知道,如果一實谛 是淨圓覺心,一實谛也無法可說。如果知道淨圓覺心是一實谛,那二谛、叁 谛、無谛、四谛,都是淨圓覺心,大家會一會。所以我們修學到此地知道, 這是如幻叁昧。他講「如土長苗」是漸修,是的。如土長苗是漸次增進,用 譬喻解釋增進。誰還講?

  明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淨圓覺就是悟入實相法印。「以淨覺心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我們知道實相無相,爲什麼無相?因爲心 性、根塵這些都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就沒有自己的自性,所以就說它無性 。可是雖然依他而起,可以隨緣而起,這隨緣而起是假立的、幻化的,所以 叫它無相無不相。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即起諸幻就是起如幻的假觀,像前面所說的,「 以淨覺心。取靜爲行。」可以說是空觀。「即起諸幻」是假觀,以假觀除幻 者,除虛妄心。「變化諸幻而開幻衆」,起如幻叁昧,開示被幻心所迷的衆 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爲能起如幻叁昧,觀衆生都是如幻的, 所以能夠造如幻道場,大做水月佛事。「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一 切菩薩從這裏起修行,「漸次增進」,慢慢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彼觀幻者」就是在修如幻叁昧的菩薩,不同于被幻所迷的衆生,「非同幻 觀」,因爲能所雙泯。「是諸菩薩所圓妙行」,這就是諸菩薩所圓滿的修行 。「此方便者名叁摩提」,叁摩提就是假觀。

  師父:這個「淨圓覺心」啊!它可以一心出二門,大乘起信論說的,心真如門、心 生滅門。慧明剛才說過的空假,這就是空假中,天臺所出的。一心就是空, 就是假,就是中。華嚴家,一心出二門,那二門?海印叁昧、華嚴叁昧。法 華也出二門,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不錯!天臺是空假中,大家注意到一 點,前面奢摩他說「內發寂靜輕安」,大家注意到!這段文是說「內發大悲 輕安」。大悲就是如幻叁昧,法中無我也無人,那對誰發大悲?誰是能發大 悲?誰是所發大悲?都是如幻的。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我不是時常和大家講嗎?反觀觀自性嘛!你不必壓 製煩惱,用這個如幻叁昧,說:「你是煩惱,我知道的。」這就不是煩惱了 。所以「彼觀幻者」,能觀幻化的人,他自己就不是幻者。「你是煩惱」, 當然你就不是煩惱了,這個法門誰說的?天臺智者大師提出。大家認識清, 這是菩薩的如幻叁昧。

  「叁摩提」,其實叁摩地、叁摩提都有共通的意思,我們可以說一個是 止、一個是觀。奢摩他是止,這是觀,觀不離止,止不離觀,所以叁摩提 也是從淨圓覺起。大家不相信,你看看!叁摩提和叁摩地,可能是翻譯的 有點差別。

  清淨心才能入,如果你現在還打妄想,一點都不入。你看啊!如同嚼蠟一樣 ,一點味道都沒有。等你一絲一毫不動心的時候,不見一法的時候,就見般 若波羅蜜了。有叁個方便,誰看得出來它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它是方便啊! 圓覺心是根本。講吧!

  甫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前面那段也是悟淨圓覺, 這段也是悟淨圓覺,下一段也是悟淨圓覺,也就是說,像師父講的,以悟淨 圓覺爲根本。一切法不離實相的道理,因爲悟淨圓覺就是實相,就是中道, 因爲實相開發出來有隨緣一切法。這裏是第二個方便,它以淨圓覺心,不住 著空。知覺那個心性,心性就是空,根塵是隨緣而有,空和有都是幻化。這 樣就不住著于空,不住于有,能夠起一切的幻化佛事,度一切衆生,入世間 不染世間,以如幻方便來開導如幻的衆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他能出空入假,才能發大悲,因爲他能隨 緣的緣故,所以能起大悲心,知道一切法如幻,才能發大悲心。聲聞人不敢 發大悲心,他們認爲有生死,有衆生可得,不敢發大悲心。這裏講菩薩知道 如幻,所以才能發大悲心。「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也就是因爲這樣,菩薩 能起一切六度萬行,增進菩薩道。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重點是「皆是幻」, 然後「幻相永離」,他能離一切相而行,就是說能隨緣,不住著空,不住著 有。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妙行就是有而非有,隨緣而有,可是他也 不住著空。這樣他就能慢慢增進,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提」。

  師父:大家腦筋打開啊!慧甫講出來了,他以空、有,當然是可以講。這和那個「 奢摩他」,我們假設是寂,可講出很多名字,叁摩提假定它叫照。寂是體 ,照是用,寂而照,照而寂。我和大家再講一點。「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觀幻」我已經講過,它自己就不是幻,「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非同幻觀 ,假使起分別的話,能觀不是幻,所觀不是幻,有能所的話,對待,它假立 的。既然都假立,都無性。無性假立的,所以皆是幻。

  大家聽懂意思了吧?所以它說「非同幻觀」,一心當中那有同,那有不同啊 ?無性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無性,那有同啊!所以它說「非同幻觀」。不同 的話,那就是對待而起,依他而起,都是無性,都是假立,所以皆是幻故。 大家再看下面。講吧!

  策師:這段是講菩薩悟淨圓覺,我們可以說,菩薩悟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淨 土裏面,叁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這裏叁個階段都要以淨覺心來修行。因爲 圓覺是它的根本,所以都要發菩提心。菩薩的事業是以發菩提心爲重,爲什 麼菩薩能發大菩提心?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知道心性及根塵,知道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無礙。理無性隨緣成萬法 ,萬法就是一切根塵、十八界、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無性,會歸真如,菩薩 知道一切法皆是無性,所以皆因幻化,這種幻化的法就是無性。以無性故, 能不變隨緣,起諸幻化,譬如觀世音菩薩能隨緣不變,起種種行,度化一切 幻相。「即起諸幻」,像觀世音菩薩能隨緣不變,起種種行,度脫一切幻相 。「以除幻者」爲了度化衆生,他能成諸幻,變化諸幻。「開幻衆」,現種 種幻相。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都從大悲輕安而起的,他知道一 切法都是幻化的,不實在。知道不實在,他就有妙智慧,如幻叁昧智慧,這 種智慧就是見性。菩薩見一分法性,破一分無明,所以漸漸地增長──見法 性,見法性就是證法身,所以菩薩有他的漸次。「彼觀幻者」,菩薩能叁輪 體空,能所雙亡,所以幻相永離,知道一切幻相都是虛妄的,幻相歸真如, 就是圓覺。這就是菩薩的妙行,這叫妙智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妙有,妙 有就是叁摩提。

  師父:我們修念佛法門,念佛叁昧和這個似乎相近似。「幻相永離」,緣起一切法 ,皆是幻相。性空法,是不是真實的?性空就是緣起,既然緣起是幻相,不 住有;性空也是幻相,不住空。一切不住,則住般若波羅蜜,則住阿耨多羅 叁藐叁菩提。你們辦一切事情,不生煩惱,則不住;雖不生煩惱,在念佛定 。雖在定中,不妨礙辦一切事情。幻相永離,就是不住有,不住空,不住也 不住,如果住于「不住」,還是幻相。

  聞師:這段文所講,一個是屬于菩提心,一個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