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P7

  ..續本文上一頁屬于菩提行。這裏經文講到「善男 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淨圓覺心是無所得心,如果不會淨圓 覺心,不知道自性清淨心,是有所得心,有所得心就不是圓覺心。我們知道 ,菩薩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所得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心,簡單講就是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才能起菩提行,起菩薩的如幻叁昧 。衆生有所得心,就起愛見心,愛見大悲。不同菩薩的大悲心,因爲菩薩的 大悲心是從菩提心所緣,是從智起悲,菩薩的悲是悲智雙運,凡夫是愛見大 悲。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這是我們 衆生最容易起惑造業之境,我們知道衆生有所得,不外乎根塵相對的時候。 衆生認爲一切都是實有的,假如在這裏起愛見,就落入凡夫行,落入生死流 。菩薩知道根塵相依無性,依他而有,從依他會到圓成實,圓成實和依他本 來是不一不異的,從空出假,所以知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不住于空,就是 從空起幻化,即起諸幻。總之,生滅都是緣起不可得,真正會入不可得,這 不可得是可以隨緣成就萬法,可以從畢竟空即起諸幻。「以除諸幻」,諸幻 收歸成兩類,就是身和心。我們知道衆生就是迷惑在這一點,妄認四大爲自 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認爲色心二法爲實有,他就除這個諸幻,起 幻化除諸幻。「變化諸幻而開幻衆」,菩薩起大悲心,種種方便,開發衆生 。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這總說就是發菩提心起菩薩行,因爲佛種 從緣起。菩薩稱爲法王子,法王子能成佛,不落愛見大悲,就是菩薩起如幻 叁昧。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從如幻叁昧起行。「漸次增進」,大家都講過了。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師父常常開示我們,能知道煩 惱,它就不是煩惱。衆生知道根塵,乃至知道根塵識心念念變化遷流,現在 我們都認賊作父,認爲生滅實在有,認爲生滅就是我們的身心實相。這裏就 不一樣。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以智慧觀照,「非同幻觀」,不同于幻觀。因爲能 觀它絕對和所觀不相同。「皆是幻故」,事實上,所觀的如幻,能觀的也是 一樣啊!不能說離開能觀,有一個所觀是實有的。「皆是幻故」,能所皆是 相緣無性,在這生滅裏面,你就知道本不生不滅,這時生滅、不生不滅,皆 歸于一真,歸于一心。「幻相永離」,簡單講就是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就 是中道義。菩薩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能所都是相依而有,無自性的緣故, 這是菩薩所圓妙行,就是以無所得心契入無相法,以智起大悲。這種菩薩的 大心,「如土長苗」,慢慢增進。這種是方便,因爲六祖說過自性本清淨, 本來無一物。如果懂這道理,要如法起修。「此方便名叁摩提」,這種方 便叫觀。

  師父:講吧!

  修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淨圓覺就是我們的圓覺妙心。「知覺心性及與根 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我想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時,能照見五蘊皆空。「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知道五蘊皆空。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這樣就能度一切苦厄,因爲起一切幻化的佛事, 除一切種種煩惱,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起一切如幻叁昧,變化諸 幻。「而開幻衆」,度一切幻化的衆生。

  「由起幻故」,由于起如幻叁昧的緣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爲以悲導智 ,行如幻叁昧,所以能內發大悲輕安,而我們衆生被業所縛。悲是拔一切衆 生苦,以悲心導智,起如幻叁昧,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 故。」「彼觀幻者」是觀一切幻化衆生,「非同幻故」就是非空,「非同幻 觀」就是非假。因爲幻就是空,幻觀是假,非空非假……

  師父:我舉一個例子,我看你,我就不是你……

  修師:就是非空非假,沒有著相……

  師父:我看你,我觀你,我就不是你。我觀幻,我就不是幻。

  修師:「皆是幻故」,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幻相永離」,因爲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就入中道。「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這是菩薩所圓妙行 ,好比土在長苗,是漸次增進的,「此方便者名叁摩提」。

  師父:大家注意到,幻化、幻者都幻得迷迷糊糊了。「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 諸幻。」我和大家講一講,佛說過如幻叁昧,菩薩得如幻叁昧,叁千大千世 界起大火燒的時候,一滴唾液就把火熄掉了。怎麼熄掉呢?因爲大火燒,是 幻化的,不是真實有的,緣起的。唾液也是幻化的,也是緣起的,所以「即 起諸幻。以除幻者。」以唾液的幻,滅大火的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有一句話大家沒想到,建水月道場,如幻吧?度如 幻衆生,也是如幻吧?這你看「變化諸幻而開幻衆」,就容易了解了。我們 建水月道場,變化諸幻啊!度如幻衆生,衆生都是如幻的。這樣建水月道場 ,度如幻衆生,才能「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我們建道場,度衆生 ,都是大悲嘛!知道吧?最後一個講!

  觀師:淨覺心,我以念佛心來講。念佛心就是覺知心性及根塵皆是幻化,「即起諸 幻。以除幻者。」就用種種幻化除幻,因爲一切都是如幻的。「變化諸幻而 開幻衆」,菩薩起種種的如幻方便,因爲他修如幻叁昧,度化如幻的衆生, 所以他以無所得度化衆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這是和前面不一樣的地方,前面是講智慧 ,現在是講慈悲,慈悲裏面要有智慧,智慧裏面要有慈悲,菩薩特別的地方 是他有大悲。「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一切的菩薩都要有大悲才能從諸幻起 行,而且是漸次增進,所以菩薩有不同的位次。「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 幻觀皆是幻故。」剛才師父提到:「你是煩惱,我知道。」在打佛七時更能 體會到妄想,其實把佛號提得很清楚的時候,就知道:「你是妄想!」假如 知道妄想,這時候就好辦事,這時就不依妄想,因爲佛號就是一把智慧之劍 ,照見煩惱,所以一切都是如幻的。「幻相永離」,就不會執著幻相。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菩薩圓滿修行甚深微妙的法門,就是如土 長苗。所以我們知道,我們要以念佛心來念佛,因爲仗佛力加被。我們凡夫 要度衆生不是那麼容易,最好能乘願再來。因爲往生以後,能回入娑婆度衆 生,巧把塵勞爲佛事。這裏提到,菩薩以念佛叁昧來修行,以無所得心來念 佛。假如以「法中無我亦無人」來共勉,就非常受益。仗佛力加被,我們把 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就是學習菩薩的如幻叁昧。

  師父:一開始我就提醒大家,「奢摩他」講內發寂靜輕安,「叁摩提」講內發大 悲輕安,「禅那」講內發寂滅輕安。這我告訴大家要注意到,是什麼原因呢 ?都在修,論修不論解,所以這個方便在修。如果你修沒有修,解沒有解, 你看這段文時,就感覺很乏味了。現在開始查資料!

  一切如幻如化,可憐愍衆生,就在如幻如化當中爭得面紅耳赤。我們教門下 ,可以把道理講出來;宗門下不如此,你懂就懂,不懂就算了,他叫你用你 自己的悟性去證啊!南泉斬貓是一個公案,東堂西堂之僧诤論貓有沒有佛性 ,南泉就把貓抓起來,說:「你說出理由來,我放了貓;說不出理由來,殺 了牠!」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怎麼說,南泉就把貓斬了。趙州禅師回來晚 了一步,南泉就說:「你能不能說出理由,道出來,貓就不斬;道不出來, 貓就斬。」趙州禅師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放在頭上,出去了。大家不曉得 意思,我們猜想是,衆生顛倒。爲什麼顛倒?不知道幻化,顛倒。南泉就說 :「你早回來,這貓就不被殺了。」所以大家知道,求戒定慧!我們天天在 如幻如化當中,爭名奪利,爭地位,爭人我,兩眼一閉就百年身了。唉!

  我們都在顛倒之中,更造顛倒業。衆生在顛倒迷惑當中,能把他救出來,太 難了!大智慧者,放下一念顛倒,出來了。

  ……身不是如幻的嗎?誰知道?身本沒有,現的身是如幻的。我們的身從兩 種法來,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業,是不是?無明生行,無明是煩惱,行是業 ,然後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然後因爲愛,愛潤生,愛是愛取煩惱, 有是業,然後是生死。這一切都是從無明來的,是不是?無明才有行、識、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不是實在的?無明虛 妄的,無明空,行當然空。以愛潤生,愛也是空,取也是空,有也是空的。 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皆是空的,那有身?所以觀音菩薩在心經說五陰 皆空嘛!我問你,菩薩以愛潤生,是以空度化衆生?以有度化衆生?這如幻 的,你如果執著實有,那就顛倒了。

  ……女衆擦胭脂抹粉,你們拚了老命看病,不知道你身是如幻的。所以佛說 ,愚癡人養色身,智慧人養慧命。在十二因緣當中,不出來。 (卍續十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七下‧一四)「此示假觀行相也。心性 識也。」這心性,它內是心性,外是根塵。心性就是識,不是本性,不是根 本性。根本性是無性爲性,識名色六入,是那個識,所以也是幻化的。「謂 依所悟淨圓覺心。發起智照。」智慧的本性。「照彼識與根塵。本來不有。 」所以我們知道小乘人立色法、心法,那層面太低了。「皆因無明之所變現 。雖有而性常自空。」雖緣起而性空,有而常空。有而常空,就是照而常寂 。「故雲皆因幻化」,這都是幻化。「然幻化指枝末無明也」,在十二因緣 ,枝末無明是那一個無明啊?愛取有是枝末無明,也叫潤生無明。無明行那 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也叫發業無明。

  「既了自已(己)識及根塵悉如幻化。則例觀一切衆生。一一如幻。」知道 自己識及根塵都是幻化的,以這個例子看一切衆生,也是一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