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P11

  ..續本文上一頁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八下‧一叁)「此正示中觀行相也」禅 那是中觀,中道義嘛!「謂依所悟淨圓覺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 這中道義有很多名字,大乘起信論就叫一心,有叫法界,有叫實相。「外忘 其境」,這個「忘」應該讀「ㄨㄤˊ」。「故雲不取幻化。內忘其智。…… 」這裏外不著境,內不著智,可以說是境智一對啊!怎麼外不著境?境因智 生,智因境立。皆是假名相,如果境實在的話,不因智生,智實在的話,不 會因境立。

  「能所不立。則無明淨盡。故雲無知覺明。」能所,境就是所,智就是能, 能所俱離就叫反聞聞自性,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修這個。「境智俱空。故雲不依諸礙 。……锽乃鍾鼓之聲。言雖有體質。而不礙聲之遠達。正取器微聲大。」器 、鍾雖然小,聲音很大。聲音不在弦,彈琴弦的時候,聲不在弦,弦沒有聲 音嘛!彈琴弦的時候,聲音不在琴弦,如果在弦的話,你聽不到,所以說弦 外之音嘛!如果說聲音在琴弦,彈琴弦就聽到聲音的話,應該琴弦聽到你耳 朵啊!

  「以明即礙處能達無礙。意謂向心境未忘。則身心世界爲礙。今既了悟法身 。」慧明就提出來了,他說淨圓覺就是法身,中道也就是法身。「即此幻妄 身心世界不礙法身。……」,你們也都講出來了,法身好比就是器中锽,你 們大家看!看到了沒有?叁世諸佛法身,你自己也是,你要是知道這個道理 ,叁世諸佛法身,看到了沒有?這就叫阿彌陀,自己不認識,怪誰來?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此示觀行成益之相也」,寂滅輕安是得到受用, 得到利益。「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的話,一邊啊!滅也滅,才生 滅俱滅,那叫寂滅。「叁德圓證。涅槃常樂。」叁德,法身德、般若德,還 有什麼德?(答:解脫德)涅槃常樂具足說怎麼說?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叁德、四德,他都說了。「故雲寂靜輕安。……此則二障永斷。二死永忘。 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二障是什麼障?煩惱障、所知障。「二死永忘」 ,什麼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煩惱障、所知障都沒有了,分段生死、變 易生死都沒有了。「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極證就是果位。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四六下‧八)「禅觀之初。覺明諸礙。身 心能所畢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絕待。」爲什麼不取幻寂呢?幻化不可寂 滅,要有寂滅想的話,那是不對的。幻化是不是實在的?沒有實在的,沒實 在它本空啊!本空,你空可滅不可滅?空不可滅,是不是?所以畢竟常然, 不取幻寂。「迥超絕待」,超出一切,這是兩句話,遠遠超出一切法。絕待 ,沒有對待,叫迥超絕待。它不是說,超過于絕待,不是那個。「迥超」是 超出一切法,「絕待」是沒有對待,有對有待,古德不是講有對有待是匹夫 禅定?

  「相在塵域。如器中锽音韻出外。無知覺明至永得超礙無礙境。如彼擊鍾其 聲锽然周法界。受用世界。了知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礙。」意思都差不 多。「正顯雙遮」,有無雙遮,按照本經,奢摩他、叁摩提雙遮,遮是遮 止。雙遮也是中道,是什麼中道?真谛中道。雙遮是離一切法,叫真谛中道 。離一切法又有一句話怎麼說?離四句絕百非,叫真谛中道。即一切法呢? 即四句,叫俗谛中道。「二邊中道了義之妙觀也。是以如器中锽。統攝萬行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隨順世界。了然無礙。唯佛極證本具之法。故雲如器 中锽等。」

  「二重明離相。寂滅即中谛之體。」在法曰中谛,在智曰中觀。「觀」之一 字,是把法和智結合起來。「菩薩住此。故曰輕安。妙覺隨順。此非息動之 寂。生已而滅。」說這個妙覺隨順並不是息動,動停止了叫靜,不是那樣。 動是靜之動,靜是動之靜,大家深深體會這個道理。「生已而滅」,一切法 無生,那裏有滅呢?一切法本不生,何嘗有滅?「正是雙遮之體。禅那之妙 觀也。」

  你們感覺怎麼樣?今天我們修學這段文,大家得受用了沒有?好好修!此法 如器中锽,你們法身、佛性如器中锽,你爲什還生煩惱,執著人我是非,把 它給拘束呢?如果你餐到微塵許法味,其它一切皆是法身以外之物,那都是 身外之物,我們修道人應該把身會到法身,法身以外的東西何必求它呢?都 是如幻如化的。 

  ■第四十二次修學

  師父:這和修學彌陀要解教育方式不同,大家要認識。一般教育方式,教者教,學 者學,叫直言,所謂直言曰教。老師在上面講老師的,學生在下面聽學生的 ,直言。現在我們修學經法方式不同了,采取交言,就是教者、學者互相交 換勉勵。這個效果是教者也教,學者也學;教者也學,學者也教。所以我們 采取這個方式很大膽,講一句不客氣的話,如果領導人沒有一點點基礎,那 采取這個方式就一塌糊塗,一片混亂了。這兩種方式,兩種經,又有不同。 我們晚上修學彌陀要解的方式,和修學圓覺經的方式又有不同,修學彌陀要 解是沒有拄杖子給你拄杖子,什麼拄杖子?拄杖子就是所謂「拐」啊!以前 土話叫拄杖子,拄著它走。說你沒有拐,給你拐,可以看參考書、看資料、 看注解。

  這圓覺經不是,有了拐杖子,奪你拐杖子,有拐可以走了嘛!把拐奪下來, 站起來走,采取這個方式。如果你總拿著拐走路的話,那總是缺腿人。所以 修學圓覺經不許看任何注疏,你有幾分本領,拿幾分本領,你沒有就不拿, 就算了,不要把別人的財寶當作自己的家珍。如果你們私下看注疏,那是你 自己騙自己,我沒騙你。我恐怕障大家的悟性,你自己障的話,那就天不怪 ,地不怪了。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 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師父:我們先修學這一句,要深深地入。「此叁法門」,大家都知道了。「皆是圓 覺。親近隨順」,你要把意思講出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 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大家講過以後,我們就開始修學下文 。

  甫師:前面佛回答「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 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我們 修學過,就是奢摩他、叁摩提、禅那。這裏作一個結論,反扣前面。無上 妙覺也就是圓覺,出生如來一切法。這裏講,雖然前面開出叁種法門,不過 都是隨順圓覺妙心。我們從叁段文所講可以印證「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 覺心」叁段文都是這樣,都是悟淨覺心才修行。「十方如來因此成佛」,依 淨覺心悟入,然後修行成佛,成就佛道。其實整部圓覺經,我們漸漸可以知 道,不外是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的道理,也就是師父常常跟我們說的,無 性隨緣,隨緣無性。因爲本來就沒有一法可得,我們卻不能證到無性,不能 證到隨緣。這幾段經文都在反複說這個道理。

  剛才是講佛的果位,下面繼續講佛的因地是菩薩行,菩薩的種種方便,乃至 一切的同、異都是依這叁種事業。然後作一個結論,「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只要究竟圓滿,就能證入圓覺,也就是證到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的道理。 本來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道理,只是衆生不會,所以要假方便。前面 就是修行的次第,方便隨順,漸漸證到這個道理。

  師父:慧甫會到二谛,不錯!實在說明白一點,隨緣無性是奢摩他,無性隨緣是叁 摩提。隨緣無性則無隨緣,無性隨緣則無無性,真谛中道入禅那。隨緣無 性就有無性,無性隨緣就有隨緣,俗谛中道入禅那,佛所說的法都是這叁項 。

  我曾經和大家講過,佛說過比丘有叁種法應該修行:誦經、參禅、僧衆事, 誦經是叁摩提,參禅修定就是奢摩他,僧衆事就是禅那。僧衆事從那裏會 呢?從念佛叁昧會,作一切僧衆事不出叁昧。那是藥山祖師和那一個祖師? 兩個人劈柴,那個祖師劈柴,藥山祖師用車子給它推走,藥山說:「你躲一 躲啊!我要推車子了。」那個祖師說:「向來是車子躲人,那有人躲車的? 」「你要是不躲,我軋過來了。」所以說老祖師都是劈柴、擔水出來的。禅 那,念佛叁昧就是禅那,做一切事不出叁昧,不出叁昧做一切事。大家要認 識,這就是念佛、誦經、僧衆事,就是這叁項事業。慧明講吧!

  明師:「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這叁法門就是奢摩他、叁摩提 、禅那。我的體會,奢摩他是空觀,叁摩提是假觀,禅那是中觀,也就是 天臺所立的叁觀。「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如來依這叁觀,得叁觀一心 能成就圓滿菩提。「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方便」,叁觀 就是講叁谛,叁谛濃縮起來就是二谛,菩薩不離二谛法,從真空妙有當中行 種種方便,行菩薩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如果能圓滿證到叁觀無性的話,就能證到一心,一 心也就是圓覺的別名。

  師父:大家知道,天臺立叁觀,修入空觀得體真止,小乘。修入假觀,方便隨緣止 ,菩薩。然後再修中道第一義觀,離二邊分別止,這叫次第叁觀。如果你修 奢摩他入空的話,一空一切空,空也空,假也空,中也空。修假的時候,一 假一切假,假也假,空也假,中也假。修中的時候,一中一切中,中也中, 空也中,假也中,這叫一心叁觀。天臺的一心叁觀又叫不思議叁觀。一心叁 觀實在說就是華嚴的法界緣起,緣起法界,也就是實相諸法,諸法實相,這 是它次第叁觀,和一心叁觀不同之處。講吧!

  策師:此叁種法門就是第一奢摩他,奢摩他我們可以講是寂,照而常寂,第二是叁 摩提,可以說是照,寂而常照,禅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