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一八下‧一三)「此正示中观行相也」禅 那是中观,中道义嘛!「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 这中道义有很多名字,大乘起信论就叫一心,有叫法界,有叫实相。「外忘 其境」,这个「忘」应该读「ㄨㄤˊ」。「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 」这里外不着境,内不着智,可以说是境智一对啊!怎么外不着境?境因智 生,智因境立。皆是假名相,如果境实在的话,不因智生,智实在的话,不 会因境立。
「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能所,境就是所,智就是能, 能所俱离就叫反闻闻自性,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修这个。「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 。……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器 、钟虽然小,声音很大。声音不在弦,弹琴弦的时候,声不在弦,弦没有声 音嘛!弹琴弦的时候,声音不在琴弦,如果在弦的话,你听不到,所以说弦 外之音嘛!如果说声音在琴弦,弹琴弦就听到声音的话,应该琴弦听到你耳 朵啊!
「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 。」慧明就提出来了,他说净圆觉就是法身,中道也就是法身。「即此幻妄 身心世界不碍法身。……」,你们也都讲出来了,法身好比就是器中锽,你 们大家看!看到了没有?三世诸佛法身,你自己也是,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 ,三世诸佛法身,看到了没有?这就叫阿弥陀,自己不认识,怪谁来?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寂灭轻安是得到受用, 得到利益。「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的话,一边啊!灭也灭,才生 灭俱灭,那叫寂灭。「三德圆证。涅槃常乐。」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还 有什么德?(答:解脱德)涅槃常乐具足说怎么说?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三德、四德,他都说了。「故云寂静轻安。……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 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二障是什么障?烦恼障、所知障。「二死永忘」 ,什么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分段生死、变 易生死都没有了。「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极证就是果位。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四六下‧八)「禅观之初。觉明诸碍。身 心能所毕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绝待。」为什么不取幻寂呢?幻化不可寂 灭,要有寂灭想的话,那是不对的。幻化是不是实在的?没有实在的,没实 在它本空啊!本空,你空可灭不可灭?空不可灭,是不是?所以毕竟常然, 不取幻寂。「迥超绝待」,超出一切,这是两句话,远远超出一切法。绝待 ,没有对待,叫迥超绝待。它不是说,超过于绝待,不是那个。「迥超」是 超出一切法,「绝待」是没有对待,有对有待,古德不是讲有对有待是匹夫 禅定?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音韵出外。无知觉明至永得超碍无碍境。如彼击钟其 声锽然周法界。受用世界。了知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碍。」意思都差不 多。「正显双遮」,有无双遮,按照本经,奢摩他、三摩提双遮,遮是遮 止。双遮也是中道,是什么中道?真谛中道。双遮是离一切法,叫真谛中道 。离一切法又有一句话怎么说?离四句绝百非,叫真谛中道。即一切法呢? 即四句,叫俗谛中道。「二边中道了义之妙观也。是以如器中锽。统摄万行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随顺世界。了然无碍。唯佛极证本具之法。故云如器 中锽等。」
「二重明离相。寂灭即中谛之体。」在法曰中谛,在智曰中观。「观」之一 字,是把法和智结合起来。「菩萨住此。故曰轻安。妙觉随顺。此非息动之 寂。生已而灭。」说这个妙觉随顺并不是息动,动停止了叫静,不是那样。 动是静之动,静是动之静,大家深深体会这个道理。「生已而灭」,一切法 无生,那里有灭呢?一切法本不生,何尝有灭?「正是双遮之体。禅那之妙 观也。」
你们感觉怎么样?今天我们修学这段文,大家得受用了没有?好好修!此法 如器中锽,你们法身、佛性如器中锽,你为什还生烦恼,执着人我是非,把 它给拘束呢?如果你餐到微尘许法味,其它一切皆是法身以外之物,那都是 身外之物,我们修道人应该把身会到法身,法身以外的东西何必求它呢?都 是如幻如化的。
■第四十二次修学
师父:这和修学弥陀要解教育方式不同,大家要认识。一般教育方式,教者教,学 者学,叫直言,所谓直言曰教。老师在上面讲老师的,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 ,直言。现在我们修学经法方式不同了,采取交言,就是教者、学者互相交 换勉励。这个效果是教者也教,学者也学;教者也学,学者也教。所以我们 采取这个方式很大胆,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领导人没有一点点基础,那 采取这个方式就一塌糊涂,一片混乱了。这两种方式,两种经,又有不同。 我们晚上修学弥陀要解的方式,和修学圆觉经的方式又有不同,修学弥陀要 解是没有拄杖子给你拄杖子,什么拄杖子?拄杖子就是所谓「拐」啊!以前 土话叫拄杖子,拄着它走。说你没有拐,给你拐,可以看参考书、看资料、 看注解。
这圆觉经不是,有了拐杖子,夺你拐杖子,有拐可以走了嘛!把拐夺下来, 站起来走,采取这个方式。如果你总拿着拐走路的话,那总是缺腿人。所以 修学圆觉经不许看任何注疏,你有几分本领,拿几分本领,你没有就不拿, 就算了,不要把别人的财宝当作自己的家珍。如果你们私下看注疏,那是你 自己骗自己,我没骗你。我恐怕障大家的悟性,你自己障的话,那就天不怪 ,地不怪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 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师父:我们先修学这一句,要深深地入。「此三法门」,大家都知道了。「皆是圆 觉。亲近随顺」,你要把意思讲出来。「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 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大家讲过以后,我们就开始修学下文 。
甫师:前面佛回答「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 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我们 修学过,就是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里作一个结论,反扣前面。无上 妙觉也就是圆觉,出生如来一切法。这里讲,虽然前面开出三种法门,不过 都是随顺圆觉妙心。我们从三段文所讲可以印证「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 觉心」三段文都是这样,都是悟净觉心才修行。「十方如来因此成佛」,依 净觉心悟入,然后修行成佛,成就佛道。其实整部圆觉经,我们渐渐可以知 道,不外是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道理,也就是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的,无 性随缘,随缘无性。因为本来就没有一法可得,我们却不能证到无性,不能 证到随缘。这几段经文都在反复说这个道理。
刚才是讲佛的果位,下面继续讲佛的因地是菩萨行,菩萨的种种方便,乃至 一切的同、异都是依这三种事业。然后作一个结论,「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只要究竟圆满,就能证入圆觉,也就是证到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道理。 本来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只是众生不会,所以要假方便。前面 就是修行的次第,方便随顺,渐渐证到这个道理。
师父:慧甫会到二谛,不错!实在说明白一点,随缘无性是奢摩他,无性随缘是三 摩提。随缘无性则无随缘,无性随缘则无无性,真谛中道入禅那。随缘无 性就有无性,无性随缘就有随缘,俗谛中道入禅那,佛所说的法都是这三项 。
我曾经和大家讲过,佛说过比丘有三种法应该修行:诵经、参禅、僧众事, 诵经是三摩提,参禅修定就是奢摩他,僧众事就是禅那。僧众事从那里会 呢?从念佛三昧会,作一切僧众事不出三昧。那是药山祖师和那一个祖师? 两个人劈柴,那个祖师劈柴,药山祖师用车子给它推走,药山说:「你躲一 躲啊!我要推车子了。」那个祖师说:「向来是车子躲人,那有人躲车的? 」「你要是不躲,我轧过来了。」所以说老祖师都是劈柴、担水出来的。禅 那,念佛三昧就是禅那,做一切事不出三昧,不出三昧做一切事。大家要认 识,这就是念佛、诵经、僧众事,就是这三项事业。慧明讲吧! 明师:「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这三法门就是奢摩他、三摩提 、禅那。我的体会,奢摩他是空观,三摩提是假观,禅那是中观,也就是 天台所立的三观。「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如来依这三观,得三观一心 能成就圆满菩提。「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方便」,三观 就是讲三谛,三谛浓缩起来就是二谛,菩萨不离二谛法,从真空妙有当中行 种种方便,行菩萨事业。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如果能圆满证到三观无性的话,就能证到一心,一 心也就是圆觉的别名。 师父:大家知道,天台立三观,修入空观得体真止,小乘。修入假观,方便随缘止 ,菩萨。然后再修中道第一义观,离二边分别止,这叫次第三观。如果你修 奢摩他入空的话,一空一切空,空也空,假也空,中也空。修假的时候,一 假一切假,假也假,空也假,中也假。修中的时候,一中一切中,中也中, 空也中,假也中,这叫一心三观。天台的一心三观又叫不思议三观。一心三 观实在说就是华严的法界缘起,缘起法界,也就是实相诸法,诸法实相,这 是它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不同之处。讲吧! 策师:此三种法门就是第一奢摩他,奢摩他我们可以讲是寂,照而常寂,第二是三 摩提,可以说是照,寂而常照,禅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