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修行的地步,修行到這裏你才能知道,要起行。
悅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這淨圓覺,剛才師 父提到一心,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我簡單的體會,「 悟淨圓覺」就是由迷而悟,「以淨覺心。取靜爲行。」就是由悟而起行。昨 天師父講到隨信行、隨法行,這裏講取靜爲行,深的講應該是隨順清淨心而 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佛綱講「澄心靜慮爲定」,由于澄諸念,覺識煩 動,妄想開始澄清以後,意識心會起煩動,師父以前講過修禅的人都會有這 種現象。「靜慧發生」,由定發慧。「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由定發慧,就 知道身心都是客塵煩惱,從此永滅。爲什麼講「客」?客不是主人,不是真 的,是虛妄的,心經講五陰皆空,所以五陰身心都是客塵,緣起如幻,從此 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就可以輕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十方世界諸如來心就是剛才我們 講的一心、一真法界、自性清淨心,下面作一個譬喻:「如鏡中像。此方便 者名奢摩他。」
師父:自性清淨心有很多名字,我略提幾項給大家聽一聽。實在說起來,它無量, 一心也是它,圓成實是它,實相是它,緣起法界都是它,真如是它,阿耨多 羅叁藐叁菩提是它,法性是它,還有很多名字。第一義、中道義、了義,都 是它。佛爲了使衆生了解這個道理,說了無量的名字,可是大家迷惑在名相 裏,自生障礙。般若波羅蜜是它。
「靜慧」,大家知道,這裏的慧當「用」講,由靜而起用,因爲六祖說過, 定爲慧之體,慧爲定之用嘛!誰講?
乘師:從前面看下來,威德自在菩薩請問,末世衆生要求大乘法怎樣修行?怎樣才 能很快開悟?如何隨順圓覺妙心?就是剛才師父講的法性、真如法性。圓覺 妙性是清淨平等、湛然不動的,橫遍十方,在聖,它不增加;在凡夫,它不 減少。也就是經上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會入修行,實無二法,因爲佛只 說一法,二法是魔說。
但是前面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謂方便有多門是說衆生根機不同, 所以有無量的法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歸元無二路是說真谛,真谛不可 說,不可說而說,所以佛隨順衆生根機的差別,開出無量的法門。
我們今天修學第一種方便奢摩他,第二種是叁摩提,第叁種是禅那。現在 看第一種。「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淨覺心就是我們的 真如,就是法性。「取靜爲行」,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以靜爲行,這個靜本 來是好的,但是你取著,這裏就壞在取著,因爲靜是如幻的。如果你不取著 ,才是順佛因地的法行,因爲佛的因地是清淨、平等的。
「由澄諸念」,剛才慧悅師講過了,就是定,對于外境不起分別、妄想。「 覺識煩動」,就是識心煩動。譬如我們念佛,念佛的時候心清淨,可是這是 暫時的,識心還是煩動。這時「靜慧發生」,不過這也是暫時,發我們的善 根而已,因爲你對外境比較靜的時候就會産生。所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客塵是指煩惱。「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就是輕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我們知道十方世界諸如來的心都 是清淨的,佛本是無,清淨則有。衆生本來沒有,煩惱則有,心清淨則能和 佛相應。以下作個譬喻,「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好比鏡子一樣 ,鏡子是清淨的,我們心也是一樣,我們心稍微清淨,有什麼東西都可以照 得很清楚。這樣的方便叫奢摩他,這樣的方便是對境取靜爲行,而這個境是 如幻的。
師父:慧乘會到這個取靜爲行,這個「取」字有個毛病。不錯,佛說過叁種方便, 在佛法方面有一句話,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大家都作名相會,不知道 。爲什麼歸元無二路呢?諸法隨緣無性,歸元無二路;無性隨緣起諸法,方 便有多門,這是什麼東西啊?以方便故,所以才有取靜爲行,一個階段。取 靜不是叫你取著靜,小乘人執著靜境。大乘以淨圓覺心澄諸念,沒有靜,諸 妄念不起就是靜。
「覺識煩動」,煩動是亂動,這個要修行。總之這叁個方便都要修行,不修 行不知道。你要是修行到那個地步,大家夜晚作夢是不是?你修行到覺識煩 動,接近了,就會知道夢不是夢,自己在夢中也知道,是自己的心在亂動, 沒有層次,亂動。那個階段,叫初初會到覺識煩動,識心亂動嘛!沒有夢啊 !不修行,只講理論得不到的。慢慢地,你們妄想伏了,夢漸漸減少,就知 道了。在睡夢中也知道,我這不是作夢啊!我的識心亂動啊!誰還講?
聞師:剛才師父和幾位法師都講過,我再循著這個路講。「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 圓覺。」所謂淨圓覺,就是無自性的意思,無自性是一真法界性,一真法界 性和我們衆生拉得近一點叫佛性。以清淨心,不取于相的心,不分別心叫「 取靜爲行」,會到法是緣生無性的,叫取靜爲行。會到諸法實相時,我們的 分別心,會知道怎麼會入淨圓覺,就是不取于相。我們知道心外無法,法和 心都無自性的緣故,會入諸法無性之體,若約事相來講,分別心就會慢慢薄 ,反而會了解到識心煩動,識心煩動是六識亂動。
前面如法開解,知道法是無生的,契入法性修行,「靜慧發生」,所謂靜慧 發生是由一真法界之體起大用,這大用能會入修行,也從始覺慢慢會入清淨 圓覺心。「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發現一切法都是生滅的,法法都是無自性 的,所以身心客塵無非生滅,生滅當下即是無性,生滅幻化的,會入無性, 從此永滅。這是會入諸法實相,實相就是諸法。「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會 入法性。
從另一個角度講。「由澄諸念。覺識煩動。」如果從二谛來講,由澄諸念是 無念,覺識煩動是念,念而無念雖然不礙分別,可是會入一心的話,就歸入 圓覺。所以「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所謂寂靜不是有個靜可得, 是會入法性,如法修行的緣故。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十方世界是依報,如來是正報,可是一真法 界中不可有如是的分別,因爲法界一真,會入一真法界就是諸如來的心,這 清淨圓覺的心就于中顯現。如來心如果用體來講,就是不生不滅,可是不生 不滅,體用是不二不異的,它用一個譬喻來講,「如鏡中像」。「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事實上,它有觀的成份,只是這裏偏重于止,就是會入一心。 講得很籠統,請師父糾正。
師父:慧聞也提到「取靜爲行」,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啊!這還是初方便,諸相沒 有嘛!你怎麼會如如不動?澄諸念,一切妄想不起。「覺識煩動」,我是不 知道深的情形,不過根據理上和大家講一講。作夢大家都會到意思,覺得識 心煩動,你想一想,生死是不是大夢一場?我們現在瞪著兩眼在生死之中, 就是作大夢啊!如果你也能覺識煩動的話,如何了?是不是可以出生死了? 這要靠修行,不講理論。所以大家到這步田地就知道了,空談名相,那是無 用閑文。慧修講吧!
修師:「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淨圓覺,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就是清淨心。以清 淨心取靜爲行,就好比師父教我們以清淨心起佛號,這就是「取靜爲行」。 「由澄諸念」,以佛號來澄清我們的妄想,妄想靜到極處,就會「覺識煩動 」。印光大師講,念佛就好比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起就會降 伏你的妄想。妄想一降伏就會發現識心煩動,就好比水清就可以看到水裏的 沙子、魚等種種的東西。
這時「靜慧發生」,你可以開發你的智慧,靜慧一生的話,就知道身心是空 的。「客塵從此永滅」,因爲我們都被五陰身心系縛,被煩惱所縛。如果知 道五陰空,就不會被五陰系縛,所以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 安」,因爲你知道一切法空,所以內發善根,非常地輕安因爲不會被五陰系 縛了。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如來心于中顯現」,因爲這時你的心和十方諸佛的心相 契合,所以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因爲本來都是一心的,我們的心和 佛的心沒有兩樣,所以說十方世界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師父:慧修把「悟淨圓覺」,會入淨土法門。既然講到這裏,我告訴大家,念佛法 門和這個方便有不同之處。佛說這叁種方便都要先悟,唯有淨土法門不悟可 修,因爲什麼原因呢?淨圓覺起佛號,也對,起佛號就成淨圓覺,也是一樣 ,唯有念佛法門如此。他已經講過,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這 是念佛法門不同之處,可貴之處。
還有一點。「如鏡中像」,大家不知道這個意思,我告訴大家,寂靜以後才 能現像。「靜」你會不到,你想那水,水要是不靜的話,不現影子,水要是 起波浪,現不出影子,唯有水平靜以後,好象鏡面一樣,一點不動,才能現 影子,就是那個道理。大家再繼續講!
經師:「菩薩悟淨圓覺」,菩薩悟到實相法。「以淨覺心」,以真心取靜爲行,譬 如我們淨土法門,「取靜爲行」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真正的萬緣放 下,這樣自然能澄諸念,能夠止息妄想。止息妄想以後,靜慧發生。止息妄 想以後,一念不生,般若生。這個時候,就能察覺到「覺識煩動」,當下就 能「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止息妄想的緣故,能照見五陰皆空,達到無我的 地步。
師父:大家要知道。「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換句話說,靜體起用,起 智慧之用,才能身心客塵從此永滅。身心客塵是什麼?動亂。塵相,六塵緣 影,叫客塵。怎麼永滅呢?你看那水,靜了以後,波浪不起,那個波浪就是 身心客塵。心體真正靜下來以後,它自然不起了,不起才能起慧用,才能照 影子啊!大家會這個意思啊!誰講?所以從這段文叁方面所講的,都要有修 有證。
觀師:我也要從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