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法門來講。我從下面講「以淨覺心。取靜爲行。」淨覺心就是 念佛心,以念佛心取靜爲行,就是要念佛。「由澄諸念。覺識煩動。」提起 佛號時,就不起妄想,例如我們剛打完佛七就能有這種體會。所以妄想並不 可怕,只要把佛號提起,自然沒有妄想。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一念不生,般若生。般若慧可以讓我們 的身心客塵從此永滅,這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 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寂靜就是寂,「于中顯現」就是照。常照 而寂,就是智慧的定。「如鏡中像」,因爲鏡很光明才能現像。其實這是靠 佛力加被,師父和我們講過,我們在念佛時,要至誠懇切,佛號愈至誠懇切 就會發覺佛號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皈依,妄想並不可怕。所以我們打佛 七時,也會至誠懇切地求佛加被。
師父:要抓住它的要點,爲什麼其它的法門都要先悟後修,淨土法門不悟可修,什 麼原因呢?先悟,靠自力,自力不悟不能修。淨土法門不悟可修,是二力─ ─自力他力,還有佛力,所以不悟也可以修。大家知道了,所以「十方世界 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大家想一想,這和觀經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 點關系沒有?爲什麼十方如來的心在我心中現呢?它和那「是心是佛」好象 有關系吧?誰講?
明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淨覺心就是無住心 。「取靜爲行」,就是住而無住。「由澄諸念」,因爲你無住的話心就會沈 靜下來。「覺識煩動」,像師兄剛才講的,心很沈靜的時候,就好比止水, 能看到水裏的泥沙。「靜慧發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如果你會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可以了知身心所起 的客塵煩惱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的,從此就可以斷除。「便能內發寂靜 輕安」,由定而生無住。「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于中顯現」,因爲內心 無住的緣故,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師父:慧明會到無住,不錯!就是般若講的無住心。無住心是什麼?就是圓成實, 就是第一義,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就是真如,就是中道。大家迷于名相中 ,所以不知道。本來是一個人,佛給它戴頂帽子,你不認識它了,再給它換 個帽子,又不認識它了,這是迷于名相。這是佛才說,如果執取名相,如狗 逐塊。
這個「內發寂靜輕安」,它沒有負累啊!生死煩動有負累,這個沒有負累了 ,沒有負累就是涅槃,二乘住著。慧策講!
策師:「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悟入實相無相無不相,知道法性。以淨覺 心,以無相取靜,是從無相知道一切法、一切諸念都是虛妄的,因爲實相無 相。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知道覺識煩動,皆是過去的六塵緣影,都是虛妄 的。有這種靜以後,知道一切法都是無相,無相就是靜,靜能發慧,發慧就 能知道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幻化不實的,都是緣起,就能遠離一切遍計執,遠 離生死,就能內發寂靜輕安。寂靜輕安就是與無相法相應,與無相法相應就 沒有分別,以此沒有分別,所以十方世界,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的心都 是一體的,沒有差別。就像鏡中清淨能夠顯現一切相,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 的。有這種功用。
師父:大家都慢慢接近了。要知道,這個論修行,到這個地步,叫甘露門開,你進 不進在你了。你不進甘露門,是進地獄門,等地獄門打開,就慘了。甘露門 開,進門以後,登堂入室。好!你講。
悅師: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剛才師父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十方世界 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因爲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爲什麼會這樣講?乍 看「如鏡中像」,會誤解以爲鏡中照出來的像,其實它的意思是說,你的心 澄清以後,你自心就是佛,你自心就是如來心。
師父:對!爲什麼「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呢?永明大師說過一心,還有二 心嗎?有如來心?有你的心嗎?你自己也講過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難道 還有如來心、你的心嗎?此是一法,莫作二會。慧明先講!
明師:「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因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如來心本是不動 ,衆生因爲妄想執著,被無明覆蓋,所以沒有辦法顯現。現在因爲澄靜的緣 故,無明、妄想的塵埃已經拭除以後,如來心就不現而現了。就好比千江有 水千江月,月本是不動,只要水清,月就能影現,不假方便。因爲水清,它 馬上顯現,沒有次第的。
師父:對!是這個道理。是不是實相啊?還是實相,還是法界,還是一真啊!慧聞 講。
聞師:聽大衆講,很歡喜!所以再講一次。法華經講,佛出世的本懷爲了衆生皆成 佛道。怎麼成佛?剛才有幾位法師提到這問題,事實上這問題很值得我們商 榷。我們知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果知道這個法,真正體會這個法,才 能圓滿佛性。所謂佛性就是無自性,我們知道一切衆生都是緣生無性的,我 們如是解的時候,才能了達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悟淨圓覺」,也是悟到一 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意思。
以前聽師父講過,般若出生叁世一切諸佛,般若是諸佛母。般若怎麼成就諸 佛道呢?般若就是會到衆生皆有佛性的意思,只因不知緣生無性,以取相的 心,以無住的心起行。
「悟淨圓覺」是解,「取靜爲行」是行,後面是依體起用。「靜慧發生。身 心客塵從此永滅。」這我們可以講是證,後面「鏡中像」是舉譬喻講,「奢 摩他」是約假名講,這叫方便,權巧方便。我們衆生本來在一真法界中迷惑 造業受苦,覺此法以後再起修。「鏡中像」剛才師父有講過,它的特色是從 悟起修,從照而會到寂,所以假名叫奢摩他。
爲什麼般若能出生叁世一切諸佛?常常聽師父講,一念不生般若生。一念不 生能契入不生不滅之性,一念不生最好的方便是一句佛號,煩惱什麼時候滅 ,一句佛號就能起來,那叫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般若生,可以講佛種從緣起 。也可以講,諸佛就從這裏生出來,爲什麼?第一個,你會到一念不生般若 生,叫無分別慧,這時你能慢慢契入佛的根本智。你以清淨心能起大用,就 能破微細之惑,因爲一念不生般若生。用具體的方法,就是不可得義,從凡 夫的邪見一直破到菩薩的二邊見,乃至有所得,統統破盡。所以菩薩以般若 波羅蜜多,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敢再講了!
師父:不錯!大家都會入一點點了,你要從修上再下功夫。「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 中顯現」,于我真心顯現,佛心即我心,我心非佛心。爲什麼我心非佛心呢 ?本來佛心是我心,因爲我心中起煩惱造業,所以我心非佛心,你還起煩惱 造業嗎?多可憐啊!
「于中顯現」,這是方便說叫「奢摩他」,究竟處叫海印叁昧。大海澄清, 出一切相,稱之海印叁昧。如何修行海印叁昧呢?修行華嚴叁昧,太深了, 還是念佛方便。大家會到沒有?你出家一場所爲何事?甘露門一開,你不入 的話,你還想入地獄門嗎?還有講的沒有?這要論修行啊!從修行邊。
彰師:我學講一點。我聽說,緣起無性,無性緣起,說得那麼好聽,甚至說了無量 名。這個淨圓覺事實上不要名,要名不要名是世間無明。所以說,說了名相 ,沒有修行、沒有悟到、沒有證到,沒有用。但是有淨智,如果沒有名相來 引導,沒有假也不能顯真,所以以假色顯真。圓覺淨性本是不生法,本是無 自性、無礙,畢竟空中才能建立一切法,才能像師父說的海印叁昧,無性故 才能一即一切,一切無性才能歸納一心。
「取靜爲行」是論修行,如果二乘人是取空。「由澄諸念」,就是水靜時, 知道諸念即是妄想,妄想即無性,那是緣起,不是實在的。覺識煩動是生滅 ,靜慧發生,由定發慧,「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緣起幻化的法性,自然會 滅。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法本不生。一念若生,那是無明,無明清淨,般 若生。「便能內發寂靜輕安」,這時沒有造作,當然不會受到果報,自然寂 靜輕安,這就是圓覺實性。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十方諸如來已經證到無性緣起, 緣起性空,他才能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在無量當中無性,他能歸納一心, 就是即四句,離四句。
師父:最後我告訴大家,這段文歸入到修行上。要是有人入此門者,趕緊起修,這 是脫離生死之要。「取靜爲行」,怎麼取靜爲行呢?「由澄諸念」,不起妄 想就是取靜爲行了,沒有靜行可以取。如果澄諸念,不起妄想的時候,你慢 慢可以達到一個境界──覺識煩動,進步了,有所收獲了。六祖說過,覺識 煩動的時候,就發生一種慧用,不受身心客塵所累了,就永滅,再也不起煩 惱,不造業障,不打妄想了。那個時候叫輕安,不受它負累。再講深的,我 就不知道了,我是根據理上和大家講一點。要是真正得到寂靜輕安的時候, 佛心在你心中現,爲什麼?因爲你心本來是佛心,由于識心煩動,由于亂打 妄想,亂起煩惱,亂造業障,才不現了。這些你都伏了,它自然現出來,所 以假名叫諸如來心在你心中顯現。
現在開始查注疏。這段文講修行啊!如果看懂以後,一步一步地修,怎麼能 「取靜爲行」?不起妄想,由于不起妄想,久久用功,可以自己覺察自己識 心煩動。
再發用的話,覺到識心煩動,粗濁的妄想、煩惱就不生了。那個時候,你慢 慢地就發輕安,輕安發起來的時候,我心即佛心。本來是佛心即我心,我心 非佛心,這個時候,你是我心也佛心了,叫入一真法界性。現在查注疏!
還記得吧?放焰口有一句,「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甘露門開。」現在 甘露門開了,佛已經帶著你甘露門開了,你進也在你,不進也在你。
唉!我們誦經誦到此地,才…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