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法门来讲。我从下面讲「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净觉心就是 念佛心,以念佛心取静为行,就是要念佛。「由澄诸念。觉识烦动。」提起 佛号时,就不起妄想,例如我们刚打完佛七就能有这种体会。所以妄想并不 可怕,只要把佛号提起,自然没有妄想。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一念不生,般若生。般若慧可以让我们 的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这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 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寂静就是寂,「于中显现」就是照。常照 而寂,就是智慧的定。「如镜中像」,因为镜很光明才能现像。其实这是靠 佛力加被,师父和我们讲过,我们在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佛号愈至诚恳切 就会发觉佛号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皈依,妄想并不可怕。所以我们打佛 七时,也会至诚恳切地求佛加被。
师父:要抓住它的要点,为什么其它的法门都要先悟后修,净土法门不悟可修,什 么原因呢?先悟,靠自力,自力不悟不能修。净土法门不悟可修,是二力─ ─自力他力,还有佛力,所以不悟也可以修。大家知道了,所以「十方世界 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大家想一想,这和观经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 点关系没有?为什么十方如来的心在我心中现呢?它和那「是心是佛」好象 有关系吧?谁讲?
明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净觉心就是无住心 。「取静为行」,就是住而无住。「由澄诸念」,因为你无住的话心就会沉 静下来。「觉识烦动」,像师兄刚才讲的,心很沉静的时候,就好比止水, 能看到水里的泥沙。「静慧发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如果你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可以了知身心所起 的客尘烦恼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从此就可以断除。「便能内发寂静 轻安」,由定而生无住。「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于中显现」,因为内心 无住的缘故,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师父:慧明会到无住,不错!就是般若讲的无住心。无住心是什么?就是圆成实, 就是第一义,就是实相,就是法界,就是真如,就是中道。大家迷于名相中 ,所以不知道。本来是一个人,佛给它戴顶帽子,你不认识它了,再给它换 个帽子,又不认识它了,这是迷于名相。这是佛才说,如果执取名相,如狗 逐块。
这个「内发寂静轻安」,它没有负累啊!生死烦动有负累,这个没有负累了 ,没有负累就是涅槃,二乘住着。慧策讲!
策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入实相无相无不相,知道法性。以净觉 心,以无相取静,是从无相知道一切法、一切诸念都是虚妄的,因为实相无 相。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知道觉识烦动,皆是过去的六尘缘影,都是虚妄 的。有这种静以后,知道一切法都是无相,无相就是静,静能发慧,发慧就 能知道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幻化不实的,都是缘起,就能远离一切遍计执,远 离生死,就能内发寂静轻安。寂静轻安就是与无相法相应,与无相法相应就 没有分别,以此没有分别,所以十方世界,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的心都 是一体的,没有差别。就像镜中清净能够显现一切相,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 的。有这种功用。
师父:大家都慢慢接近了。要知道,这个论修行,到这个地步,叫甘露门开,你进 不进在你了。你不进甘露门,是进地狱门,等地狱门打开,就惨了。甘露门 开,进门以后,登堂入室。好!你讲。
悦师: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师父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十方世界 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为什么会这样讲?乍 看「如镜中像」,会误解以为镜中照出来的像,其实它的意思是说,你的心 澄清以后,你自心就是佛,你自心就是如来心。
师父:对!为什么「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呢?永明大师说过一心,还有二 心吗?有如来心?有你的心吗?你自己也讲过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难道 还有如来心、你的心吗?此是一法,莫作二会。慧明先讲!
明师:「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来心本是不动 ,众生因为妄想执着,被无明覆盖,所以没有办法显现。现在因为澄静的缘 故,无明、妄想的尘埃已经拭除以后,如来心就不现而现了。就好比千江有 水千江月,月本是不动,只要水清,月就能影现,不假方便。因为水清,它 马上显现,没有次第的。
师父:对!是这个道理。是不是实相啊?还是实相,还是法界,还是一真啊!慧闻 讲。
闻师:听大众讲,很欢喜!所以再讲一次。法华经讲,佛出世的本怀为了众生皆成 佛道。怎么成佛?刚才有几位法师提到这问题,事实上这问题很值得我们商 榷。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知道这个法,真正体会这个法,才 能圆满佛性。所谓佛性就是无自性,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是缘生无性的,我 们如是解的时候,才能了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悟净圆觉」,也是悟到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
以前听师父讲过,般若出生三世一切诸佛,般若是诸佛母。般若怎么成就诸 佛道呢?般若就是会到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只因不知缘生无性,以取相的 心,以无住的心起行。
「悟净圆觉」是解,「取静为行」是行,后面是依体起用。「静慧发生。身 心客尘从此永灭。」这我们可以讲是证,后面「镜中像」是举譬喻讲,「奢 摩他」是约假名讲,这叫方便,权巧方便。我们众生本来在一真法界中迷惑 造业受苦,觉此法以后再起修。「镜中像」刚才师父有讲过,它的特色是从 悟起修,从照而会到寂,所以假名叫奢摩他。
为什么般若能出生三世一切诸佛?常常听师父讲,一念不生般若生。一念不 生能契入不生不灭之性,一念不生最好的方便是一句佛号,烦恼什么时候灭 ,一句佛号就能起来,那叫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般若生,可以讲佛种从缘起 。也可以讲,诸佛就从这里生出来,为什么?第一个,你会到一念不生般若 生,叫无分别慧,这时你能慢慢契入佛的根本智。你以清净心能起大用,就 能破微细之惑,因为一念不生般若生。用具体的方法,就是不可得义,从凡 夫的邪见一直破到菩萨的二边见,乃至有所得,统统破尽。所以菩萨以般若 波罗蜜多,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敢再讲了!
师父:不错!大家都会入一点点了,你要从修上再下功夫。「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 中显现」,于我真心显现,佛心即我心,我心非佛心。为什么我心非佛心呢 ?本来佛心是我心,因为我心中起烦恼造业,所以我心非佛心,你还起烦恼 造业吗?多可怜啊!
「于中显现」,这是方便说叫「奢摩他」,究竟处叫海印三昧。大海澄清, 出一切相,称之海印三昧。如何修行海印三昧呢?修行华严三昧,太深了, 还是念佛方便。大家会到没有?你出家一场所为何事?甘露门一开,你不入 的话,你还想入地狱门吗?还有讲的没有?这要论修行啊!从修行边。
彰师:我学讲一点。我听说,缘起无性,无性缘起,说得那么好听,甚至说了无量 名。这个净圆觉事实上不要名,要名不要名是世间无明。所以说,说了名相 ,没有修行、没有悟到、没有证到,没有用。但是有净智,如果没有名相来 引导,没有假也不能显真,所以以假色显真。圆觉净性本是不生法,本是无 自性、无碍,毕竟空中才能建立一切法,才能像师父说的海印三昧,无性故 才能一即一切,一切无性才能归纳一心。
「取静为行」是论修行,如果二乘人是取空。「由澄诸念」,就是水静时, 知道诸念即是妄想,妄想即无性,那是缘起,不是实在的。觉识烦动是生灭 ,静慧发生,由定发慧,「身心客尘从此永灭」,缘起幻化的法性,自然会 灭。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法本不生。一念若生,那是无明,无明清净,般 若生。「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这时没有造作,当然不会受到果报,自然寂 静轻安,这就是圆觉实性。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十方诸如来已经证到无性缘起, 缘起性空,他才能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在无量当中无性,他能归纳一心, 就是即四句,离四句。
师父:最后我告诉大家,这段文归入到修行上。要是有人入此门者,赶紧起修,这 是脱离生死之要。「取静为行」,怎么取静为行呢?「由澄诸念」,不起妄 想就是取静为行了,没有静行可以取。如果澄诸念,不起妄想的时候,你慢 慢可以达到一个境界──觉识烦动,进步了,有所收获了。六祖说过,觉识 烦动的时候,就发生一种慧用,不受身心客尘所累了,就永灭,再也不起烦 恼,不造业障,不打妄想了。那个时候叫轻安,不受它负累。再讲深的,我 就不知道了,我是根据理上和大家讲一点。要是真正得到寂静轻安的时候, 佛心在你心中现,为什么?因为你心本来是佛心,由于识心烦动,由于乱打 妄想,乱起烦恼,乱造业障,才不现了。这些你都伏了,它自然现出来,所 以假名叫诸如来心在你心中显现。
现在开始查注疏。这段文讲修行啊!如果看懂以后,一步一步地修,怎么能 「取静为行」?不起妄想,由于不起妄想,久久用功,可以自己觉察自己识 心烦动。
再发用的话,觉到识心烦动,粗浊的妄想、烦恼就不生了。那个时候,你慢 慢地就发轻安,轻安发起来的时候,我心即佛心。本来是佛心即我心,我心 非佛心,这个时候,你是我心也佛心了,叫入一真法界性。现在查注疏!
还记得吧?放焰口有一句,「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甘露门开。」现在 甘露门开了,佛已经带着你甘露门开了,你进也在你,不进也在你。
唉!我们诵经诵到此地,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