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修行的地步,修行到这里你才能知道,要起行。
悦师:「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这净圆觉,刚才师 父提到一心,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我简单的体会,「 悟净圆觉」就是由迷而悟,「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就是由悟而起行。昨 天师父讲到随信行、随法行,这里讲取静为行,深的讲应该是随顺清净心而 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佛纲讲「澄心静虑为定」,由于澄诸念,觉识烦 动,妄想开始澄清以后,意识心会起烦动,师父以前讲过修禅的人都会有这 种现象。「静慧发生」,由定发慧。「身心客尘从此永灭」,由定发慧,就 知道身心都是客尘烦恼,从此永灭。为什么讲「客」?客不是主人,不是真 的,是虚妄的,心经讲五阴皆空,所以五阴身心都是客尘,缘起如幻,从此 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就可以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就是刚才我们 讲的一心、一真法界、自性清净心,下面作一个譬喻:「如镜中像。此方便 者名奢摩他。」
师父:自性清净心有很多名字,我略提几项给大家听一听。实在说起来,它无量, 一心也是它,圆成实是它,实相是它,缘起法界都是它,真如是它,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是它,法性是它,还有很多名字。第一义、中道义、了义,都 是它。佛为了使众生了解这个道理,说了无量的名字,可是大家迷惑在名相 里,自生障碍。般若波罗蜜是它。
「静慧」,大家知道,这里的慧当「用」讲,由静而起用,因为六祖说过, 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嘛!谁讲?
乘师:从前面看下来,威德自在菩萨请问,末世众生要求大乘法怎样修行?怎样才 能很快开悟?如何随顺圆觉妙心?就是刚才师父讲的法性、真如法性。圆觉 妙性是清净平等、湛然不动的,横遍十方,在圣,它不增加;在凡夫,它不 减少。也就是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会入修行,实无二法,因为佛只 说一法,二法是魔说。
但是前面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谓方便有多门是说众生根机不同, 所以有无量的法门,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归元无二路是说真谛,真谛不可 说,不可说而说,所以佛随顺众生根机的差别,开出无量的法门。
我们今天修学第一种方便奢摩他,第二种是三摩提,第三种是禅那。现在 看第一种。「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净觉心就是我们的 真如,就是法性。「取静为行」,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以静为行,这个静本 来是好的,但是你取着,这里就坏在取着,因为静是如幻的。如果你不取着 ,才是顺佛因地的法行,因为佛的因地是清净、平等的。
「由澄诸念」,刚才慧悦师讲过了,就是定,对于外境不起分别、妄想。「 觉识烦动」,就是识心烦动。譬如我们念佛,念佛的时候心清净,可是这是 暂时的,识心还是烦动。这时「静慧发生」,不过这也是暂时,发我们的善 根而已,因为你对外境比较静的时候就会产生。所以「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客尘是指烦恼。「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就是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我们知道十方世界诸如来的心都 是清净的,佛本是无,清净则有。众生本来没有,烦恼则有,心清净则能和 佛相应。以下作个譬喻,「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好比镜子一样 ,镜子是清净的,我们心也是一样,我们心稍微清净,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照 得很清楚。这样的方便叫奢摩他,这样的方便是对境取静为行,而这个境是 如幻的。
师父:慧乘会到这个取静为行,这个「取」字有个毛病。不错,佛说过三种方便, 在佛法方面有一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大家都作名相会,不知道 。为什么归元无二路呢?诸法随缘无性,归元无二路;无性随缘起诸法,方 便有多门,这是什么东西啊?以方便故,所以才有取静为行,一个阶段。取 静不是叫你取着静,小乘人执着静境。大乘以净圆觉心澄诸念,没有静,诸 妄念不起就是静。
「觉识烦动」,烦动是乱动,这个要修行。总之这三个方便都要修行,不修 行不知道。你要是修行到那个地步,大家夜晚作梦是不是?你修行到觉识烦 动,接近了,就会知道梦不是梦,自己在梦中也知道,是自己的心在乱动, 没有层次,乱动。那个阶段,叫初初会到觉识烦动,识心乱动嘛!没有梦啊 !不修行,只讲理论得不到的。慢慢地,你们妄想伏了,梦渐渐减少,就知 道了。在睡梦中也知道,我这不是作梦啊!我的识心乱动啊!谁还讲?
闻师:刚才师父和几位法师都讲过,我再循着这个路讲。「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 圆觉。」所谓净圆觉,就是无自性的意思,无自性是一真法界性,一真法界 性和我们众生拉得近一点叫佛性。以清净心,不取于相的心,不分别心叫「 取静为行」,会到法是缘生无性的,叫取静为行。会到诸法实相时,我们的 分别心,会知道怎么会入净圆觉,就是不取于相。我们知道心外无法,法和 心都无自性的缘故,会入诸法无性之体,若约事相来讲,分别心就会慢慢薄 ,反而会了解到识心烦动,识心烦动是六识乱动。
前面如法开解,知道法是无生的,契入法性修行,「静慧发生」,所谓静慧 发生是由一真法界之体起大用,这大用能会入修行,也从始觉慢慢会入清净 圆觉心。「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发现一切法都是生灭的,法法都是无自性 的,所以身心客尘无非生灭,生灭当下即是无性,生灭幻化的,会入无性, 从此永灭。这是会入诸法实相,实相就是诸法。「便能内发寂静轻安」,会 入法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由澄诸念。觉识烦动。」如果从二谛来讲,由澄诸念是 无念,觉识烦动是念,念而无念虽然不碍分别,可是会入一心的话,就归入 圆觉。所以「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所谓寂静不是有个静可得, 是会入法性,如法修行的缘故。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十方世界是依报,如来是正报,可是一真法 界中不可有如是的分别,因为法界一真,会入一真法界就是诸如来的心,这 清净圆觉的心就于中显现。如来心如果用体来讲,就是不生不灭,可是不生 不灭,体用是不二不异的,它用一个譬喻来讲,「如镜中像」。「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事实上,它有观的成份,只是这里偏重于止,就是会入一心。 讲得很笼统,请师父纠正。
师父:慧闻也提到「取静为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啊!这还是初方便,诸相没 有嘛!你怎么会如如不动?澄诸念,一切妄想不起。「觉识烦动」,我是不 知道深的情形,不过根据理上和大家讲一讲。作梦大家都会到意思,觉得识 心烦动,你想一想,生死是不是大梦一场?我们现在瞪着两眼在生死之中, 就是作大梦啊!如果你也能觉识烦动的话,如何了?是不是可以出生死了? 这要靠修行,不讲理论。所以大家到这步田地就知道了,空谈名相,那是无 用闲文。慧修讲吧!
修师:「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净圆觉,我用最简单的方式讲,就是清净心。以清 净心取静为行,就好比师父教我们以清净心起佛号,这就是「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以佛号来澄清我们的妄想,妄想静到极处,就会「觉识烦动 」。印光大师讲,念佛就好比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起就会降 伏你的妄想。妄想一降伏就会发现识心烦动,就好比水清就可以看到水里的 沙子、鱼等种种的东西。
这时「静慧发生」,你可以开发你的智慧,静慧一生的话,就知道身心是空 的。「客尘从此永灭」,因为我们都被五阴身心系缚,被烦恼所缚。如果知 道五阴空,就不会被五阴系缚,所以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 安」,因为你知道一切法空,所以内发善根,非常地轻安因为不会被五阴系 缚了。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这时你的心和十方诸佛的心相 契合,所以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因为本来都是一心的,我们的心和 佛的心没有两样,所以说十方世界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师父:慧修把「悟净圆觉」,会入净土法门。既然讲到这里,我告诉大家,念佛法 门和这个方便有不同之处。佛说这三种方便都要先悟,唯有净土法门不悟可 修,因为什么原因呢?净圆觉起佛号,也对,起佛号就成净圆觉,也是一样 ,唯有念佛法门如此。他已经讲过,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这 是念佛法门不同之处,可贵之处。
还有一点。「如镜中像」,大家不知道这个意思,我告诉大家,寂静以后才 能现像。「静」你会不到,你想那水,水要是不静的话,不现影子,水要是 起波浪,现不出影子,唯有水平静以后,好象镜面一样,一点不动,才能现 影子,就是那个道理。大家再继续讲!
经师:「菩萨悟净圆觉」,菩萨悟到实相法。「以净觉心」,以真心取静为行,譬 如我们净土法门,「取静为行」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真正的万缘放 下,这样自然能澄诸念,能够止息妄想。止息妄想以后,静慧发生。止息妄 想以后,一念不生,般若生。这个时候,就能察觉到「觉识烦动」,当下就 能「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止息妄想的缘故,能照见五阴皆空,达到无我的 地步。
师父:大家要知道。「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换句话说,静体起用,起 智慧之用,才能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身心客尘是什么?动乱。尘相,六尘缘 影,叫客尘。怎么永灭呢?你看那水,静了以后,波浪不起,那个波浪就是 身心客尘。心体真正静下来以后,它自然不起了,不起才能起慧用,才能照 影子啊!大家会这个意思啊!谁讲?所以从这段文三方面所讲的,都要有修 有证。
观师:我也要从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