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道可憐愍衆生,爲什麼都不走甘露門呢?要進 地獄門。唉喲!可憐愍啊!佛給他打開甘露門,他不進去;魔給他打開地獄 門,他往裏面鑽。魔還沒給他打開地獄門,他自己要開地獄門。
記住啊!「取靜爲行」,要不起煩惱,不打妄想,這個就叫澄諸念了。慢慢 修行,你可以覺到自己識心煩動,那你有進步了。識心煩動,初初地是夢中 知道自己在作夢,零零亂亂,沒有整個的夢。進一步,知道生死也是一場大 夢,這個時候,你身心客塵永滅了,如海不起波浪。所以佛心即我心,我心 即佛心,會入了。現在是佛心即我心,沒有二心;可是你起煩惱,打妄想, 造業障,落入苦道,我心非佛心了。要是會入的,從此地了解的,入此門的 ,趕緊起修行。了解,不起修行的話,還是空談,沒有用。
千萬不要在甘露門以外仿徨不進啊!你們有誰先入此門,起修行,一天一天 不同了,一天一個境界。明明是一條光明路,拖都拖不進你,不曉得什麼原 因?小孩子掉到井裏去,他媽媽把他從井裏抱起來,他哭!他亂蹦亂跳地哭 ,唉!
大家注意到,這是行,不是空談理論。誰是行啊?誰是智啊?文殊是智,普 賢是行。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六下‧一七)「乃悟後稱性修」,什 麼是稱性呢?什麼是性啊?有誰知道?說給我聽一聽。無性隨緣成萬法,萬 法隨緣還是無性,這就是性。無性隨緣成萬法,可以起修嘛!叫稱性而修。 「非迷中修也」。
「謂菩薩修行。先要了悟本有淨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淨 治曆劫無明習氣。以此爲修。唯約稱性爲修耳。」修這個性,性外無修。從 這點我們就知道,和淨土修行有不同的地方了,淨土是不悟可修,悟了也可 修,因爲佛心即我心嘛!其余的都自力,先悟後修,不悟不能修。
「此示空觀行相也」,天臺的空觀,空觀就是定啊!「發覺初心以靜爲首。 以未悟時一向妄想動亂。」所以先除妄想。「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覺心。 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故雲取靜爲行。」取靜爲行,就是不起妄想, 不生煩惱。
「由此妄想消歇。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就是覺識煩動了,都在第 八識,可是,是從第六識出,從第六識,所以我說從夢中發現是什麼?是獨 頭意識發現的。
「故雲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久久觀察。」不是一天兩天辦到的,久久觀察。 「則自心光明。忽然發現。故雲靜慧發生。」靜慧發生就是靜用發生,由體 起用。「心光一發。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故如客塵。如此則內脫身心 。故雲永滅。」大家不懂這段文的,舉手我看看?都懂了,你趕緊起修行。 唉!這是佛道入門之處啊!到了此地要放下,放下到一個程度,要擔起,擔 起是菩薩,是大乘行了。一般人顛倒,看不破,放不下,他還要擔起,我要 度衆生,那是廢話。小學沒畢業,我想教大學去,那辦不到的嘛!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下‧五一下‧一六)「發心修行。欲趣佛果。」 一開頭還是講修行,所以說這段文論修行,論修不論解。「先須了悟身中淨 圓覺性」,這是自力修,先悟後修。「以爲行本。本即解也。」本就是解, 解入。「依解而修方爲妙行……。」
「覺心初建」,淨覺心初始建立,叫覺心初建。「力尚微。理宜取靜安詳 。方能展照。以靜澄念。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以靜澄諸念,就是澄妄想 念。「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就是覺識煩動。「因靜生慧故名靜慧。客非 本性塵汙自體。」他是根據經上,好象就是圓覺經講的吧!「身心塵妄不起 名滅。……」,這個大家修學很久了,可以和大家講了,大家應該知道。客 塵有滅沒有滅?誰知道?客塵不是實有,怎麼有滅呢?不起妄想就是了。所 以假名叫滅。
「由離根境」,根是內根,塵是外塵,境是外境,境是什麼?叫六塵。根叫 六根,緣根塵生六識,緣眼色生眼識,緣耳聲生耳識,……生六識,叫十八 界,都假的。「內心自閑寂靜清虛。輕安調暢喧塵永息。……」這輕安是一 種境界啊!這個境界得的有深淺不同。我說一說,我那不是輕安,近似輕安 ,不敢講得輕安。有一次我起大煩惱,叁天叁夜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 我沒辦法,就狠命念阿彌陀佛。念了叁天叁夜的阿彌陀佛,突然間沒有一點 煩惱了,自己感覺要想大笑一場。煩惱那事情還有沒有?還有,可是不煩惱 了,就怪了!那不算輕安,僅僅近似而已。覺識煩動是境界,輕安也是一種 境界,不講理論,論修不論解。
「感應衆生圓明性體。與佛無殊。」圓明性體,還是佛心即我心嘛!沒有兩 樣嘛!「但以妄情凡聖似隔」,因爲煩惱、妄想、業障,惑業苦落入苦道, 六道輪回。「凡聖似隔」,「似隔」似乎我們和佛隔離,其實沒有隔離,你 妄想起的時候,還是佛心即我心。「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 交徹。……于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寂靜是顯相。止是釋名。」這圭峰宗 密大師講的。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一七上‧一一)「此最初功夫。一念頓證 無生也。」這奢摩他是最初下手的功夫。「此示入觀之效也。以圓覺妙心。 向以幻妄身心無明遮障。」遮障是遮止。觀怎麼講呢?本來止沒有觀,觀沒 有止,定沒有慧,慧沒有定,對不對?不對啊!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 沒有分別的。天臺講止觀,止是觀之體,觀是止之用,體用而已。要不然, 一起分別,不會歸一心,那就糟糕了,佛心非我心,那愈講愈錯。
「今身心既脫」,身心就是根塵,身心有很多名相,大家不知道,身心── 六根,再有六塵,六根、六塵說明十二入,根塵生識,說明十八界,身心兩 個字,就是六根。十二入、十八界、五陰,稱爲叁科。「則無明重擔歇滅。 故雲內發寂靜輕安。」話這麼說,不修行不知道,不從解上得。好象你等會 兒吃飯,那個菜看著很香,不知道什麼味道,吃一口,真的知道了。「到此 十方廓然。則本有法身挺露。」十方諸如來啊!心就是法身。「故雲。諸如 來心顯現。如鏡中像。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佛心即我心,諸佛法身入我 性就是「佛心即我心」。「我心還共如來合」,還是和佛心是一個。可是我 們現在不同,這是要點,大家要記住,佛心固然是我心,我心非佛心,什麼 原因?因爲你起妄想,起煩惱,造惡業,落入苦道,惑業苦不得出離嘛!「 乃妙契法身」,這個時候就是法身契合,我和大家講過了,這個時候怎麼能 法身契合?以無所住心契無相法,就是法身契合。
「此正楞嚴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就是六根互用嘛!六根清淨才得六根互 用,法華經和大家講過了。「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這 是舉譬喻。琉璃內懸明月的例子,大家不知道,有誰知道這個例子?琉璃好 比透明的玻璃瓶子,裏面什麼東西都知道,內外清淨。
「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也。」這是他 的見地,這是這個人的見地,他說圓頓境界。可是這時候到圓頓境界不到? 我征求大家的意見,這時間到不到圓頓境界?初方便嘛!可是他爲什麼說到 圓頓境界?要是約其方便,叁種方便才說第一個,不到圓頓。約其究竟說, 可以說是圓頓,爲什麼?它是海印叁昧嘛!
「此方便者爲奢摩他」,「此翻雲止。寂靜義。在因名止。在果名定。義當 空觀。」就是止,就是定,在因名止,在果名定。
(問:這一段是憨山大師的注解,他是禅宗開悟的大師,所以他這裏有用禅 宗來解。可是一般講禅宗悟了以後,好象沒講到修行情形?)
禅宗的悟不同,略說有叁種,破初參、重關、牢關,這叁種還不了生死。最 後悟到首楞嚴定,才了生死。至于四禅八定,那更差得遠了。止觀法門是方 便禅,天臺的叁止叁觀是方便禅,不是祖師禅。祖師禅是頓悟,一悟一切悟 ,所以它叫見性成佛嘛!天臺的空觀不見性,二乘得空觀了。假觀,雖見性 還不徹底,中道第一義觀才見性徹底,所以叫方便禅。祖師禅不同了,圓頓 了。祖師禅度的衆生寥寥無幾,上根利智才得度,現在的祖師禅沒有了。好 !下課了。
■第四十次修學
師父:有件事和大家講,我們修學經法,從理路上開解,按照谛理。這樣有什麼好 處?可以見性。禅宗論見性,不論解脫。見性如果有好的,一解千從,解一 點一切解,圓教境界。
不可徇文,大家常聽說死于文下,就是那個意思。「徇文」是陪葬的意思。 要怎麼能見性呢?見性須從理而入,僅僅在名相上面,不得其理。所以稱爲 理性、理體,就是這個原因了。入理須假修行,入理一定要假藉修行,不假 藉實修,不能入。所以大家記住這一點,如果順這個路線前進的話,你受用 不盡啊!淺淺初會,所謂一解千從,那是很淺顯的道理,真正得受用的,你 可以了生死,你可以轉一切境。希望大家要切實用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 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 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提。」
師父:它一開頭也是講「悟淨圓覺」。「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小乘法執 著實在有,心性他執著心法,根塵他執著色法,和大乘大不相同。
我提醒大家,爲什麼心性、根塵皆因幻化呢?因爲心以色而立,根塵以心而 有,相因待法。我們很早講過,相因待法沒有,幻化的。知道相因待法是幻 化的,你慢慢地就入佛法了。相因待是依他起的,大家都知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威德自在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