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P10

  ..續本文上一頁可是上面沒斷啊,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皆沒斷,後面還有變易生死 。 

  菩薩修的階段和他不同,他是斷了煩惱障取涅槃,證滅,菩薩不是。所知障 障什麼?障無上菩提。煩惱障障什麼?障究竟涅槃。二乘人斷了愛,沒有取 ,沒有有,沒有生死,得涅槃了,他得一半。可是他沒斷無明,不得無上菩 提。菩薩得無上菩提,他先斷所知障,他得菩提了,可是他不取證,爲什麼 不取證?斷愛,就沒有取,沒有有,沒有生沒有老死,誰救衆生去?所以菩 薩斷所知障,不斷愛,這個愛就轉名爲慈悲。菩薩不是愛是慈悲,他這裏以 慈悲心不斷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入叁界 了,救衆生。

  這說明了,菩薩先斷所知障。所知障斷了,煩惱障不斷,那煩惱障不是說他 有煩惱不斷,在煩惱當中,愛轉名爲慈悲了。在什麼時候才斷呢?金剛道後 異熟空。金剛道也叫金剛定,也叫金剛喻定。到了金剛道成就的時候,就是 等覺菩薩了。等覺菩薩一念之間,所知障、煩惱障頓斷,轉身成佛。二乘人 他不是,他斷了愛以後,無明以上他不管,沒斷,他趕緊取涅槃。菩薩修行 不是,先斷所知障,所知障斷了以後,煩惱障不斷,留愛潤生。

  有的人不知道,說菩薩還有煩惱,那他不知道佛法。愛以上斷了,以下不斷 ,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生有老死,入叁界度衆生。等金剛喻定以後 ,等覺菩薩了,如幻叁昧具足,頓斷所知障、煩惱障。好!趕緊查注疏。… …愛怎麼産生的?我。愛有能愛、所愛。

  聞師:經上講到「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剛才師父說菩薩先斷所知障,愛 轉爲慈悲入生死。請問師父,先斷所知障化度衆生,他的位次是不是已經破 無明了?

  師父:有無明的叫愛,沒有無明的叫慈悲。要是菩薩斷了愛,觀世音菩薩還來救度 衆生幹什麼?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是爲什麼?愛念衆生,慈悲衆生嘛!沒有 慈悲叫愛,愛更濁叫著,著更深叫染,染更深叫淫。

  明師:剛才師父講,菩薩沒有斷愛,有愛取,有生老死,這個生是不是意生身?

  師父:他有兩種,像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法身。低一點的菩薩叫意生身,佛、 觀音菩薩、法身大士都叫法身。沒得法身的時候得意生身,意生身有叁種功 德──自在、遍到、速疾,要想到那裏受生,很快就去。要想到那裏去,就 到那裏去,自在,不受業障,不受愛著染淫系縛。得法身的佛菩薩更不得了 了,變化無方,一念之間可以在無量無邊的世界示現成佛。

  意生身,聲聞、緣覺也有啊!叁乘人皆是意生身,初初證到了如幻叁昧,知 道緣起無性,無性隨緣,所以他能夠速疾,能夠遍到,能夠自在無礙。記住 !達不到這個境界求阿彌陀佛,他慈悲一定給我這個境界,求往生就可以達 到了。

  隨緣無性,無性隨緣還有一點點執著的時候,叫染分阿賴耶。完全沒有執著 的叫如來藏,如來藏也有一個名字,二空如來藏嘛!空和不空。既然二空了 ,那裏還有如來藏?那是清淨法身佛。所以說,經上說大菩薩要想得法身, 要清淨如來藏名和識藏名。識藏名就叫第八阿賴耶。

  我講過,阿賴耶識叫自證分,它的相分是法,它的見分是我。你知道什麼是 見分?什麼是相分?緣起邊出能、所,能者爲見分,所者爲相分,要是破了 能所的話,破了緣起,沒有第一義了,他一定有這個東西。你不要認爲見分 、相分不對、不好,都不要,那沒第八阿賴耶。破盡緣起,就沒有第一義, 世谛破第一義也破。所以佛贊須菩提,不壞一切法而說法性空。不壞一切法 ,就是不壞世谛;而說法性空,是說第一義谛。

  聞師:剛才師父說到第八識,小乘不了第八識,有一個問題是,我們說第七末那識 執著見分、相分,見分、相分是指能見、所見,請師父開示相分是指什麼? 範圍有多廣?見分是指能,是不是包括見、聞、覺、知,都叫能?爲什麼小 乘不了第八識?

  師父:如果小乘知道第八識,知道第八識以後是不是破無明啊?他知道第八識了, 還有無明嗎?第八識是如來藏嘛!如來藏是二空藏,二空藏還有無明嗎?他 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話,他也破所知障,如果他也破所知障,也斷煩惱障 ,和佛有什麼兩樣呢?那不應該叫他二乘人,應該叫他妙覺佛啊!所以二乘 ,聲聞乘、緣覺乘,不知第八識,他執著我得解脫,那有我啊?所以禅師答 求解脫的人就說:「誰縛你啊?」沒有縛怎麼會有解呢?所以他不見性,不 破無明不見性。

  在很多經有說過,譬如大般涅槃經說過,聲聞乘人不見性不成佛,緣覺乘人 不見性不成佛。

  (卍續一六‧一○八下‧圓覺經直解卷上‧一八)「此總結輪回根本皆貪欲 渴愛之過患也」,這個大家都說過,我相信貪愛、貪淫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大家都已經都知道了吧!爲什麼不下大決心把它斷掉?你既然知道了,就應 該下大決心把它斷掉。好比有一個人他不知道是井,掉下去了。你既然知道 是井,掉下去會死,你爲什麼要往下跳呢?

  「此釋疑顯權也」,菩薩示現世間是權變,權實教在法華經講過,一乘是實 ,叁乘是權。所以菩薩也是權,叫權教菩薩。「釋疑」,解釋這種疑惑,爲 什麼菩薩入生死?他是權現的。「恐有疑雲。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 耶。」難道菩薩也是貪欲嗎?「故此釋雲。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權 示、權變示現貪欲,不斷愛之一念,愛能潤生嘛!看到這段,兩種無明,一 開始無明行發業,這叫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發業無明,潤生無明是什麼 ?愛啊! 「以同事攝。令彼舍貪。乃是權現。」憨山大師是以權實教來解釋。這個權 乘菩薩,你們拜過忏吧?忏文都有說,不爲聲聞、緣覺權乘菩薩,我願做妙 覺佛。「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欲。于清淨心。方得開悟耳。」再看 第二個人。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叁六下‧九)「恐疑者雲。既令舍愛。何 故菩薩亦有愛生耶。」菩薩既然教衆生舍愛,菩薩怎麼還有愛?還入生死呢 ?「故此通雲。示現受生。非愛爲本。」這兩個人講的一樣。「但以大悲同 事利物。故淨名雲。」淨名梵文名字叫維摩诘。「衆病即菩薩病也」,漏掉 一個字,應該是「衆生病即菩薩病也」。菩薩爲了度衆生所以入生死,入生 死救生死,入叁界救叁界,菩薩行。「先能除舍。方可勤求。」先除舍愛著 ,除舍愛是略說,具足說就是除舍愛著染淫,總說就是除舍貪欲。「方可勤 求」,勤求佛道,我們再把它變個樣子講,這叫滅貪瞋癡,求戒定慧。「如 出金始堪爲器」,好比石的金子把它煉出來,才能打金戒指、金項鏈。

  「前但雲貪愛。此雲憎愛。境不順心。違情故憎。」憎就是瞋恨,這兩種法 令衆生不得了生死,憎愛二心一定要戒除。有愛一念,落六道;有瞋一念, 落叁塗。「是知憎亦由愛」,愛而不得就起憎恨心了,違背愛心就起瞋恨心 了,都是我念起,不脫生死。

  這個生死,我和大家講,有叁重迷惑。第一重迷惑,沒有五陰,迷惑有五陰 ,二乘。五陰是法,色受想行識,他迷惑有法,大乘他知道五陰空。第二重 迷惑,于五陰當中又執著有我,二乘破了,所以他知道無我了。第叁重迷惑 ,于我又執著有生死、有煩惱──凡夫。一切凡夫都有叁重執著堅固,二乘 破二重,菩薩皆破。

  「故雖兼憎意但說愛。永斷叁障即名勤求。叁障斷處心清淨矣。」這兩個人 講的都差不多。菩薩示現入生死是權變、權現,不是真實。再看下一位。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叁‧一七六下‧一二)「故知叁界一切種性皆以 貪愛爲根本也。……」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受生。「固當先斷欲根除愛渴。 透此一關便是出塵羅漢矣。」貪愛斷了出塵,塵是六塵,六塵在那裏?叁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貪愛要是斷了的話,不受叁界,出塵,出叁界 的阿羅漢。愛斷了沒有取,取斷了沒有有,有斷了沒有生,生斷沒有老死, 出叁界了。 

  自己設問。「問菩薩不斷貪欲入生死中廣作佛事。何故必欲學小乘斷貪欲除 愛渴而求出生死乎。」也是懷疑菩薩入生死是不是也有貪愛根本呢?自己回 答。「答菩薩入生死度生。皆是以變化身示現世間。」這個變化身有兩種, 一種是法身,法身示現叫變化身。法身變化的身又有叁身,課誦本有,叁類 化身。叁類化身是大化身、小化身、千百億化身。「如鏡花水月」,是假的 。「非若衆生實以淫欲爲因而有此身也」,不是真實以淫欲而受生的。

  「但以大慈悲力大誓願力現同事攝令彼舍愛。假貪愛而入生死。」這個假是 假藉,不是真假的假。借著貪愛,留愛潤生而入生死。「其實毫無愛根也」 ,他破無明,他的愛如果以無明而生的叫愛,不是無明而生的叫慈悲。那這 講起來就多了,大家分辨愛和慈悲的不同,有無明的,有我;破無明的,無 我。有無明的有人、衆生、壽者;破無明的,沒有人、衆生、壽者。有無明 的,不空;破無明的,空。有無明的,有相;破無明的,慈悲、無相。不破 無明的,有願求;破了無明,這個愛叫慈悲了,無願。有無明的,有常有斷 ;破無明的,無常無斷。無常無斷叫慈悲,有常有斷叫愛。有無明的,有有 有無;破無明的,慈悲,沒有有沒有無。有無明的,有一有異;破無明的, 不一不異。大家演繹這個道理,就知道很多了。 

  「若自己有愛自墮生死。安能斷人之愛令彼出生死乎。」自己墮入生死,怎 麼能救人呢?「故末世修行者。若能外舍五塵欲境。內除憎愛二心。則永斷 輪回心得清淨。」這是小乘階級,不是大乘階級。「……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正如出之金方堪作器。若是藥汞金。入…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