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見思惑,衆生不斷見思,落 入生死。二乘斷了見思,取涅槃,出叁界了。
「見思亦障偏真。以分段苦重。」分段是叁界內,這說得很清楚了吧?我們 了解的沒有大差錯吧?以他印證我,這個人講得很徹底。「但雲續諸生死」 ,這個續諸生死是虛妄的。續諸生死,沒有啊!什麼原因呢?這大家就要用 你那一招了,假有兩種,和合假、相續假,這就是相續假,假的。爲什麼是 假的?無性隨緣,相續假。
這個人講得很正確,印證你!你了解了沒了解?看看人家說的和你的怎麼樣 。以前有善知識,有師父的話,說我了解這個道理對不對?老和尚印證說對 ,那就沒有錯了,要不然不敢相信,雖然悟到這個道理,不敢相信。再看第 叁個人。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叁‧一七七下‧四)「此答第叁問修佛菩提幾種 差別也」,答上面的問。「一切衆生皆以貪欲爲根本長養無明」,也對啊! 他以貪欲爲根本,長養無明啊!不是說以貪欲爲根本,生出無明,不是那個 道理的,所以大家消文不要消錯。「令彼無明發揚揮散引蔓牽枝頭頭羁绁」 ,貪欲令無明發揚揮散,他的道理是以貪欲牽引無明發揮。你千萬不要解錯 ,你從這裏一解錯,下面全盤錯。 「故于真如平等無差別處顯出五性差別也」,真如平等無差別處是什麼?無 性啊!無性隨緣顯出五種差別,五種差別隨緣無性,還歸真如啊!
「皆由二障而現深淺者。謂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二乘對菩薩則 二乘障深菩薩障淺。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二障者何。一者理障 。亦名所知障。」對了吧!「由不達一法界義心不相應。忽然念起障所知理 礙佛知見名之爲障。即無明也。」已經印證出來,沒錯了,對不對?「二者 事障。亦名煩惱障。謂以昏煩之法擾亂于心。于事不了起惑造業。生死相續 不得自在名之爲障。即見思二惑也。」這就了解了。我們看看他這個,他所 說的是他的見地。你們也有你們的見地,你們的程度要是比他們低,以他們 爲依,你不能超過。如果你們的程度比他們高,有你的見地。
他說深淺是什麼道理呢?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這有考慮之 處,看你們的程度到什麼地方。二乘對菩薩,則二乘障深,菩薩障淺。你們 程度不如人家的,以人家來印證你;假如你們高,你們講出理由來,自然有 你們的見地。「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看你們的程度,我不講 ,我講反而障你們。今天我們修學到此地爲止!
■第二十九次修學
師父:叁藏十二部雖然很多,它有一個原則,本著一個原則說出來。這個原則大家 知道是什麼?這一個原則叫實相。若有人會入實相法,就仰體佛心。
實相法又分出來有兩個,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這就是二谛。實相無相, 就是第一義谛;實相無不相,是世谛。佛恐衆生不懂,所以在仁王般若講世 谛、第一義谛,當中還有中谛,就是叁谛。仁王般若說色谛、空谛、中谛, 就是般若心經所說的,色即空,空即色。色即空,空即色,是二谛。中谛就 是那個無自性,色無自性所以空,空無自性所以色。實相是一實谛,無相無 不相;無不相就是一相,一相就是無相,所以佛又說是無谛。
不過我們在般若經看是有這個意思,佛沒提出無谛。無谛是天臺宗所說,性 空宗也說,華嚴宗也說。又根據世谛,說出苦谛、集谛二谛,又根據第一義 谛說滅谛、道谛,這是四谛。佛說法不外乎這個原則,若人不知這個道理, 不知谛理的,不知法,距離佛法千萬億佛土。
這個法裏頭,第一義谛不可說,凡是有法皆是世谛,從緣起說。所以外道問 佛:「瞿昙!你說的是什麼法?」佛說:「我說的是緣起法。」外道不知。 現在有千千萬萬的人皆不知,我們現在能修學這個法,要感謝流淚,感謝佛 。
所以說,佛說緣起法不可思議嘛!這是上體佛心,仰順佛行,佛的行就是戒 律。譬如說,我們修淨土法門也算是佛行,一切行門皆是佛行,修一切諸道 品皆是佛行,一切乘,所謂乘就是佛行,最能代表佛行的是戒律。根據這個 佛心、佛行,是修;得證,佛說那是叫得果。仰承佛心、佛行者,叫行者, 達到證的地方,叫得者。佛說我聽許行者、得者,于我法中出家,接受供養 ;若是非行者、非得者,不聽許受一飲水供養。我今天告訴大家,大家要好 好地修行。
不能仰承佛心、佛行者,佛說是破戒之人。破戒大家都知道了,五篇之中前 二篇,前二篇是破根本戒,後叁篇是破威儀。破見,略說是五種見──身、 邊、邪、見、戒,廣說六十二邪見,凡是一切有所得皆是邪見,遍計執皆是 邪見。不淨說法者,執著文字相,說有相,是不淨說法。有我人衆壽相,是 不淨說法。有所得是不淨說法,起分別心是不淨說法,貪著世間名利是不淨 說法,不順佛旨是不淨說法,喜樂外道,說外道經義是不淨說法。佛說破戒 者、破見者、破威儀者、破正命者、不淨說法者,如果接受供養者──負債 ,欠債。他說他是擔重擔者,欠債多了話要償還,所以我不聽許這種人受一 飲水之供養,一滴水都不得受施主供養。
所以大家要徹底知道,仰體佛心,還要仰順佛行。我們持戒、念佛,就是順 佛之行。不要貪著世間名利,世間榮耀一概與我們無關。你要做出家人就做 老老實實、清清淨淨的出家人,不要在世間出風頭,打你的知名度,那不是 佛的弟子。佛說那是六師,外道六師爲其師,我不是他老師。
我們在修學圓覺經之前,我講幾句話,因爲我深深感覺佛法一天天地沒落了 。我們很慚愧,雖做佛弟子,不能爲佛出力,很慚愧!我雖不能發這個心, 希望大家有心人,發這個心,護持佛法。
前面講過理障、事障,大家要會入,理障障正知見,是什麼障啊?所知障。 事障相續生死障涅槃,是什麼障啊?煩惱障。今天開始修學「雲何五性」, 這個五性有很多注疏家有點差別,好象谛閑大師他列出有無性,那是老和尚 的見地。還有人把五性給搞錯了,我們看看五性是什麼。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師父:我們先修學這一句好不好?大家看看這句是什麼性?所知障、煩惱障都原原 本本沒有動,好象是生死凡夫吧?誰講這一句?
悅師:二種障是理障、事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沒斷的話,具足變易生死和分 段生死,就是凡夫,所以說「名未成佛」。
上次我們修學「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 深淺。」所以就是因爲貪欲發揮無明才顯出這五性差別,這是第一個種性, 凡夫種性。這段文就是講從無性起緣起來說,也就是真如隨緣,隨染緣而落 入這五緣的。
師父:慧悅講,從無性隨緣而有五性差別,我現在把它寫在黑板上,大家順這個路 子好修學。無明是什麼障啊?所知障。愛是什麼障?煩惱障。現在大家應該 了解了,我們對家人、眷屬,對一切親戚、朋友、男女之間相愛,皆是煩惱 ,續諸生死,不斷生死,大家知道了吧?多少人迷惑在裏面,明知道生死 舔刀頭蜜,他不出離。現在知道了吧?愛是煩惱,煩惱續生死的。所知障、 煩惱障都沒有斷,什麼階段啊?凡夫,第一個凡夫性。所以我們知道了,雲 何五性?下面佛說五性差別。
「善男子。若此二障」,無明沒破,煩惱不斷,愛心執著。愛心執著變成四 個法,什麼法?愛著染淫,愛著染淫續生死。「未得斷滅名未成佛」,凡夫 。第一個我們說過了,五性當中第一性是凡夫性。大家誰還有什麼意見?有 其它的發現可以說。沒有發揮的,我們再看第二個。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 境界。」
師父:「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大家注意到了,「永舍貪欲」在這邊,「先除事障 」在這邊(案:可能黑板有畫表。)「未斷理障」,理障在這裏,「但能悟 入聲聞緣覺」,斷了這邊,不斷那邊,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還不是菩薩。
大家細看這段文。這在五性當中是什麼性?把它的道理講出來。唯識宗護法 菩薩,不說熏生諸法。他說熏只能增長,不能生。其它的十大論師,說熏可 以生。唯有護法,據窺基大師說,是千佛之一,賢劫中千佛之一,他說熏不 能生,能增長就是了。誰還講這段文?分析其道理。
「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你們不是 講過彌陀要解了嗎?我們馬上開始修學彌陀要解。彌陀要解好象有一個事持 、理持吧?你仔細想一想,它和事障、理障,有什麼關系?事一心不亂,他 說過了吧?見思惑先脫落。誰講這段文?
覺師:衆生如果能從緣起法知道性空,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的,不會起煩惱障, 不會在緣起中起貪著心,這樣他能斷除事障,就是煩惱障。他只能做到緣起 性空,不能做到性空緣起,所以他還沒有辦法斷除理障。只能斷煩惱障,偏 空,只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菩薩境界他能于緣起起大 用,他知道緣起無性,因爲無性能緣起萬法。
師父:這是聲聞、緣覺性,是不是?我們和大家深入講一點點。這就分別出大乘、 小乘,大家都知道涅槃有兩種,那兩種?有余、無余。生死也有兩種?那兩 種?分段、變易。分段在那裏?我們上次講過。(答:愛,煩惱障。)變易 在那裏?無明是變易。
這裏分別出大乘、小乘,小乘說涅槃,它有有余,有無余,他僅僅了分段生 死,斷色受想,不斷行,不斷識。他說我已經證到果位了,我知道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了,斷了我的生死因了,我命終以後再也 不受生死了,這叫入什麼涅槃啊?他說是有余,我業報身還存在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