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 子縛已除,果縛還在。子縛就是因地之縛,已經斷了,沒有了,集已經斷了 ,苦谛還在,這個報身還有,有余。等我命終以後,灰身滅智,法界中除掉 我這個有情,他說是無余。
大家知道有余、無余了吧?小乘說我在,可是我已經斷集了,不受後有了, 有余,還有我這個身子;等我死了,灰身滅智了,完全沒有了,叫無余。大 家好好聽著,切實了解。
大乘說有余涅槃、無余涅槃,不是這麼說了。大乘人說,有余涅槃是怎麼的 ?無明沒斷盡,正在開始斷。斷無明這個階段叫了變易生死,這個叫什麼涅 盤?有余,變易生死還有。變易生死沒有,已經取滅了,度化衆生因緣已經 因圓果滿了,那個叫無余。大家聽過勝鬘經吧?勝鬘經說小乘沒有無余涅槃 。怎麼說呢?根據大乘的標准,了了變易生死,破盡無明,才叫無余。他不 破無明,一點也沒斷,他怎麼叫入無余涅槃。所以說,沒斷變易生死,沒破 無明,這個種性是什麼種性?聲聞、緣覺。
根據這個十二因緣,我們就分析得很清楚。誰有疑問的可以舉手,有發揮的 可以講。沒有,我們就往下修學。「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好象和彌陀要解 所說的事一心不亂有關系吧?是不是?這時見思先脫落,大家看出來了沒有 ?見思惑在那裏?無明惑在這裏,至于塵沙惑,那是天臺立的,經上佛沒說 ,佛在勝鬘經說過恒沙惑。
「未斷理障」,未斷理障是那邊?未破無明。「但能悟入聲聞緣覺」,聲聞 緣覺是二乘。「未顯住菩薩境界」,他沒斷變易生死嘛!第二種性,我們已 經知道,是聲聞緣覺性。有人把聲聞、緣覺分開兩種說,可以那麼分,當然 和經上有點不合了吧?再看下面。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 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師父:「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注意到「大圓覺海」是什麼東西?誰講?
悅師:師父!「泛」是什麼意思?
師父:「泛」是在水上遊,所以遊湖叫「泛舟」。
悅師:「大圓覺海」也有很多名相,就是實相,也可以講是一真法界,就是成就佛 道的智能。這裏講,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入一真法界大圓覺海,應該發願 斷二障,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也就是十二因緣裏的無明和愛。二障已 伏以後,才能悟入菩薩境界。這裏說「伏」,就是留一分愛度衆生,所以沒 有完全把二障斷除,唯有佛才把二障究竟斷盡。因爲菩薩境界是分破無明, 分證法性,不同小乘人。
小乘人認爲法有我無,他知道我空,但法還沒空,所以他認爲煩惱實在有, 要破煩惱,才認爲我得解脫。菩薩會入無性,破無明證法性,知道法不可得 ,就不會急取涅槃。小乘人就急取涅槃,在這裏就分出大乘、小乘的差別。 師父以前講過,貴在見性,不貴于解脫,所以大乘會其法性,伏二障,所以 悟入菩薩境界。這是第叁種性,菩薩種性。
師父:大家……你講。
修師:大圓覺海我們把它講成「畢竟空」,剛才慧悅師有講是一真法界、實相,它 還有很多名字。大圓覺海就是畢竟空,它能成就一切法。「先當發願勤斷二 障」,二障我們都知道是煩惱障、所知障。這裏說「二障已伏」,伏就是沒 有斷盡。「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菩薩境界能出空入假,行如幻叁昧,度化 衆生,這是菩薩種性。
師父:你們都有所發揮。
生師:大圓覺海就是大圓鏡智,要達到如來大圓鏡智境界,要發願斷事障和理障, 也就是說要到佛這種境界,要修。怎麼修呢?要先發願,發什麼願呢?斷二 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什麼是菩薩境界?以日常生活中來 講,譬如做一切事情,性空;雖然做一切事情,心不執著,性空,那種境界 就是菩薩境界。我們時常聽說「巧把塵勞爲佛事」,就是菩薩境界。
師父:這段文大家不知道,我不得不講一講。第一個「大圓覺海」,這有很多名字 :圓成實性、中道、第一義、畢竟空、大圓鏡智……你們都講過,還有一個 究竟了義的,你們沒講出來,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就是欲證入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這個很深,你們不會發揮出來的。菩薩是這樣的, 所知障不斷,爲什麼不斷呢?因爲他煩惱障不斷,煩惱障留一個愛,留愛潤 生嘛!所以煩惱障愛不斷,也是伏,所以菩薩境界──二障伏,不斷。
到什麼時候才斷呢?到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轉身 成佛那一剎那,一剎那間所知障、煩惱障頓斷,證佛果。所以他叫「二障已 伏」,他不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斷了的話,怎麼度衆生呢?煩惱障、所 知障伏,不斷。實在說就等于斷了,可是煩惱障愛之一念不斷,留愛潤生。 所以煩惱障也是伏,怎麼叫伏呢?不造業,不受果報了。爲度衆生故,留愛 潤生。等到等覺菩薩,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喻定,轉身成佛了,一時頓斷 。
所以說「二障已伏」是菩薩境界,二障已斷是如來境界。還有沒有人講的? 你們可以盡量發揮啊!
聞師:這段是講菩薩種性,這裏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要領,欲證不生不滅的究竟涅 盤,應當發願勤斷二障,一是愛,一是無明。我們修行不能有所得,有所得 就是遍計執,也就是邪見。
「二障已伏」,師父已經開示,伏是不造業,不受果報。菩薩自度度人,分 破無明,留愛入生死度化衆生。「二障已伏」,因爲他還沒斷的緣故,永斷 的話才能入如來圓覺妙境,這叫菩薩種性。所以修行要以無所得心才能契入 如來的圓覺清淨心。
師父:大家注意到,他實在是入無余涅槃了,留著有余涅槃不斷,所以說「二障已 伏」。慧翰不是要講嗎?
翰師:「如來大圓覺海」就是指佛的境界,我們知道佛是過無不盡,德無不圓。「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二障 是指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已伏」,我們知道菩薩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所以留愛潤生,所知障已斷,煩惱障未斷,所以說已伏。
師父:我們現在修學下面一段。下面一段經文就講出來了,「拔苦必期二死盡」。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師父:這很簡單,現在大家上路了,就知道它講什麼東西了。這是什麼種性?誰講 ?
策師:這一段就是講煩惱障、所知障都已經斷了,就進入如來微妙圓覺,就是佛的 境界了。「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證佛的無作大涅槃。
師父:我和大家講一講。無明是什麼生死?變易生死,愛是什麼生死?分段生死。 藥師偈不是講過了──拔苦必期二死盡?令一切衆生皆成佛,變易死、分段 死皆盡,成佛。那是如來種性了。
破無明是什麼東西啊?在菩提涅槃得到什麼東西?無上菩提。這邊是究竟涅 盤啊!這邊(愛)續生死,那邊(無明)障理智。究竟果位,證無上菩提, 究竟涅槃,這講出來了嘛!「滿足菩提」,是滿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及大涅槃」,究竟涅槃。
我們今天修學不完了,下個禮拜二再看注疏,好不好啊?今天時間太久了。
從這裏我們看出來,聲聞緣覺和菩薩有什麼差別?他沒有菩提。固然有聲聞 菩提、緣覺菩提,那不算。他不破無明嘛!沒有菩提。他了生死了,分段生 死,取證涅槃。菩薩呢,雖然取證涅槃,不入涅槃,還留著生死度衆生。
大家看這個表,就知道了。大乘、小乘就分清楚了。今天我們不查注疏,大 家有心得的可以發揮,發揮發揮,我們就下課了。
悅師:我覺得這好象不屬于五種性中的一種,因爲前面講「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 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佛不會是因爲貪欲發揮無明的,所以佛他不 算是五種性之一。
師父:這是什麼性?
悅師:這只是他圓滿菩薩道而成就佛果,是果位。
師父:欸!這是如來性。下面那一性我們下次再修學,這有兩種說法。我們今天修 學五性,僅僅能修學,第一個凡夫性,第二個聲聞緣覺性,第叁個是菩薩性 ,第四個是如來性。下面一個不知道什麼性,下個禮拜且聽下文分解。
悅師:佛也算五性中之一嗎?
師父:是的,根據這個經文它明明說出來了。其實這五種性同是一個性,什麼性啊 ?(答:無性。)佛是不是也在無性當中?無性才是佛啊!無性不是一真法 界嗎?一真法界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佛嗎 ?佛不是實相嗎?實相不是中道嗎?迷于名相啊!不知道。誰要發揮這段, 發揮完我們就下課了。
聞師:剛才師父說佛的境界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二死盡。二死盡就證無上 菩提,究竟涅槃。無上菩提就是我們勤斷二障,始覺,開始修行,始覺合于 本覺,就是清淨的妙覺,始本合就假名無上菩提,究竟涅槃。約心性講,我 們徹證自性清淨心,心性顯現出來,這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無量光 ,究竟涅槃就是無量壽,叁世諸佛同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念一佛就是念 十方叁世一切佛。
師父: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一般人毀謗淨土,他不知道佛法嘛!你們都修學過彌 陀要解,事持是事一心不亂,那就是證到菩提涅槃了。涅槃不是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要證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證到以後得無上菩提,這個涅槃才 是究竟涅槃。
不過,我們往生淨土是這樣的,雖然不得究竟涅槃,仗佛力就得究竟涅槃。 彼國衆生壽命無量啊!無上菩提、究竟涅槃是什麼?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世谛、第一義谛嘛!你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你總 是在門外亂摸索。誰要發揮這個意見的?詳細探討這段文,下個禮拜我們接 著猜猜它的第五種性。
修師:下面經文講到「是名衆生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