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P13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见思惑,众生不断见思,落 入生死。二乘断了见思,取涅槃,出三界了。

  「见思亦障偏真。以分段苦重。」分段是三界内,这说得很清楚了吧?我们 了解的没有大差错吧?以他印证我,这个人讲得很彻底。「但云续诸生死」 ,这个续诸生死是虚妄的。续诸生死,没有啊!什么原因呢?这大家就要用 你那一招了,假有两种,和合假、相续假,这就是相续假,假的。为什么是 假的?无性随缘,相续假。

  这个人讲得很正确,印证你!你了解了没了解?看看人家说的和你的怎么样 。以前有善知识,有师父的话,说我了解这个道理对不对?老和尚印证说对 ,那就没有错了,要不然不敢相信,虽然悟到这个道理,不敢相信。再看第 三个人。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三‧一七七下‧四)「此答第三问修佛菩提几种 差别也」,答上面的问。「一切众生皆以贪欲为根本长养无明」,也对啊! 他以贪欲为根本,长养无明啊!不是说以贪欲为根本,生出无明,不是那个 道理的,所以大家消文不要消错。「令彼无明发扬挥散引蔓牵枝头头羁绁」 ,贪欲令无明发扬挥散,他的道理是以贪欲牵引无明发挥。你千万不要解错 ,你从这里一解错,下面全盘错。 「故于真如平等无差别处显出五性差别也」,真如平等无差别处是什么?无 性啊!无性随缘显出五种差别,五种差别随缘无性,还归真如啊!

  「皆由二障而现深浅者。谓凡夫对二乘则凡夫障深二乘障浅。二乘对菩萨则 二乘障深菩萨障浅。若菩萨对佛则菩萨有障唯佛无障。二障者何。一者理障 。亦名所知障。」对了吧!「由不达一法界义心不相应。忽然念起障所知理 碍佛知见名之为障。即无明也。」已经印证出来,没错了,对不对?「二者 事障。亦名烦恼障。谓以昏烦之法扰乱于心。于事不了起惑造业。生死相续 不得自在名之为障。即见思二惑也。」这就了解了。我们看看他这个,他所 说的是他的见地。你们也有你们的见地,你们的程度要是比他们低,以他们 为依,你不能超过。如果你们的程度比他们高,有你的见地。

  他说深浅是什么道理呢?凡夫对二乘,则凡夫障深,二乘障浅。这有考虑之 处,看你们的程度到什么地方。二乘对菩萨,则二乘障深,菩萨障浅。你们 程度不如人家的,以人家来印证你;假如你们高,你们讲出理由来,自然有 你们的见地。「若菩萨对佛则菩萨有障唯佛无障」,看你们的程度,我不讲 ,我讲反而障你们。今天我们修学到此地为止!

  ■第二十九次修学

  师父:三藏十二部虽然很多,它有一个原则,本着一个原则说出来。这个原则大家 知道是什么?这一个原则叫实相。若有人会入实相法,就仰体佛心。

  实相法又分出来有两个,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这就是二谛。实相无相, 就是第一义谛;实相无不相,是世谛。佛恐众生不懂,所以在仁王般若讲世 谛、第一义谛,当中还有中谛,就是三谛。仁王般若说色谛、空谛、中谛, 就是般若心经所说的,色即空,空即色。色即空,空即色,是二谛。中谛就 是那个无自性,色无自性所以空,空无自性所以色。实相是一实谛,无相无 不相;无不相就是一相,一相就是无相,所以佛又说是无谛。

  不过我们在般若经看是有这个意思,佛没提出无谛。无谛是天台宗所说,性 空宗也说,华严宗也说。又根据世谛,说出苦谛、集谛二谛,又根据第一义 谛说灭谛、道谛,这是四谛。佛说法不外乎这个原则,若人不知这个道理, 不知谛理的,不知法,距离佛法千万亿佛土。

  这个法里头,第一义谛不可说,凡是有法皆是世谛,从缘起说。所以外道问 佛:「瞿昙!你说的是什么法?」佛说:「我说的是缘起法。」外道不知。 现在有千千万万的人皆不知,我们现在能修学这个法,要感谢流泪,感谢佛 。

  所以说,佛说缘起法不可思议嘛!这是上体佛心,仰顺佛行,佛的行就是戒 律。譬如说,我们修净土法门也算是佛行,一切行门皆是佛行,修一切诸道 品皆是佛行,一切乘,所谓乘就是佛行,最能代表佛行的是戒律。根据这个 佛心、佛行,是修;得证,佛说那是叫得果。仰承佛心、佛行者,叫行者, 达到证的地方,叫得者。佛说我听许行者、得者,于我法中出家,接受供养 ;若是非行者、非得者,不听许受一饮水供养。我今天告诉大家,大家要好 好地修行。 

  不能仰承佛心、佛行者,佛说是破戒之人。破戒大家都知道了,五篇之中前 二篇,前二篇是破根本戒,后三篇是破威仪。破见,略说是五种见──身、 边、邪、见、戒,广说六十二邪见,凡是一切有所得皆是邪见,遍计执皆是 邪见。不净说法者,执着文字相,说有相,是不净说法。有我人众寿相,是 不净说法。有所得是不净说法,起分别心是不净说法,贪着世间名利是不净 说法,不顺佛旨是不净说法,喜乐外道,说外道经义是不净说法。佛说破戒 者、破见者、破威仪者、破正命者、不净说法者,如果接受供养者──负债 ,欠债。他说他是担重担者,欠债多了话要偿还,所以我不听许这种人受一 饮水之供养,一滴水都不得受施主供养。

  所以大家要彻底知道,仰体佛心,还要仰顺佛行。我们持戒、念佛,就是顺 佛之行。不要贪着世间名利,世间荣耀一概与我们无关。你要做出家人就做 老老实实、清清净净的出家人,不要在世间出风头,打你的知名度,那不是 佛的弟子。佛说那是六师,外道六师为其师,我不是他老师。

  我们在修学圆觉经之前,我讲几句话,因为我深深感觉佛法一天天地没落了 。我们很惭愧,虽做佛弟子,不能为佛出力,很惭愧!我虽不能发这个心, 希望大家有心人,发这个心,护持佛法。 

  前面讲过理障、事障,大家要会入,理障障正知见,是什么障啊?所知障。 事障相续生死障涅槃,是什么障啊?烦恼障。今天开始修学「云何五性」, 这个五性有很多注疏家有点差别,好象谛闲大师他列出有无性,那是老和尚 的见地。还有人把五性给搞错了,我们看看五性是什么。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师父:我们先修学这一句好不好?大家看看这句是什么性?所知障、烦恼障都原原 本本没有动,好象是生死凡夫吧?谁讲这一句?

  悦师:二种障是理障、事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没断的话,具足变易生死和分 段生死,就是凡夫,所以说「名未成佛」。

  上次我们修学「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 深浅。」所以就是因为贪欲发挥无明才显出这五性差别,这是第一个种性, 凡夫种性。这段文就是讲从无性起缘起来说,也就是真如随缘,随染缘而落 入这五缘的。

  师父:慧悦讲,从无性随缘而有五性差别,我现在把它写在黑板上,大家顺这个路 子好修学。无明是什么障啊?所知障。爱是什么障?烦恼障。现在大家应该 了解了,我们对家人、眷属,对一切亲戚、朋友、男女之间相爱,皆是烦恼 ,续诸生死,不断生死,大家知道了吧?多少人迷惑在里面,明知道生死 舔刀头蜜,他不出离。现在知道了吧?爱是烦恼,烦恼续生死的。所知障、 烦恼障都没有断,什么阶段啊?凡夫,第一个凡夫性。所以我们知道了,云 何五性?下面佛说五性差别。

  「善男子。若此二障」,无明没破,烦恼不断,爱心执着。爱心执着变成四 个法,什么法?爱着染淫,爱着染淫续生死。「未得断灭名未成佛」,凡夫 。第一个我们说过了,五性当中第一性是凡夫性。大家谁还有什么意见?有 其它的发现可以说。没有发挥的,我们再看第二个。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 境界。」

  师父:「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大家注意到了,「永舍贪欲」在这边,「先除事障 」在这边(案:可能黑板有画表。)「未断理障」,理障在这里,「但能悟 入声闻缘觉」,断了这边,不断那边,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还不是菩萨。

  大家细看这段文。这在五性当中是什么性?把它的道理讲出来。唯识宗护法 菩萨,不说熏生诸法。他说熏只能增长,不能生。其它的十大论师,说熏可 以生。唯有护法,据窥基大师说,是千佛之一,贤劫中千佛之一,他说熏不 能生,能增长就是了。谁还讲这段文?分析其道理。

  「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你们不是 讲过弥陀要解了吗?我们马上开始修学弥陀要解。弥陀要解好象有一个事持 、理持吧?你仔细想一想,它和事障、理障,有什么关系?事一心不乱,他 说过了吧?见思惑先脱落。谁讲这段文?

  觉师:众生如果能从缘起法知道性空,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的,不会起烦恼障, 不会在缘起中起贪着心,这样他能断除事障,就是烦恼障。他只能做到缘起 性空,不能做到性空缘起,所以他还没有办法断除理障。只能断烦恼障,偏 空,只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菩萨境界他能于缘起起大 用,他知道缘起无性,因为无性能缘起万法。

  师父:这是声闻、缘觉性,是不是?我们和大家深入讲一点点。这就分别出大乘、 小乘,大家都知道涅槃有两种,那两种?有余、无余。生死也有两种?那两 种?分段、变易。分段在那里?我们上次讲过。(答:爱,烦恼障。)变易 在那里?无明是变易。

  这里分别出大乘、小乘,小乘说涅槃,它有有余,有无余,他仅仅了分段生 死,断色受想,不断行,不断识。他说我已经证到果位了,我知道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了,断了我的生死因了,我命终以后再也 不受生死了,这叫入什么涅槃啊?他说是有余,我业报身还存在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