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P2

  ..續本文上一頁貪欲。這前面有講到「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 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衆生是衆緣所生,所以一切衆生皆是無生,因 爲我們不會這諸法實相,不會無生的道理,所以才起遍計執。

  前面彌勒菩薩請佛,「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 別邪正。」令現前大衆能深悟輪回,辨正簡邪。「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 眼」,會到諸法真實義,「于大涅槃生決定信」,大涅槃就是寂滅性,所以 後面有提到「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大寂滅海就是諸法 實相。因爲我們不入這個道理,起遍計執,才會說要「潔清慧目」,也就沒 有破無明、證法性。

  接著下面講「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些一直到「是故。能令生死相 續。」是講惑。「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這是 講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這是講到苦,由于惑業苦才造成生死輪回, 當中講到令生死相續。我們知道生生死死相續,必有不生不滅的道理才能令 生死相續。衆生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才落入生死相續。

  師父:我們仔細看這段文,彌勒是重識,唯識。「大寂滅海」,無始有兩種:真無 始,大寂滅海沒有分別,所以無始。妄無始,妄無始就是無明,無明虛妄, 虛妄沒有實體,沒有實體就不生,不生就沒有始。所以我們已經找出來,「 種種恩愛貪欲」,愛爲根本。佛在經上說,愛即無明。至于輪回,要是那麼 說的話,彌勒菩薩又是唯識,愛即無明,輪回是不是無明、行、識,是不是 那個東西?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都從無明來的,是不是?無明是愛,如果是 以無明爲根本,就是愛爲根本。仔細摸索、探索它的底牌,慢慢地我們就入 它這段文了,入了這段文就可發揮了。

  假設和十二因緣有關系,我們就可知道,原來十二因緣是生死相續,經文講 出來了。觸類旁通,我們也可以知道,十二因緣是愛爲根本,佛說過愛即無 明嘛!

  聞師:「一切衆生從無始際」,這句話如果約第一義谛講,衆因緣所生叫無始。怎 麼叫無始?無始可以講無生,無生的法就是無始之際。換一個角度來講,無 始的話,如果你在這裏起執著,就翻成無明。這個無始際,可以說是如來的 大寂滅海。

  如果從十二因緣來說,後面提到「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 。」愛取有而有生死輪回。 

  也許這個無始際也可以說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現前一念心也是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也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無生法,你要找它的本際,本不可得, 無明性本身就是圓成實性,所以它這裏是從衆生修行邊來講的。如果從真谛 邊講的話,無始際怎麼還有一切恩愛無明?只在于衆生的迷與覺,迷于此法 還是在一真法界;如果覺于此法,則契入一真法界性。因爲一念就是無始, 一念是衆因緣而起的。衆生這現前的一念心,或是愛或是欲,都是無始的, 因爲它是緣生的,那這緣生爲什麼會輪回?因爲他迷于一真法界性。如果他 能當下覺了此法的話,無始際就是無滅性,也就是無生性,也就是如來的大 寂滅海,會歸無明無體就能會入如來大寂滅海。

  師父:我們慢慢地,聞一知十。原來佛在阿含說的愛著染淫,是十二因緣的無明行 ,無明是愛,著染淫是行,一旦到了淫的時候就落入識,再以後就生死相續 了。于現在生的愛就是愛,現在生的著染淫就是取有。深深入其道理!誰還 要發揮?

  悅師:前文「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欲遊如來大寂 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我想到「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師父 有講彌勒菩薩是唯識,唯是識心,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回妄念,無複重隨輪 轉境界,也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不隨妄念流轉,你就能在大涅槃生決定信, 就是能遊于如來的大寂滅海。下面是講小乘破愛取有,大乘破無明,這樣就 能斷輪回根本。

  師父:慢慢地就把這段文摸得差不多了。誰還發表意見?

  聞師:剛才慧悅師講現前一念心不隨,事實上這一念心本來沒有隨、不隨,因爲現 前一念心,不管是覺悟或不覺悟,本來是一真法界性。爲什麼?前文有提到 ,欲令末世衆生永斷無明,要契入實相。因爲法法都是實相,不管無明、行 、識,任何一節破的話,就能會到法法本無生,法法本不生滅。我們輪回就 是因爲不能當下契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樣講,爲什麼?因爲我們初步學這 個法,別人很容易認爲這是空洞的理論,談這個沒有用。所以我遲遲不敢這 麼說,可是經文佛有這樣明說,應該這樣來修學才對。

  這裏有提到,末世衆生乃至菩薩要怎麼來修行,這是一種方針,也是一種方 便,你以此方便可以永斷輪回。事實上,就像師父講的,你義理通達的話, 找一個方便就可以入了,因爲方便有多種。像般若經講以無所得可以入,爲 什麼講無所得?因爲法法皆是實相的緣故。衆生有無始的貪欲恩愛習氣,可 是那一天你發現你現前的一念心,原來它是無始,它本無來處,本自無生, 修行上就能比較踏實。所以說「知而不隨」,本來這個法無生,你要去隨什 麼?妄心就能歇止,也就能會入如來的一真法界性。

  師父:我現在發現,你們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現前一念。誰知道現前一念是什麼?什 麼叫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啊!沒有第二念。現前一念既然沒有第二念,我們 知道現前一念沒有分別,現前一念是第一義,現前一念是畢竟空,現前一念 是無上覺……,你們要知道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唯識宗把它分成五個法, 就是唯識說的介爾心,是現前一念,沒有染淨。介爾心以後生出尋求心,那 不是現前一念。由于尋求,慢慢産生決定心,更不是現前一念。由決定心, 産生染淨心,比現前一念更染了,然後産生等流心。

  現前一念就是極樂世界啊!我發現你們還不知道現前一念是什麼東西。西方 極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這西方極樂土和你的現前 一念,本來是一個,我們就知道現前一念是清淨啊!慧修講吧!

  修師:無始際,我是認爲它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就是一真法界。「當知輪回。愛 爲根本。」剛才我是講以無明爲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師父一再 提示十二因緣,我想「諸欲」可以講成「行」,造作。「是故。能令生死相 續。」因爲我們無明、行,就落入識,相續不斷。「欲因愛生」,行是因爲 無明而生的,「命因欲有」,命就是識,識就是因爲行而産生。衆生愛取色 身,「還依欲本」,還是依于行來造作的,所以以行爲根本。「愛命爲果」 ,無明行爲因,識以下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種種的果。

  「由于欲境」,就是說名色、六入,就生觸,就生受,受就愛取有,一取愛 就生取、有,就是起諸違順。因爲觸受就起違順,就愛取有,所以下面講「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因爲你生「取」就有「有」,就有種種業了 。所以生死不斷,六道輪回。 師父:大家看一看,他根據十二因緣,你想一想,是不是有點道理?

  觀師:彌勒菩薩慈悲請佛開示佛的圓覺是怎麼樣?「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 輪回根本。」因爲圓覺沒有輪回。提到輪回,就講到「于諸輪回。有幾種性 。」第二部份講「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因爲菩薩修行要先發菩提心。第叁 部分是講修菩薩行,發了菩提心才能真正修菩薩行,回入塵勞,方便教化度 諸衆生。他提到「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這是彌勒菩薩 提到輪回這個問題。

  佛就慈悲開示,「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如來圓覺本來是不生的,無始就是說無生,無始是沒有開始。衆生爲什 麼會有輪回呢?由有種種恩愛貪欲,這是遍計執,因爲在圓成實性裏沒有輪 回,衆生是落入遍計執。遍計執就是種種恩愛貪欲,所以落入輪回。

  「若諸世界……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當知輪 回愛爲根本」,輪回以愛爲根本。「由有諸欲。……愛欲爲因愛命爲果。」 這邊提到愛、欲、命,愛是輪回根本,諸欲又助發愛性,所以生死相續。命 是欲産生的,欲又因愛有,衆生又愛命,愛欲爲因,愛命爲果,重點還是在 講欲。這都是因爲淫欲而正性命才有輪回,所以我們要斷淫欲。

  「由于欲境起諸違順」,欲很不好,由欲才起違順心。「境背愛心而生憎嫉 造種種業」,所以有地獄、餓鬼、畜生。重點還是從斷淫欲下手,因爲我們 自力不夠,所以要靠佛力加被。師父慈悲常開示我們要多念佛,這要靠佛力 加被才能斷淫欲,往生西方。

  師父:大家知道,欲有欲求、欲貪的意思。欲求、欲貪它有幾個內涵,愛也是欲求 、欲貪,著也是欲求、欲貪,淫、染也是欲求、欲貪,最粗重的是淫。慧明 不是要講嗎?

  明師:我是想到阿彌陀經。「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阿彌陀佛已 經成佛十劫了,可是按照華嚴來講,十是圓滿的數字,像十玄門,十是無量 的意思,所以阿彌陀佛成佛已經無量劫了。可是無量即空,所以也不可說阿 彌陀佛已成佛,因爲一切法本來無生,在無生中成佛也不可得。所以在前面 有提到「于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所以從 這裏推出來,不曉得這樣對不對?十劫不是真的十劫,是無量劫。從第一義 谛講是空、無始。

  師父:大家知道,無始也叫無生、無滅、無相、無爲,就是無生法忍。可是你要知 道,不是決定有個無生、無滅、無相、無爲。生即無生,滅即無滅,相即無 相,六祖說于相離相,爲是無爲。反過來說,無生即生,無滅即滅,無相即 相,無爲即爲,這怎麼個道理呢?性空緣起,無生即生,無滅即…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