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無相即 相,無爲即爲;緣起性空,生即無生,滅即無滅,相即無相,爲即無爲,這 才入一真法界性。這說起來還是二谛是不是?不需要遠求,用二谛就可以把 它分析開了。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那是隨緣說。要是隨緣無性 ,阿彌陀佛無量壽;要是無性隨緣,無量壽成佛以來于今十劫。理不礙事, 無性隨緣;事不礙理,隨緣無性。還是二谛是不是?如果你離開二谛遠求, 不得了。這個道理不離文字,無性隨緣;不是文字,隨緣無性。你得其理以 後,你要怎麼說隨你說。
衆生成佛,無性隨緣;無佛可成,隨緣無性。往生即無生,隨緣無性;無生 是往生,無性隨緣。這樣大家才慢慢入如來大寂滅海。
策師:一切衆生從無始際輪回生死,于畢竟空中妄見生死,爲什麼妄見生死呢?就 是妄見生死才有輪回。怎樣斷輪回根本?我們知道輪回根本就是「種種恩愛 貪欲」,我們要從那裏斷?要斷淫欲,因爲淫欲而正性命,因爲淫欲才有生 命,所以下手要從斷淫欲開始。最後還要斷憎愛二心,因爲憎愛二心也是生 死的根本。其實一切境界沒有好惡,我們衆生取著好惡,才有憎愛二心。如 果能斷淫欲,對境界不起憎愛二心,才能入如來大寂滅海。
師父:查注疏了!因爲時間不多了。不過我再講幾句話。有幾種法離開隨緣無性、 無性隨緣?不相信,我說給你聽一聽。人我執,無性隨緣所以有人我執,他 不會隨緣無性,所以有執著,對不對?法我執,無性隨緣出,他落入遍計執 ,所以不會隨緣無性。殺盜淫本來是無性隨緣,可是他執著實有殺盜淫,不 入隨緣無性。惡口、妄語、绮語、兩舌,本來是無性隨緣,他不會隨緣無性 ,執著有惡口、妄語、绮語、兩舌。貪瞋癡,隨緣無性,你要是會到隨緣無 性的話,貪瞋癡是戒定慧,可是執著實有,落入遍計執,不入隨緣無性。五 欲、五蓋也如此,十使也如此,九結也如此,一切煩惱,八萬四千煩惱都如 此。
不相信,你自己回去想,八萬四千所有煩惱,它都是不能從隨緣會入無性。 現在看注疏了!
說起來,原來我們大家都是不能會入隨緣無性啊!天天不能會入隨緣無性啊 !你如果能會到隨緣無性,了生死;如果你能會到無性隨緣,起大悲。隨緣 無性,叫無上智;無性隨緣,叫大慈悲,那你就變成菩薩了,悲智雙運覺有 情。可惜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你懂了吧?要做啊!你懂了以後,不是菩薩 ,做到才是菩薩呢!要做得圓滿的話,要叁大阿僧祇劫。
無性隨緣,實相一切相;隨緣無性,實相無相。無性隨緣,叫法界緣起;隨 緣無性,叫緣起法界。這就深了,再細細學裏面的意思,太深了!講一點淺 顯的,隨緣無性,做工不生煩惱;無性隨緣,不生煩惱能做一切工。你們差 不多都是,法從無性隨緣起,不能會入隨緣無性。我看你們,就看出來了, 要出門的時候,先把長衫整理得漂漂亮亮的,一個皺紋都沒有,最好脖子挂 串大念珠,最好學老和尚也穿黃的,不能會入隨緣無性嘛!落入什麼?落入 遍計執。是不是這樣子?哈!都是這個樣子。「怎麼大家不知道我呢?」不 能會入隨緣無性嘛!我執堅固嘛!
唉!修道不容易啊!我小時候讀過叁字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 義。大家好好學!你看那玉器不雕不琢,不成器材,人要是不學,不知道理 。聖賢之輩──有學、無學,聲聞是學,緣覺也是有學。無學,佛才究竟。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叁四上‧一五)「雲何當斷輪回根本者。 雖問當斷。意在根本。」因爲斷有兩種,粗細。法生從細到粗,法斷從粗到 細。他這裏說是從根本說。「下文即指恩愛貪欲」,這我們看出來了,這是 法生,從細到粗。「……于諸輪回有幾種性者。……答中指出四生九類。」 九有,我過去和大家講過。「六道輪回。……」,這我告訴大家,六道包括 衆生不盡,所以再談四生。六道一切衆生沒包括完,六道是什麼?天、人、 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它有一種沒包括,中陰身沒包括,六道沒有中陰 身吧?就是中陰啊!也叫中陰身。四生裏頭包括,四生裏的化生,中陰是化 生。
「雖四生性命以欲爲因」,四生九類是因淫欲而正性命。「然而欲因愛生」 ,這解釋經文「欲因愛生」了。「以愛爲本」,這就說出來愛即無明。「複 由諸欲滋發愛性。故使果報無窮。輪回相續也。」這個人解釋是大略解釋的 ,是這個道理,對的。由于有很多是經文說的,當然不會錯。
我們看看他,印證自己。我告訴大家,千佛萬僧都從此地去的。你如果也走 這條路的話,你不久成聖。
我們再看看這個。(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七上‧七)「此直答 輪回根本也」,愛爲根本,就是無明。「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 明。」這個人有點唯識思想,他也提出根本是無明。你們大家都發表過了, 他說愛即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一念妄動就是一念遍計 所執,這個一念妄動在什麼地方?你們誰能說出來,它在唯識所說的五種心 是那種心?一念妄動是尋求心,是不是?它如果不妄動是介爾心,現前一念 嘛!尋求以後一定生決定,決定對,決定不對,決定心一生,就有染淨。
「迷本圓明」,圓明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淨心,就是無分別心,就是無上 菩提,就是介爾心,就是淨土,西方淨土與我介爾心沒有兩樣嘛!「故號無 明」,無明虛妄的。「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法身非身,華嚴經就說過, 諸佛法身非是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爲我者。……」,這是除我念。五陰 身心是幻妄之身,是假的。我考一考大家,五陰幻妄不錯,有沒有五陰啊? (答:如幻。)這個五陰皆空,到底有沒有五陰?誰能說出道理來?說有五 陰吧!五陰皆空;說沒有五陰,你爲什麼說五陰空呢?會入二谛就解通了。
「無始本起無明也」,說起來還是那個尋求心啊!執著心。「……二潤生無 明。正是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這我們就可以了解,大家有學唯識的, 究竟發業無明是什麼東西?潤生無明是什麼東西?有誰知道?我們背一背十 二因緣,無明、行這是什麼無明?發業無明,行是業嘛!發業無明。識、名 色、六入、觸、受、愛,找出來了吧?不必多講話,過去世的無明是發業無 明,現在世的愛之無明,那就是潤生無明。怎麼知道呢?經上說以愛潤生嘛 !是不是?這不是明明告訴你了。他說最初一念妄動是最根本的發業無明, 我們說無明、行、識、名色,那還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發業無明,所 以說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
「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爲我。即于此幻身。複起男女好醜憎愛之見 。……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回。當以斷淫爲第一義也。……」斷淫爲 第一義是第一步的要領啊!並不一定是二谛的第一義,是說第一重要的。
「此正示愛欲爲生死根本也。……」,這個真真切切地告訴你,生死以愛爲 根本。「心心著欲。念念潤生。」一般講起來,佛經上要是兩個心在一起, 它指心心所。我們看他這個文並不一定指心心所,它有念念相續的意思。心 心著欲和念念潤生,它是相對文字嘛!「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
「……一切諸欲。皆從淫心而發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爲因。及受後 報之身。乃以愛命爲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此明叁途惡報苦 果皆因淫欲而有也。」
我們看這兩位古德所寫的就知道,淫欲大家需要斷,希望各位發大決心,求 觀音菩薩,求阿彌陀佛加被,誓斷淫欲,你可上成佛道。要不然,你要知道 ,邪鬼不離你左右,要是真的沒有淫欲的話,邪鬼不敢到你身邊。你要是不 相信,你今天晚上睡覺,安安靜靜沒有淫欲念,護法善神在你四周,邪鬼不 敢靠近。你要是今天晚上睡覺不老實,動淫欲念,護法善神遠離,邪鬼靠近 。大家千萬注意到!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大家千萬要小心!末法衆生淫欲 念重,根據經上說,你們睡覺安靜不安靜,看你臉色就看出來。
■第二十五次修學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 。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
師父: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幾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消文、釋義。消文是明白它 文義本質,它本來的意思是什麼。文字方面的了解不是著文字相,著文字相 不叫消文。消文最後的結果是存其義而無其文,著文字相是什麼?著其文, 不知其義。釋義是它的根本,講其道理。一般注疏經文,都是根據這兩個原 則來的。消文在解釋名相,著于名相,佛說是外道。消文,名相解通了,沒 有名相了,只有義理,那叫消文。如果執取名相,是外道。有一部經大家可 以看,佛藏經。佛藏經講實相法,它上面講到念佛法門,所說的是實相念佛 ,講得很多。
根據消文、釋義這兩個方向,注疏經就有科判、直解。科判是消文方面,直 解是在釋義方面。不過後來科判落于八股文章了,不像以前的科判,以前的 科判真有創見。譬如小始終頓圓是科判,藏通別圓是科判來的,十如是科判 來的。不過後來的科判大不相同了,後來的科判執著于文字相,執著于名相 ,變成八股文章了。所以後來的人都不采取科判,采取直解,直接解釋它的 意思。你想,五重玄義是天臺宗的科判啊!所以五重玄義講得好不好,我們 不論,那是天臺一家之言。
大家要了解,看經、學經有這個原則。至于律的方面,沒話講。見于律文的 ,那你依教奉行。律文不懂的,你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所以解釋律藏,一定 根據戒文。可是這就很難了,有很多注疏家用修多羅法解釋律藏,把戒文的 意思解釋錯了,…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