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P3

  ..续本文上一页灭,无相即 相,无为即为;缘起性空,生即无生,灭即无灭,相即无相,为即无为,这 才入一真法界性。这说起来还是二谛是不是?不需要远求,用二谛就可以把 它分析开了。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那是随缘说。要是随缘无性 ,阿弥陀佛无量寿;要是无性随缘,无量寿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理不碍事, 无性随缘;事不碍理,随缘无性。还是二谛是不是?如果你离开二谛远求, 不得了。这个道理不离文字,无性随缘;不是文字,随缘无性。你得其理以 后,你要怎么说随你说。 

  众生成佛,无性随缘;无佛可成,随缘无性。往生即无生,随缘无性;无生 是往生,无性随缘。这样大家才慢慢入如来大寂灭海。

  策师:一切众生从无始际轮回生死,于毕竟空中妄见生死,为什么妄见生死呢?就 是妄见生死才有轮回。怎样断轮回根本?我们知道轮回根本就是「种种恩爱 贪欲」,我们要从那里断?要断淫欲,因为淫欲而正性命,因为淫欲才有生 命,所以下手要从断淫欲开始。最后还要断憎爱二心,因为憎爱二心也是生 死的根本。其实一切境界没有好恶,我们众生取着好恶,才有憎爱二心。如 果能断淫欲,对境界不起憎爱二心,才能入如来大寂灭海。

  师父:查注疏了!因为时间不多了。不过我再讲几句话。有几种法离开随缘无性、 无性随缘?不相信,我说给你听一听。人我执,无性随缘所以有人我执,他 不会随缘无性,所以有执着,对不对?法我执,无性随缘出,他落入遍计执 ,所以不会随缘无性。杀盗淫本来是无性随缘,可是他执着实有杀盗淫,不 入随缘无性。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本来是无性随缘,他不会随缘无性 ,执着有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随缘无性,你要是会到随缘无 性的话,贪瞋痴是戒定慧,可是执着实有,落入遍计执,不入随缘无性。五 欲、五盖也如此,十使也如此,九结也如此,一切烦恼,八万四千烦恼都如 此。

  不相信,你自己回去想,八万四千所有烦恼,它都是不能从随缘会入无性。 现在看注疏了!

  说起来,原来我们大家都是不能会入随缘无性啊!天天不能会入随缘无性啊 !你如果能会到随缘无性,了生死;如果你能会到无性随缘,起大悲。随缘 无性,叫无上智;无性随缘,叫大慈悲,那你就变成菩萨了,悲智双运觉有 情。可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懂了吧?要做啊!你懂了以后,不是菩萨 ,做到才是菩萨呢!要做得圆满的话,要三大阿僧祇劫。

  无性随缘,实相一切相;随缘无性,实相无相。无性随缘,叫法界缘起;随 缘无性,叫缘起法界。这就深了,再细细学里面的意思,太深了!讲一点浅 显的,随缘无性,做工不生烦恼;无性随缘,不生烦恼能做一切工。你们差 不多都是,法从无性随缘起,不能会入随缘无性。我看你们,就看出来了, 要出门的时候,先把长衫整理得漂漂亮亮的,一个皱纹都没有,最好脖子挂 串大念珠,最好学老和尚也穿黄的,不能会入随缘无性嘛!落入什么?落入 遍计执。是不是这样子?哈!都是这个样子。「怎么大家不知道我呢?」不 能会入随缘无性嘛!我执坚固嘛! 

  唉!修道不容易啊!我小时候读过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义。大家好好学!你看那玉器不雕不琢,不成器材,人要是不学,不知道理 。圣贤之辈──有学、无学,声闻是学,缘觉也是有学。无学,佛才究竟。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四上‧一五)「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 虽问当断。意在根本。」因为断有两种,粗细。法生从细到粗,法断从粗到 细。他这里说是从根本说。「下文即指恩爱贪欲」,这我们看出来了,这是 法生,从细到粗。「……于诸轮回有几种性者。……答中指出四生九类。」 九有,我过去和大家讲过。「六道轮回。……」,这我告诉大家,六道包括 众生不尽,所以再谈四生。六道一切众生没包括完,六道是什么?天、人、 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它有一种没包括,中阴身没包括,六道没有中阴 身吧?就是中阴啊!也叫中阴身。四生里头包括,四生里的化生,中阴是化 生。

  「虽四生性命以欲为因」,四生九类是因淫欲而正性命。「然而欲因爱生」 ,这解释经文「欲因爱生」了。「以爱为本」,这就说出来爱即无明。「复 由诸欲滋发爱性。故使果报无穷。轮回相续也。」这个人解释是大略解释的 ,是这个道理,对的。由于有很多是经文说的,当然不会错。 

  我们看看他,印证自己。我告诉大家,千佛万僧都从此地去的。你如果也走 这条路的话,你不久成圣。

  我们再看看这个。(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七上‧七)「此直答 轮回根本也」,爱为根本,就是无明。「无明有二。一发业无明。二润生无 明。」这个人有点唯识思想,他也提出根本是无明。你们大家都发表过了, 他说爱即无明。「发业者。乃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一念妄动就是一念遍计 所执,这个一念妄动在什么地方?你们谁能说出来,它在唯识所说的五种心 是那种心?一念妄动是寻求心,是不是?它如果不妄动是介尔心,现前一念 嘛!寻求以后一定生决定,决定对,决定不对,决定心一生,就有染净。

  「迷本圆明」,圆明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清净心,就是无分别心,就是无上 菩提,就是介尔心,就是净土,西方净土与我介尔心没有两样嘛!「故号无 明」,无明虚妄的。「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法身非身,华严经就说过, 诸佛法身非是身。「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我者。……」,这是除我念。五阴 身心是幻妄之身,是假的。我考一考大家,五阴幻妄不错,有没有五阴啊? (答:如幻。)这个五阴皆空,到底有没有五阴?谁能说出道理来?说有五 阴吧!五阴皆空;说没有五阴,你为什么说五阴空呢?会入二谛就解通了。

  「无始本起无明也」,说起来还是那个寻求心啊!执着心。「……二润生无 明。正是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这我们就可以了解,大家有学唯识的, 究竟发业无明是什么东西?润生无明是什么东西?有谁知道?我们背一背十 二因缘,无明、行这是什么无明?发业无明,行是业嘛!发业无明。识、名 色、六入、触、受、爱,找出来了吧?不必多讲话,过去世的无明是发业无 明,现在世的爱之无明,那就是润生无明。怎么知道呢?经上说以爱润生嘛 !是不是?这不是明明告诉你了。他说最初一念妄动是最根本的发业无明, 我们说无明、行、识、名色,那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发业无明,所 以说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

  「由前迷理无明。妄认五蕴身心为我。即于此幻身。复起男女好丑憎爱之见 。……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轮回。当以断淫为第一义也。……」断淫为 第一义是第一步的要领啊!并不一定是二谛的第一义,是说第一重要的。

  「此正示爱欲为生死根本也。……」,这个真真切切地告诉你,生死以爱为 根本。「心心着欲。念念润生。」一般讲起来,佛经上要是两个心在一起, 它指心心所。我们看他这个文并不一定指心心所,它有念念相续的意思。心 心着欲和念念润生,它是相对文字嘛!「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也」。

  「……一切诸欲。皆从淫心而发也。……故资其生者。乃爱欲为因。及受后 报之身。乃以爱命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续而不休也。……此明三途恶报苦 果皆因淫欲而有也。」

  我们看这两位古德所写的就知道,淫欲大家需要断,希望各位发大决心,求 观音菩萨,求阿弥陀佛加被,誓断淫欲,你可上成佛道。要不然,你要知道 ,邪鬼不离你左右,要是真的没有淫欲的话,邪鬼不敢到你身边。你要是不 相信,你今天晚上睡觉,安安静静没有淫欲念,护法善神在你四周,邪鬼不 敢靠近。你要是今天晚上睡觉不老实,动淫欲念,护法善神远离,邪鬼靠近 。大家千万注意到!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大家千万要小心!末法众生淫欲 念重,根据经上说,你们睡觉安静不安静,看你脸色就看出来。

  ■第二十五次修学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 。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师父: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消文、释义。消文是明白它 文义本质,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文字方面的了解不是着文字相,着文字相 不叫消文。消文最后的结果是存其义而无其文,着文字相是什么?着其文, 不知其义。释义是它的根本,讲其道理。一般注疏经文,都是根据这两个原 则来的。消文在解释名相,着于名相,佛说是外道。消文,名相解通了,没 有名相了,只有义理,那叫消文。如果执取名相,是外道。有一部经大家可 以看,佛藏经。佛藏经讲实相法,它上面讲到念佛法门,所说的是实相念佛 ,讲得很多。

  根据消文、释义这两个方向,注疏经就有科判、直解。科判是消文方面,直 解是在释义方面。不过后来科判落于八股文章了,不像以前的科判,以前的 科判真有创见。譬如小始终顿圆是科判,藏通别圆是科判来的,十如是科判 来的。不过后来的科判大不相同了,后来的科判执着于文字相,执着于名相 ,变成八股文章了。所以后来的人都不采取科判,采取直解,直接解释它的 意思。你想,五重玄义是天台宗的科判啊!所以五重玄义讲得好不好,我们 不论,那是天台一家之言。

  大家要了解,看经、学经有这个原则。至于律的方面,没话讲。见于律文的 ,那你依教奉行。律文不懂的,你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所以解释律藏,一定 根据戒文。可是这就很难了,有很多注疏家用修多罗法解释律藏,把戒文的 意思解释错了,…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