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P6

  ..續本文上一頁以要是按照信解行證,信是聲聞乘,解是緣覺 乘,行是菩薩乘,證是佛乘。大家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說你開慧,慧深了以後一定知道了生死,確實得到,可是要你慧深到相 當程度。了生死,淺顯地僅僅知道一點影像,它這是一貫的。佛道裏有兩位 菩薩表這個東西,表慧是文殊師利,究竟無上菩提;表定就是普賢菩薩,究 竟涅槃。我們初學,差得遠了。你要是解,你們有一些人已經開始解了,一 定把它納入到平常日用,所以禅宗祖師講劈柴、擔水皆是禅,就是這個原因 。

  這裏分大乘、小乘,至于大乘、小乘怎麼分,我們今天是修學圓覺經,不多 耽誤時間,以後有時間再和大家講。大家看圓覺經。

  你們初初地,沒有解、不開慧的人,那遠得很。開慧的人有個情形,看到生 死邊緣,不了生死,因爲你還沒得到嘛!證到四果阿羅漢,了生死。不開無 漏慧,不了生死,不開無漏慧叫凡夫、外道。不開無漏慧,只修定,證到非 想非非想,八萬大劫以後,還要墮落。這你們一些人應該知道了,有些人死 打坐,那不是修佛道啊!今天從: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 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衆 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師父:所以我今天和大家講,脫生死有兩條路,解和證,就是慧和定。裏面又有兩 種分別,大乘、小乘。開無漏慧了分段,開中道慧了變易,二死必盡。不要 認爲解的時候空洞,解到深的時候,自然是證,它是一貫的。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假諸貪欲而入生死。」這是愛潤生, 愛是潤生無明,從這裏出了,大家注意到了。假藉愛潤生。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我和大家講過開 悟有兩種,一種是解,一種是證。證的要開悟,從證邊得到法。所以六祖得 神通,他從證的方面得到的。我們發現很多老祖師,他從解的方面明白這個 道理了,你道理都不明白那沒有用啊!證的方面開悟,才辦到了。

  大家看經文。「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我過 去不是和大家講嗎?貪欲有幾種分別,愛著染淫。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我提醒大家,這是說 菩薩變化到世間來,不是愛著染淫,不是淫欲來的,發大慈悲心,假藉貪欲 而入生死。衆生入生死,皆是淫爲根本,菩薩不是。佛恐怕衆生疑惑:難道 菩薩入生死也是淫欲?不是的,是假藉貪欲,爲起大悲,令彼衆生舍愛。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這就永斷輪回了。怎麼 斷諸欲,舍諸愛呢?由解藉行入證。「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 悟。」修學到此地。

  愛著染淫四項當中,大家不知道,還有一個字叫做「情」,情是六根所生, 所以六根也叫六情。世間人,出家人也在此內,有很多放不下,「我的太太 啊!」、「我的先生啊!」不了生死。這要是細細講起來,還在愛著染淫這 四項之中。你們檢討自己,假使遇到境的時候心動,你愛著染淫沒斷,還在 六道輪回裏頭。男衆看到女衆,女衆看到男衆,有好看的,想多看幾眼,你 要知道,這就是生死根。總說叫貪,分別說是愛著染淫四項,有輕有重。你 想到什麼事情,心一動,那就是生死根,所以起心動念皆是生死。

  你們之中有丈夫的,有妻子的,有兒女的,有父母的,你可記住,如果提到 對象的時候,提到你太太,提到你丈夫,提到你兒女,提到你父母,你心中 熱起來,很歡喜了,這是生死根,愛著染淫。如果修行久了,淡淡然。不是 不知道是我的丈夫,不是不知道是我的妻子,不是不知道是我的兒女,不是 不知道是我的父母,心裏淡淡的、平平的,這叫一心不亂。

  你們不相信,檢討你自己,有丈夫的,要是談到丈夫,心動。有太太的,談 到太太,心動。有兒女的,談到兒女,心動。有父母的,談到父母,心動。 都是愛著染淫,不出輪回,生死流。你們各人檢討自己,是否有這種情形? 所以釋迦牟尼佛入山修道時發大願,我不斷愛,不見耶輸陀羅。愛一斷,無 明即破。

  大家看文,看過以後誰講?

  乘師:「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我們上次修學下來 ,修行如果沒有斷淫,不能了生死,因爲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 。前面有講到「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以現 前一念清淨心來講,我們清淨心本來沒有執著,平等清淨,畢竟空寂不生不 滅的。如果以緣起來講,淫欲也不可得,虛妄的。因爲我們在畢竟空中執著 ,落入遍計執,把它看得很實在,所以才會有生死輪回。如果我們能證到一 念清淨沒有生死輪回,當下淫欲心就是虛妄的。爲什麼要講這樣呢?因爲經 上有講,淫欲即是道。

  上面講到人天果報,斷淫欲有舍惡樂善,還是愛的根本。究竟處是要隨緣無 性,無性隨緣,清淨心當下即是平等。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我們都是愛見大悲,菩薩是示現 的,所以以慈悲爲根本。菩薩出空入假,知道一切法緣起無性,無性緣起, 所以雖然假藉貪欲入生死,但生死不可得,可以隨緣普度十方,度一切衆生 。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 淨心便得開俉。」清淨心能開悟。開悟,師父講到能解證,能了生死是定慧 ,而定慧是一法,末世衆生怎麼能舍諸欲及除憎愛而永斷輪回呢?最主要的 還是要有解,以解起行,除憎愛二心。會入緣起,這些都是不可得,能銷歸 于自性,這樣才能顯我們的清淨心,如來圓覺境界自然能顯現。我們現前一 念心,本來就是如來的覺性。

  師父:慧乘看出這重點了。這裏有一個重點,愛和慈悲的分辨,他說愛是愛見大悲 。大家從這裏再深入,這裏有很多人起疑惑的。他還提到淫欲是道,爲什麼 淫欲是道?誰知道?(答:無性。)淫欲無性才是道,不是說淫欲這個東西 就是道,那就錯了。這個淫欲和愛由兩種東西所分出來,我今天簡單和大家 講。一種是色法,一種心法。色法,在五陰當中叫色,心法叫受想行識。小 乘執著它實在有了,不能斷根本。色是因心而起,心是因色而起,它沒有的 。所以大乘叫它境智,境就是色,智就是心。境非獨有,因智而發;智也非 獨有,因境而生。它是相緣而起的,大乘叫依他起,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大 乘法叫五陰皆空。這裏可以分析很多,以後大家深入佛法就知道了。

  境是對心而說有境,心是對境而說有心,相因而起的。所以,佛和你說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因爲衆生對色起障礙心,所以講六根。爲什麼對色起障 礙心說六根呢?六根是不是都是我啊?要是知道六根都是我的話,那都是心 。要是六根都是我,眼是我,耳到底是誰?鼻是我,舌到底是誰?這就是大 乘法所講的,都是我,叫實相。有六根叫諸法,還是那個法啊!實相是第一 義谛,隨緣無性;諸法,無性隨緣,還是那個法嘛!到了華嚴,六根都是我 ,叫一切即一;我就是六根,叫一即一切。還是那個法啊!所以對于迷色之 人說于六根,六根沒有啊!

  迷心之人爲什麼說十二入呢?心沒有,塵入根才有心。眼,色塵入眼根才能 見。聲塵入耳根,香塵入鼻根,六根都如此。六塵入六根,互相入。互相入 ,我們在華嚴也修學過了,怎麼叫入呢?入就是成嘛!眼根靠色塵而成,色 塵靠眼根而成,所以它自己沒有自性,還是第一義谛,還是無性。你迷惑不 知道,不知道無性,破你的迷心才說十二入。

  爲什麼說色心都迷,說十八界呢?十八界有六識在裏頭,衆生迷于六識,說 眼根對色塵生眼識,耳根對聲塵生耳識。其實它沒有生,你迷惑。識假使由 眼根對色塵生的話,我問你,眼根有識沒有?眼根如果有識的話,不必再生 了,它本來就有了。如果說眼根沒有眼識,能夠生眼識,那也不合道理。如 果沒有眼識能夠生眼識,耳根也可以生眼識,鼻根也可以生眼識。色塵也沒 有眼識啊!所以眼根、色塵都沒有眼識,和合能夠生眼識,不合道理。還是 隨緣無性,是第一義谛;無性隨緣,是世俗谛。所以有五陰、十二入、十八 界。這是題外和大家講的,叫大家開一點智能,知道多一點點。

  這段文的重點在慈悲和愛,你把它搞清。什麼叫慈悲?什麼叫愛?菩薩變化 示現世間是倒駕慈航。誰講?

  庶師:有句話說,事相之假顯理性之真,這裏是以事相來講,真正「永斷輪回」, 是你不執著有愛染之心,不是有愛染這種法,以這樣的清淨心便得開悟。師 父說重點在慈悲和愛,慈悲就是無緣大慈,以無緣大慈來度化一切衆生。

  師父:你們講過以後要記住。等一會查注疏,看看和你講的一樣不一樣?他只能說 一項,並不能證明你說的不對。大家注意到一點,「能舍諸欲及除憎愛」, 怎麼舍呢?不是從理論上說,吃飯、睡覺、大小便利、劈柴擔水四威儀中, 從這當中去舍啊!

  修師:「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菩薩變化世間是以願力來度化衆生。我們 衆生都是以愛爲本,以造業的因緣受業的牽引來世間的;菩薩不是,以大悲 願力爲根本,這是菩薩和衆生的分別。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菩薩是以慈悲心度化衆生,令衆生舍愛。我們要怎 麼舍愛?十二因緣有觸受愛取有,如果身受心不受,就是舍愛。因爲心不受 ,不會起憎愛心,就是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是講菩薩留惑潤生, 因爲大悲心重,而假貪欲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要除憎愛先要無我,一 切的憎愛都是由我而起的,無我的話就沒有欲求。能…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