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諸欲,就知道一切法 無性,所以就沒有可求的。知道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我,所以能除憎愛。 憎愛是二法,二法是魔法。不起憎愛的話,就能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 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如來的圓覺境界就是我們的一真法界性,是人 人本具的佛性,便得開悟。
師父:你們記住啊!這是你們講過的,等會兒我們印證就能看出來。他只能寫一項 ,並不能證明說的不對,你說的都對。我和大家講,再誘導大家,菩薩是以 慈悲令衆生舍愛,勸化世間,菩薩慈悲好象沒有無明吧?衆生不同了,衆生 的愛由無明産生的,無明産生愛著染淫。愛著染淫從那兒生呢?從欲,欲貪 。欲貪從那兒生的?六入、觸、受,出現了。有受就轉爲愛,愛轉爲取,「 取」轉爲「有」,所以有六道輪回。「有」以下是什麼?生死,那不是六道 輪回是什麼?所以佛大智能,那位菩薩問他,佛以他的根機回答。慧覺講!
覺師:「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前面講過,衆生迷于緣起 ,執善執惡,執善生叁善道,執惡生叁惡道。他不知道緣起本無自性,本不 可得,虛妄六道輪回。如果要免除輪回,要先斷貪欲,放下愛著染淫的心, 才能出生死。放下即無生死。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菩薩怎麼變化世間呢?因爲菩薩知道緣起性空,緣起本不可得;緣起不可得 ,性空也不可得,而于緣起中能行如幻佛事,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化衆 生。衆生是有漏的因果,菩薩是以無漏因果而示現世間。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衆生如果能知道一切法 本來的真實相貌,本來一切法是緣起無性,會入不可得,而不起愛著染淫心 ,這樣就能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心清淨 的話,才能契入如來圓覺境界。
師父:我提醒大家,它這裏有很深的意思。我們看「于清淨心便得開悟」,這裏面 說出有兩種障,大家看出來了沒有?誰看出了可以講?所知障、煩惱障。也 分出大乘、小乘兩種階次,小乘人斷貪欲,斷愛。他從那裏斷呢?他從受愛 取有斷,了了分段,斷了煩惱障。可是往上追求呢?他執著有色法、心法。 心法是識,色法是名色、六入,有這一點執著,構成所知障。所知障障什麼 ?還有無明,無明障住他造成了所知障,二死僅盡了一半,分段死盡了,變 易死沒盡。
大家看出它的脈絡來了沒有?所以要想盡除,要清淨心,不貪所知,不貪煩 惱,就斷人我、法我,它裏面是深深有這個意思。斷了人我,沒有受愛取有 了;斷了法我,無明行也沒有了。所以佛說這段話有深深意思,大家深深入 ,上體佛旨。誰講?
聞師:講得對不對,請師父開示。「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這是總結上文。前面講「由有諸欲。助發愛性。」師父開示到事障和理障 ,事障就是衆生于緣起法中迷于實在有。以受來講,根對塵中,衆生執著實 在有,迷于實相。這裏講「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因爲愛爲根本,由有諸欲 助發愛性,助發愛性就是發業無明,愛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不自起,待緣 而成,和枝末無明,它們是互成的。既然是互相成就,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諸法都是沒有實性的。可是衆生不會,在事上起障就叫事障,不能起修。 還是在五欲裏打轉。如果慢慢他會到緣起性空的話,就能破理障。十二因緣 有觸受,受就是我們衆生根對塵時知道是緣起的,性空的,就不受這個法。 這不受就是無漏慧,無漏是小乘偏空。所以「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可以講 是無受,身受心不受。是不是這樣?請師父開示。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他不是以無明爲本,諸欲以淫欲爲本,菩 薩不是以淫欲來潤生的。「但以慈悲令彼舍愛」,菩薩會到諸法緣起,緣起 法是性空,因爲他曉得這個道理,而且他能起大願,以大慈悲心的緣故,愍 念衆生。「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假諸貪欲就是不滅緣起能入緣起,可是他 能入生死不染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爲什麼菩薩不是以愛潤 生?因爲菩薩是中道慧,不同凡夫執著實有。假如證無漏慧是不受,可是還 是受,我們知道,不受而受,這樣也是一種受法。菩薩中道慧,不著生死別 于凡夫,不著無漏,別于小乘取偏空涅槃。所以菩薩不染生死,不住涅槃, 這是中道慧。這是從理上來講,約事上講的話,根塵相緣,我們就在這裏迷 惑。起修行時,可以在這地方下功夫。根塵相緣就是緣起法,知道緣起法, 就能除事障,能見法的實相,自然知道緣起法是無性的。無性就是緣起,就 不著于有,不著于空。如果慧解立行,你證到什麼地方,它的力量就出來了 。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因爲法法都是圓融的,會到此法的話,就知道心本 來是清淨無染的。雖然清淨無染,不礙重重無盡的緣起,因爲緣起法本身就 是圓滿清淨的法。
師父:大家都講得不遠,等會兒查注疏你印證個人。剛才慧聞有提到無漏法,小乘 證無漏,現在大家可以分清了。中道真智能,無漏真智能,從那兒分呢?二 乘證無漏慧,他是從受、愛、取、有,斷了。所以叫無漏,不漏落于叁界。 可是往上面執著有色,有心,色是名色、六入,心就是那個識,所以無明不 破。破無明,就得無漏真智能。
不相信,我們看一看,破了無明得了無漏真智能,那個色心二法沒有。大家 知道,以心知有色,以色而有心,境智一對嘛!換句話說,由心生色,由色 生心,不對六塵怎麼會生心?由六塵而生心啊!生六種識。這個以小乘無漏 智能不知道,他不受就是了。他執著有色有心,不受。不受就不愛,不愛就 不取,不取就不有,不有就沒有生死,出叁界。可是依中道真智能分析就不 是這個道理。色由心而生,心由色而生,要是以中道智能分析,毛病大了。 你要是說心生色,如果你認爲心生色,心從那兒來的?心從色來的。是不是 ?色生心嘛!當心生色的時候,有心無色。沒有色怎麼生心?心不生怎麼會 生色?中道慧一分析,毛病大了,對不對?
清淨心便得開悟,我不是和你們講嗎?不見一切法,即見什麼?(答:般若 波羅蜜。)欸!即見般若波羅蜜,這是清淨心便得開悟。不見一切法是什麼 ?不見有爲法,不見無爲法,叫慧眼清淨。小乘人呢?不見有爲法,見于無 爲法。其實見無爲法還是見有爲法,因爲對有爲立無爲嘛!所以我們知道他 偏空,怎麼偏空?他從愛下手,把愛斷了,不入叁界,無漏了。不起大悲, 所以說他落于偏空。他說出生死入涅槃,有沒有生死?有沒有涅槃啊?你們 說!(答:沒有。)沒有是隨緣無性說沒有,有沒有生死涅槃啊?(答:有 。)無性隨緣說有,就是這個道理。
菩薩呢?知道無性隨緣有生死,所以度衆生起大悲;知道隨緣無性,所以雖 入生死,不染生死。所以這是行空不證,雖然證入空法,不證,而起大悲。 小乘就從這裏差一點了,小乘法和大乘法大家分別就分別出來了吧!菩薩徹 破無明,破了無明是什麼?慈悲。沒有破無明的,雖然不起愛,還是愛啊! 上文講過了,還滋愛本嘛!
修師:二乘出生死入涅槃,入涅槃是一種愛,也是一種受。所以他沒有徹底地舍愛 ,佛才徹底地舍愛。剛才師父說,二乘從愛取有出生死,他還是受涅槃,還 是取著涅槃。是不是這樣?
師父:等一等我再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聽得打瞌睡,聽得心不耐煩,那就毫不得法 益。在這場合有兩種法益,最上的是法喜,起法喜的時候,心不亂不打瞌睡 。次一等的是禅悅,禅悅喜。起法喜食的成大阿羅漢,起禅悅食的成小阿羅 漢,一個複位,一個重慧。現在我把這十二因緣和大家分析分析。
大家注意到,中道慧從那兒分?小乘法和大乘法從那兒分?變易死、分段死 從那兒分?法無我、人無我從那兒分?煩惱障、所知障從那兒分?大家注意 到,愛即無明,小乘人怕生死,他知道斷愛就了生死,阿含經不是說過,愛 著染淫,他從這裏下手,先斷愛。愛從那兒來的,一定從受,所以他從受愛 下手。受沒有了,不受後有,就沒有愛,沒有愛沒有取,沒有取沒有有,沒 有有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叁界了了。這個愛,受産生愛,這其中 還有一種,想。受爲愛根,想爲見本,所以破了想、受,入了什麼定?滅盡 定,出叁界,八解脫最後一位。所以他證了無漏智,開無漏慧,不漏落叁界 了。可是他執著六入有,六入、識、名色,他還沒有破,名色不破,識和名 都是心,色和六入都是色,色和心有,以上的行當然不破了,無明不破,所 以他僅僅知道第六識。第六識以上他不知道,阿賴耶識他不知道,這是小乘 人。
大乘人就不是了,無明一破是中道,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所以無明破, 是大乘中道慧。愛取有破,小乘無漏慧。小乘無漏慧破愛取有,叫斷人我執 ;大乘破無明證中道,就斷法我執。破了愛取有,不漏落于煩惱障,只了分 段生死。破了無明,證了中道,不漏落所知障,了了變易生死。
慧修注意到,這是人我執,破了,法我執沒破,一旦到了大乘,人我、法我 都破。這個煩惱障,小乘人斷了,所知障他沒斷。分段死小乘了了,變易死 他沒了,一個發真無漏慧,一個發中道慧,這不同了。如果以中道慧看無漏 慧,它都是假的。只了分段生死,還有無明,當然不能了生死。所以住于無 明,五住地他僅破了四住地。大家看清了吧!這是十二因緣。
修師:那這樣他下手處從那兒下手?
師父:小乘斷受、斷愛,滅想受嘛!所以說,這是五陰法。五陰法是色、受、想、 行、識,凡夫具有,所以二障具有,二死具有,二我不斷。小乘斷色、受、 想,所以滅盡定叫滅受…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