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P9

  ..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你智能再高一點點,直觀緣起如幻,法性不動,見法性。它也可幫助你 往生西方。如果你真的如此觀,往生西方可能在中品以上。所以修念佛叁昧 ,要是智能低的人,你念佛記住持戒定慧。我告訴大家持戒念佛,你念阿彌 陀佛的時候,記住滅貪瞋癡,如果貪瞋癡一起,不得成就。貪瞋癡方面,大 家都知道了,貪欲是生死根,修學圓覺經都知道。瞋心一起,一點功德都沒 有,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前功盡棄。等你轉身墮入叁塗的時候,受人 擺布,受業力擺布,不得自在。所以我們修念佛叁昧,要持戒定慧,滅貪瞋 癡。 

  如果你的智能再高,定力更深,你不妨試著起起觀,起起止。觀一切緣起法 如幻,破無明。止于法性不動,見法性。你不妨這樣修一修,這樣修雖然不 得念佛叁昧,可以幫助你往生西方,我想最低限度在中品生以上。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不要認爲我還年輕,那不一定,生死在呼吸之間,一口 氣不來,就是後世。所以佛法是真真切切的修行法,不是什麼鬼鬼怪怪神神 奇奇的。你們大家出去講經注意到,不和人家談鬼鬼怪怪的,不談那個,談 真實法,真實修行法。我們現在開始修學圓覺經了。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這段文還叫大家發揮發揮!「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 愛渴。」這不是告訴你很清楚了?貪瞋癡叁項,要想免輪回不落生死,貪是 第一個;不落叁塗,瞋是第一個。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示現世間是什麼?就是如幻叁昧啊!菩薩 修如幻叁昧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起法示現。「非愛爲本」,愛爲本 的話,落入生死的是貪,菩薩示現世間不是無明,愛是無明,沒有無明叫慈 悲。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菩薩不斷愛之一念,如果斷愛 的話,和二乘一樣了,取有余涅槃了。菩薩不斷愛,以愛潤生才入叁界救叁 界,入生死救生死。你要知道這不是簡單的,阿羅漢不敢辦。有很多凡夫說 ,我留娑婆度衆生,那你愚癡,你墮入地獄,誰救你?最低限度要保住天身 、人身啊!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欲就是貪欲。我和大家講一講,貪欲有幾 種啊?誰還記得?愛著染淫。這兒是略說,在阿含是佛詳細說。「及除憎愛 」,憎就是瞋恨心,愛就是貪心。爲什麼不講癡呢?因爲貪心、瞋心都是無 明,都是愚癡。

  「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什麼呢?幹脆和大家講,圓 覺境界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于清淨心便得開悟」,清淨心就是圓成 實性啊!就是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你修一切法門從此地入。 慢慢大家就知道了,一切法裏面念佛法門最方便,爲什麼?仗佛力。慢慢地 你就真正認識念佛法門了。

  你們現在對念佛法門的認識,說師父叫我念佛,我就念佛嘛!慢慢地你就自 己真知道爲什麼念佛法門可貴,到底它是一個什麼法門。我們節省一點時間 ,誰要發揮可以發揮,然後我們就找注疏。

  注疏是給我們印證的,上根利智的人開悟以後一定要有人印證,他不敢自己 決定。印證了以後才決定,哦!沒錯。可是我們現在找注疏印證,注疏有深 有淺了,大家各自用功,開始的時候,深的淺的都可以印證你。到了你進步 的時候,深的可以印證你,淺的你可以印證他。大家看看,繼續發揮啊!我 們今天時間短一點。

  我們可憐得很啊!佛說有無量叁昧,我們也是昧──昧然不知,我們是昏昧 。

  甫師:從這裏我們知道要脫生死,要斷愛欲。愛欲是因爲我執的緣故,我執使我們 不得自在,隨著業力輪回生死,因爲貪瞋癡有業力,業力感果報,輪回生死 。如果沒有貪欲,就能體會清淨法,能隨緣自在,生死關頭心不會隨境流轉 ,不會落入輪回。

  再來講菩薩,菩薩得大自在,可以再入生死。小乘人辦不到,因爲小乘人他 執著我要解脫,我不敢入生死度衆生。菩薩能隨緣,隨一切的因緣度化一切 的人,因爲他不動,所以雖入生死不染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 淨心便得開悟。」一切法本來清淨,無有憎愛,因爲虛妄執我才落入生死。 如果當下舍憎愛,就是清淨心契無相法,當下就無生死可得,能夠開顯圓覺 妙心。

  師父:大家知道,將來你要轉凡成聖,在煩惱中轉,在生死中轉,在平常日用中轉 。怎麼轉法呢?轉凡成聖是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絕對不是躲在深 山裏清清淨淨的,那根本是愚癡法嘛!誰還要發揮?

  悅師:「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經文明顯告訴我們 ,衆生要免諸輪回,先從斷貪欲開始。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這段是講菩 薩,無性隨緣,以智導悲,爲了度衆生,令衆生舍諸愛欲。「假諸貪欲而入 生死」,是說菩薩沒有斷愛,留一分愛潤生來度衆生,到了「金剛道後異熟 空」的時候才畢竟斷。這並不是我們凡夫「愛著染淫」的愛。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這沒有簡別凡夫及 二乘,反正一切末法衆生。假如能舍諸欲及憎愛,就能永斷輪回。這必須要 有智能的,譬如能觀照一切法緣起如幻,這樣自然能舍愛憎,才能永斷輪回 ,以清淨心會入圓覺境界。

  師父:慧悅提出「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家聽說了吧?「金剛道」是什麼?就是如 幻叁昧具足,稱爲「金剛道」。金剛道簡單說,就是不被一切煩惱所破,能 破一切煩惱。不外乎破無明,見法性;不外乎緣起無性,無性緣起。那個時 候,你轉身成佛了。到這個時候,如幻叁昧又轉一個名字,叫什麼叁昧啊? 金剛叁昧。金剛叁昧以後,有誰知道?這有五個名字了。都從念佛叁昧出, 誰記得?就是它,它就是如幻叁昧,金剛叁昧、獅子吼叁昧、般若波羅蜜多 、佛性、首楞嚴叁昧,都從念佛叁昧出。修這個叁昧怎麼修呢?直破無明, 見法性。所以很難修了。念佛叁昧究竟容易,仗佛力破無明見法性,所以都 從念佛叁昧出,都不外乎一個佛字嘛!誰發揮?探討深了,慢慢就愈入愈深 了。誰還講?

  聞師:「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以前很難體會到什麼是真正圓覺境界,事實上沒有 離開二谛,師父剛才有開示,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如果作如是解,如是觀 ,如是修,慢慢能見生死邊緣。我們能體會到的就是二谛,一切法是隨緣法 ,隨緣法是無性,無性法常隨緣,這就是圓覺境界。我們修行以戒捉,捉煩 惱,定是要縛煩惱,慧是殺煩惱。不管你從那一個層面下手,都是要顯我們 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之圓覺境界。

  如果依二谛,我們修行上就能慢慢地體會到,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是隨緣, 隨緣即無性,會到無性,一切法性都是圓融,就能慢慢會歸圓覺妙性。所以 假如能勤求如來境界,二谛能融通的話,衆生才能了脫生死,才能免諸輪回 。我們知道,衆生只是一個迷惑心,迷惑心在般若經有一句話,如幻如夢。 我們在生死裏,有一句話說「大夢初醒」,我們什麼時候醒過來?教門到一 個程度,我相信是可以起行的,可是我們衆生力量不夠,所以用念佛叁昧銜 接起來。「大夢初醒」,好比六祖聽一句話就開悟,可是我想他一定是過去 有熏習大乘法的因緣。所以圓覺境界就是谛理的會通,然後在生活上應用。 這邊說欲脫生死,永出輪回,要先斷愛渴,如果以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來講就 比較簡單。你能會到緣起是無性的,無性能隨緣,這樣慢慢我們在生活上, 可以不被一切煩惱所轉、所破。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你知道煩惱即是無性,無性的煩惱不是斷也不是不 斷,這時候你的心就能清淨,于一切法無礙,這叫做于清淨心便得開悟,這 樣我們才能慢慢了脫生死。

  師父:我告訴大家,開悟有兩種,那兩種呢?一種是明白了,現在一般人都很淺薄 ,說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那不是真正開悟。真正開悟是我辦到了。你們大家 也有開悟的時候,怎麼辦到呢?在平常日用,不失戒定慧,不起貪瞋癡,你 辦到了,那你是轉凡成聖。貪和瞋兩項斷了以後,你就算不求生西方,在色 界天。要是求生西方極樂國土,有希望了。

  策師:「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爲什麼要先斷貪欲呢?因 爲貪欲是最粗的生死根本。「及除愛渴」,愛著染淫是生死根本,這裏可以 說是戒,戒成就以後能不墮叁塗,出生死。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爲什麼菩薩要來這世間?爲了度自己的法身慧命, 衆生是菩薩法身,爲了隨緣來度自己的法身。「示現世間」,以同事攝同衆 生入生死,但是菩薩雖現和衆生身一樣,他是以清淨大願力示現世間,是隨 緣不變的。「但以慈悲令彼舍愛」,以無緣大慈,令衆生舍離生死。「假諸 貪欲而入生死」,示現和衆生一樣,可是沒有貪著心。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生死最粗的是欲念,諸 欲就是五欲五蓋。衆生起分別,就有憎愛二心,這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若要 斷生死就要除憎愛二心。如果沒有憎愛二心,就與清淨相應,清淨心就能與 如來圓覺境界相應。

  師父:「假藉貪欲」,爲什麼假藉貪欲而入生死?他是一定的道理。十二因緣,我 問大家,二乘斷愛還有取沒有?沒有取,取斷了還有有沒有?沒有有還有生 沒有?沒有生還有老死沒有?生老死皆沒有了,苦集滅道皆沒有了。

  這是斷什麼?沒有生死,還有煩惱沒有?憂悲苦惱皆沒有了,他斷了煩惱障 。二乘斷了煩惱障,不入叁界了,沒有生死,不受後有了。這時二乘人說, 「我生已盡」,不受生死;「梵行已立」,沒有淫欲了,沒有貪淫了。「所 作皆辦」,我應該斷的貪瞋癡皆斷了。「不受後有」,就沒有生沒有死,入 涅槃了。…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