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金剛藏章▪P3

  ..續本文上一頁!那了生死沒有出處!就是念阿彌陀佛 ,求阿彌陀佛加被。所以就老老實實念佛,時時刻刻記住,阿彌陀佛不接引 我,沒有辦法。

  

  

  

  ■第二十次修學

  

  師父:亦空亦色屬于俗谛中,非空非色屬于真谛中,唯有一乘佛教知,叁乘法不知 。什麼是叁乘法?聲聞、緣覺、菩薩乘,所謂這個菩薩是小菩薩,地前菩薩 ,不知。地上的菩薩,我們稱爲一乘。所以說,天臺的空假中,它演的是一 乘法。天臺宗有叁止叁觀,空觀、假觀、中觀,它不論空觀、假觀,單論中 觀。它論中觀,不得不提到方便空觀、假觀就是了。所以天臺是一乘教,因 爲它是根據法華經,天臺宗以前叫法華宗。所以它說,一空一切空,一假一 切假,一中一切中。

  如果你善根夠,希望大家精進修學佛法。我再提醒大家,不要相信那些名相 ,不要相信什麼現代學術,那是假的。你如果到相當程度以後,自然一門深 入。現在我才知道,八大宗是這麼形成的,不是說毫無根據的就成爲八大宗 ,他到了相當程度,一定一門深入。希望大家也能有所收獲。

  你如果信得過,你就按部就班跟著走,一定一門深入。八大宗已經給我們走 出一條道路,可能我們再走其它道路,走不出來的。因爲八大宗已經盡相當 的心血了,不要再另求蹊徑。

  我知道大家在經法方面,僅僅知道一點皮毛就是了,所以不放不舍地提醒你 們兩種法:持戒、念佛,你如果善根不夠,智慧不夠,志氣不夠,也可得到 利益。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 。」這不是一條路嗎?我們晚上修學華嚴,是不是一個說法?它講「生滅有 無」,其實都是一個說法。「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 種種取舍。」你們想一想,和華嚴義海百門簡直是一個門路嘛!「皆是輪回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 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善男子。 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 而不旋複。」上次修學到此地。

  我們今天從「是故汝等便生叁惑」,這個叁惑,大家知道是那叁惑?這個叁 惑不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不是那叁惑。就是金剛藏所問的:「于諸 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第一「世尊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第二「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 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第叁「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 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這是叁惑,就是這叁種惑。

  「是故汝等便生叁惑。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 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 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 妙覺圓照離于花翳。」

  我們先修學到這裏。如果下文還有解釋,我們再繼續看它的解釋。其實你要 是得到這段文的意思,就可了解這和你晚上修學華嚴義海,它是一個樣子。 我們不可以說,法藏大師根據圓覺經,不可以這麼說,他根據佛法,佛法各 個經都是講這一個道理。事實上,我們發現法藏大師發揮華嚴一宗,似乎沒 有依據圓覺經,可是他所說的和圓覺經是一個道理。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知,我們學佛法就叫智慧,沒有邊涯。我們生命 有邊涯,這是「以有涯及無涯,殆矣!」這個很危險。有一個辦法,我們智 慧不夠,我們生命有限,相信佛語,不可妄起我念,浪費你的生命。你的生 命能有幾何?呼吸之間,一氣不來,就成隔世。

  大家看這段經文,可以發揮!「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其實我是說我自己 ,法海無邊,我生命有限啊!希望大家能夠深入,可是有沒有這種人?很令 人感歎啊!中國臺賢二宗,天臺、賢首(華嚴宗)二宗,一個後繼有人,一 個後繼無人,大有差別了。賢首宗(華嚴宗)不輸于天臺宗,可是後人不爭 氣,慧苑比丘一出,完全判法藏五教,結果華嚴宗斷絕了。給他續上的有四 祖澄觀、五祖宗密,那是勉強續的,其實華嚴宗從法藏以後就沒有了。我們 細看,清涼國師他的思想,不是完全一樣的,一條路是一條路,有點差別。 天臺宗不同了,後人輩起,那一代都有天臺宗的傑出人才,相續不斷,直到 現在還不斷。

  我寫華嚴五教止觀說過了,其實我們算起來,從法藏生的那一天算起,到清 涼國師生的那一天,這段時間差一百年。可以說華嚴宗從法藏以後就斷了, 清涼國師是華嚴宗四祖,那是後人尊他爲四祖。所以天臺宗大不相同的,智 者叁大部,不是智者寫的,智者說的,他弟子寫的。叁大部就是──法華玄 義、法華文句(我們現在講法華經就根據法華文句)、摩诃止觀,都不是智 者寫的。誰發揮發揮!

  

  乘師:金剛藏菩薩提出的叁惑,主要令末世衆生不取于相。「譬如患翳妄見空花」 ,它先用譬喻,主要是說法本來是不可得,空本無花,非彼滅故。因爲我們 圓覺妙性本來具足的,所以後來它講「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患翳 是病,病是遍計執,我們衆生落入遍計執,在依他起法就不能會歸圓成實, 就生妄見,就是二種見。

  「妄見空花」,因爲落入遍計執,所以虛妄心起,妄見空花。空本無花,妄 見空花就起生死見,落入二種見。起二種見,在前面我們有講到「善男子。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有起有滅,始終增減有無……都是二種見 。有這二種見,「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這樣就是 有輪回。意思是說我們取著生滅見、二種見,要免輪回,無有是處。

  以下講怎麼取著二種見。「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 翳。」我們這個病只是如幻的、虛妄的,由于我們虛妄取著。所以「翳花二 法非相待故」,病和空花它是如幻的、虛妄的,它不是二法,不是相待的。 「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因爲虛空本來是平等 不動的,是清淨的,如果有起有滅,這就是生死,就落入二法。你如果落入 二法,就不能出生死輪回。「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空本來就無花,非起滅 故,有起有滅,就是生死。以妄見落入遍計執,才有起有滅,所以「生死涅 盤」不可得,同于起滅。

  

  師父:大家注意它的要點,你把要點搞通了,就方便多了。「翳花二法非相待故」 ,爲什麼?誰繼續講?二法不相待嘛!我提醒大家,唯識宗得此法,它立四 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大家看唯識不知道,所以我和大家介 紹。相分就是空花,外無有其法嘛!翳就是見分,自己能見的,虛妄的。外 面所有的一切法也是虛妄的,所以見分、相分皆是假的,爲什麼?因爲見分 、相分生于自證分,皆是自證分。自證分變成相分、見分,再往細的分析, 自證分來于證自證分。你只要了解自證分、見分、相分,就很能夠深入了。

  它這四分裏頭,比較難懂的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什麼東西?我舉個例子 就知道。好比這是一面鏡子,照出來有染的,有清淨的,染的、清淨的都是 它變現的,能見的那個見也是它變現的,它是什麼?叫自證分,就是第八識 ,第八識體。這第八識體有染淨和合嘛!證自證分呢?就是鏡子背面的體, 沒有這鏡子體,那這鏡子怎麼能照呢?好比這例子一樣。想一想,爲什麼翳 花非相待呢?誰講?

  爲什麼非相待呢?想不透!我再提醒大家,你自己去理會。如果有這個法, 也有這個法,它相待了。誘導大家,依他起法,這個法依他而起,如果沒有 這個法,就沒那個法。這個法也是依他起,沒有這個法,也就沒有那個法。 你想一想,如果有這個法了,也有那個法了,那講不通了。既然有這個法, 何必依他而起呢?有這個法,何必依他而起呢?非相待嘛!誰要講?

  

  悅師:「幻翳若除」,就是眼病已經好了的話,「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 切諸翳。」「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如果說實在有的,才有相待,它本來是 虛妄法,虛妄法怎麼會有東西相待?它不是實在有的,譬喻患翳妄見空花。 患翳,就是眼睛有病,所以認爲有實在的空花。「翳花二法非相待故」,虛 妄的東西,你怎麼能再說「虛空何時更起空花」?所以它說這個法本來是無 生的,都是虛妄的。本來就虛妄,怎麼可以說它有生有滅?

  「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花本來是不實的,你怎麼能說 它有生有滅?生死涅槃就好比有生有滅一樣,生滅的法都不是實在有的,你 認爲有實在的法,就會認爲有生死有涅槃,也就是認爲有空花生、有空花滅 。

  講這一段的原因主要是回答叁惑。金剛藏菩薩問「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 複有一切無明。」衆生本來就虛妄的,你認爲衆生實在有,而且認爲有一個 實在的成佛,又認爲後來怎麼又起無明。衆生本來就如空花一樣,不是實在 有的,你怎麼認爲有個衆生,有生有滅,或者說他起無明?

  第二個問題。「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無 明是虛妄的。「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 惱。」這好比後面這一段文說「亦如空花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 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無明本來虛妄的,怎麼可以認爲有個 無明起,還認爲如來什麼時候又起無明,所以這裏是回答前面的問題。

  

  修師:「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花。」患翳講起來就是衆生落入遍計執的執著心 ,因爲你落入遍計執,就妄見空花,虛妄見色空有礙,執著相。「患翳若除 。不可說言。此翳已滅。」因爲你執著心去除的話,就會歸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金剛藏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