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找不到總相的存在。
好比蓮風樓,我們都看到蓮風樓,蓮風樓是柱子、水泥、窗戶、人工和合而 成的。可是離開柱子、窗戶,就沒有蓮風樓的存在,這就是色當體即空的道 理。「和合爲相。實同幻化。」我們知道總相無性是別相的和合,總相無性 導歸圓成實。我們衆生如果了知一切法是如幻的,是因緣假合的幻化相,不 要在幻化相執著的話,就能找到我們清淨的妙心。其實我們知道一切如幻, 也不是說有個菩提可得。有一句話講,你如果妄念息掉的話,當下就是菩提 。所以妄念和菩提只是一覺、一迷的差別而已。
師父:講吧!
修師:這段文我想到心經。「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可以講要求實相般若心,這般若 心就是法身,就是一切衆生的佛性。「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正念就是無念 爲正念,什麼叫有念?如果你取著于相,就是有念了,所以正念就遠離諸幻 。一切幻都是假相,你如果取著假相,就有念。正念不取于相,所以遠離諸 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師父是講止,這個止是佛的定,不是二乘的定。所 以你如果要修佛定的話,第一個條件要「堅持禁戒」,因爲要修佛定要堅持 禁戒,修二乘定也是要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恒作是念。」這 是觀行般若。我剛才爲什麼要提到是佛所修的定?因爲二乘不知道法空,下 面講要破法空,所以「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就是觀行般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 皆空。
經文第一個先講色,所以「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我們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 所成的。下面就解釋什麼是地?什麼是水?什麼是火?什麼是風?爲什麼色 身是空的?他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們不必再講了。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這就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即知 此身畢竟無體」,因爲你色相一空的話,受想行識就沒有地方安處了,所以 下面接著講受想行識了,我們這裏就先不講。所以他講,「即知此身畢竟無 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師父:慧明發揮得很好,慧修發揮得也很好,他能悟到般若心經,不錯。這叫執柯 伐柯,去則不遠啊!我現在提醒大家,大家腦筋被一層東西障住了。聽兩種 法門,有一個法門它說:「欲知潭水本清淨,應觀月影皆幻生。」月影照在 水裏是幻化的,「若人能作如是觀,影落寒潭畢竟空。」這那一宗運用這法 門的?禅宗。大家去理會,不障你的悟性。
大家再看看,再一個法門講,「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好象是求一心吧!「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好象不亂吧?大家看一看,有這點沒有?這和一心不 亂有什麼關系?天下的法都是一個嘛!佛法就是一個,經上說,一切法無非 佛法,你把它分別成一切法,那是大德心自生分別。最後一個,誰還要發表 意見?
觀師:這裏觀世音菩薩代衆生來請問,觀世音菩薩我們知道他有大悲心,所以他以 大悲心來請示要怎麼起大悲心來修行?其實這個方便也就是佛菩薩度衆生的 慈悲,權智才能度化衆生,藉緣起才能修行成佛。
佛就開示「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假如末世衆生要會歸佛的自性清淨心,應當要正念,應當要以佛念來遠 離諸幻,一切妄想不起不念。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要依「止」來修行。「堅持禁戒」,戒是修行基礎 ,我們依照佛法來修行,這也是在護持正法,所以這種境界可以看成護法。 「安處徒衆」,就是安僧,就是師父常常講的護法安僧。最基礎的就是要「 堅持禁戒」。這安處徒衆也就是慈悲,就是讓徒衆能安心辦道。「宴坐靜室 」,是講自己要有定力,其實這種定是慧之定,是爲了要度衆生才修定。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以下提到什麼是地大,什麼是水大,什 麼是火大,什麼是風大,這「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講到四大 ,有一個很切身的問題,四大不調的話,就四百四病,當我生病的時候,師 父常開示要消業障、修功德、多念佛。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我們知道四大和合的身是無性的,所以我們四大不 調的時候,更應該觀照這是如幻的,身受心不受。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所 以當我們病苦的時候,更應該好好念佛,這是非常實在的。
師父:我和大家講……好,你講吧!
策師:「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欲求如來大圓鏡智就要像鏡子,鏡子本來很清淨可 以照一切物,如果有垢,就是有妄想就不能照。所以他說「應當正念」,應 當心要清淨,清淨心可以顯現一切法。所以若要照一切法,就要遠離諸幻, 遠離一切汙垢。
下面講怎麼修行,要除惡、修戒,遠離一切遍計所執。因爲衆生最貪的是身 ,最粗的是身,所以要破除身見。我們要知道,身是四大和合的,四大和合 就是依他起,依他緣起無性,就會歸圓成實。所以後來他講「四大各離。今 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就是知道四大本無自性,就能照 見五蘊皆空。
師父:不錯!慧策發揮到,他見地到大圓鏡智,是有道理的。大家看一看,凡是有 相、如幻的,都可商量對不對?都可討論對不對?要是沒有相,沒有心緣相 、文字相、言語相,可以不可以討論啊?這叫向上一著,無有商量處,就是 圓覺心、淨圓覺心。要是有幻,還可依著,還可依附、依靠,諸幻離盡以後 ,是不是一切沒有依靠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依靠什麼?那正是淨圓覺 心。現在看資料,查注疏,互相印證。
他可以印證你,你也可以印證他,那證明大家在修學佛道方面有一點進步了 。講到大圓鏡智,鏡子照出影子來,大家想一想,鏡子有沒有影子?把鏡子 的影子除盡了以後,是不是就是那個清淨鏡啊?那個清淨鏡就好比淨圓覺心 。
你們所學的那些東西,都是垃圾,都不要它。你心裏清清淨淨的,一絲不挂 ,一塵不染的時候,它知道這個法了。如果你心裏有東西,還有物,沒有辦 法。
注疏本帶來不可看,看了以後沒有用了。你看過注疏以後,和焦芽敗種差不 多。爲什麼?自己不生了嘛!
大家要精進努力突破這一關,這一關突破以後,你在佛道上,長江大河一瀉 千裏。找出注疏來看,古德的注疏差不多都是一個鼻孔眼喘氣,大同小異就 是了。
不要仗你過去所學的資料,那就糟糕了!就算你千辛萬苦擠出一點來,不是 的。長養你自己的佛性,叫它悟性自然發展。你悟到以後,一點造作沒有, 坦坦然然的。所以禅宗古德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那個情形,不需要你 去思惟。
注疏如果落入名相,就差遠了。注疏這段經文,差不多在文言相上注疏。這 兩句話「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找到這個地方就找到了 ,後面的不要管它,「宴坐靜室」以下不要談它,這是它重點。「欲求如來 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這是它總說,下面是解釋,不必管它。要 看他見地,我們看看這個人見地到什麼地方?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二叁下‧八)「夫淨圓覺心。諸佛衆生各 各本具。」對吧!印證你自己。「各各本具」是什麼?性相方面是什麼?是 性。「今欲求者。二邊皆中。」,這個人講的對,講的都是心。「故雲正念 」,正念就是無念,什麼是無念?離邊不住中,他這個就是根據這個道理。 「二邊皆中」,就是離邊不住中的意思。「……正念即標戒定慧。」欸!他 這提出來了,我們看它的文引證出來了,有戒、有定、有慧在裏面是不是? 「諸幻即叁學所離」,這不是他的見地,他深入經文了。「汙戒之瑕玷。障 定之事性迷理之惑也。」各人印證,他已經提出來是戒定慧叁學,你已經發 揮到這個地方了嗎?他講的是性相,性本具嘛!
「……直雲戒定方便。助成觀慧。」這段文我們知道,這不能算是作者的見 地,作者在消文方面深入經文就是了。
「……恒作是念者。意止觀中不得暫舍。……」這也是在消文方面深入經文 了,這還不能算他見地,他也提到止觀。「從昔妄執四大爲身。約俗谛和合 而言。」俗谛是什麼?世谛,這個人根據二谛理講,不會大錯。「今約真谛 破之」,真谛就是第一義谛。
大家印證你發揮的,所以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住你千生萬劫不得出離。修 學過以後,隨便你看注疏,下面經文不准看注疏。全憑悟性用功夫,看看你 自己發揮出來的到底對不對?不拾人唾液。你要是看注疏講了一大篇道理, 日數他人珍,自無一文錢。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九七上‧二)「此總答問意也。……只是以 正念爲最初下手工夫。故雲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他也是一樣, 一個鼻孔眼喘氣嘛!「故凡起心動念。在圓覺體中。皆爲幻化。意在一念不 生。則諸妄自滅。」對!我們今天修學這段文,發現這兩個人見地很少,不 能說沒有,重在消文,深入經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你仔細看看 這兩個人所說的,是不是一個鼻孔眼喘氣啊?差不多吧?我們今天到此地!
■第十二次修學
師父:上次修學「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奢摩他是定,止觀方面講就是修止,「取靜爲行」,這部經的後面講過了。 叁摩提是修觀,也是修慧。這個經上說奢摩他、叁摩提,它是說二谛。
「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 是地水火風。「所謂發毛爪齒……」這是叁十六物,你查辭典上面有叁十六 物,這都是因緣生法。四大、叁十六物都是因緣生法,…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眼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