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金剛藏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金剛藏章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 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 目清淨。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 。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大家先會它的意思,我們不修學這段文,明暸它問的意思就好。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現在我把上面這叁個問題講明白了,好修學下段文。「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沒有無明,佛沒有無明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怎麼還有一切衆生無 明,假使衆生本來是佛的話,怎麼會有一切無明?你用二谛法去會,如果你 從文字相會,你會到驢年也會不到。

  「若諸無明。衆生本有。」假如無明是衆生本來有的話。「何因緣故。如來 複說本來成佛。」這不是矛盾嗎?金剛藏問的就是這個問題了。「十方異生 」,簡單說就是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假使本來成佛的話,「後起無明 」,本來成佛,以後起的無明,這麼說的話,「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如果成佛還起無明,那佛應該還生煩惱,這是叁問。我們再把下面看過 :

  「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 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 衆生。問于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 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以下是修學的文了,這是佛說的。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 。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 回。 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 岸移亦複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 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

  修學到這裏,下面是另一段意思了。我們看出來,佛還沒直接答問題,先把 道理敘述。我提供大家一點參考意見好不好啊?你不要死于文下,我和你講 的話不要記死文字。我再把它變個樣子,講給大家聽。佛性雖染起無明,無 明無性是佛性,懂意思吧?這一句還是那句話,不過另戴頂帽子就是了。無 性才能隨緣,如果隨染緣的話,起了無明。無明既然隨緣而起,它一定沒有 自性,沒有自性還是佛性。大家想這個道理,佛性成佛時它沒有增,無明沒 成佛時沒有減。如果你增一毫,它多了;減一毫,它少了。

  進步的,他一眼就看出來,金剛藏菩薩問的,代衆生問的,都不對。我也提 醒大家一條路,金剛藏落入有法。

  明師:金剛藏菩薩落于有法,他認爲有無明有佛,他不曉得衆生未成佛時本是佛。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皆是輪回。」衆生認爲一切 世界有始有終,有生有滅,有前有後……,都是因爲凡夫執著,所以這都是 輪回。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如果衆生沒有出生死輪回, 就是以凡夫的心眼而去揣測佛菩薩的心眼,這種圓覺性即同流轉,就是常法 身常六道。圓覺性就是佛性,就是無性,你認爲有佛性,這佛性就不是佛性 了,所以即同流轉。如果你以這種心想要免六道輪回,無有是處,辦不到的 。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本來水是不動的,可是你眼睛動,你看的水就動。 「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月是不動的,可是 我們虛妄看到月在動。乃至我們坐在船上,看到兩岸的樹木在往後退,其實 是我們自己在動。佛性是湛然不動的,可是我們衆生虛妄取著,落入六道輪 回。六道輪回沒有啊!是我們虛妄執著,佛才說怎麼脫離六道輪回,其實六 道輪回不可得。「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 垢心。」佛性尚不可得,何況是輪回生死。成佛尚不可得,何況是衆生。「 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曾未清淨就是未曾清淨,這是倒裝句,就 是說你心裏的塵垢還沒完全去除的話,觀佛的圓覺性,會落入兩邊。

  

  師父:我提供大家一點參考。金剛藏所問的,他和一個法相對,如果你通達那一法 ,你就知道他問的不對了。那一個法呢?佛不是說過,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你了解不了解?了解了就知道他問錯了。

  第二個,「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這是個譬喻,這個沒有多大關系,我告 訴大家。譬如我手上拿一炷香,不停地轉,你看好象有一個圓圈,其實是一 個火點。我這麼一轉,你定眼看好象是一個火圓圈,其實它就是一個火點, 大家懂不懂道理?這就是回轉火的意思。其余大家都可盡量發揮!

  

  聞師:「若諸衆生本來成佛」,衆生就是衆因緣所生,衆因緣生,隨緣而無性。可 是衆生不懂這道理,落入遍計執,在緣起法裏落入有法,就是所謂的無明。 所以有一句話說如來藏就是法身,法身在纏叫如來藏。

  下面的問題,「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如來是約果地來講。衆生都 是無性的,無性就是法身。隨緣不失性,隨緣不失性就無無明,無無明就無 無明盡,怎麼可說「何故複有一切無明」?所以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

  「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假如真正體會到俗谛,俗谛就要會到中 道才圓融。因爲俗谛是緣起法,緣起法是無性法,緣起法如果無性的話,就 不落入有,有而非有;無性就是緣起,也不會落入無,不舍生死,亦不取涅 盤。所以下面有說種種取舍皆是輪回。

  如果修如幻叁昧的話,從緣起如幻會到中道,如一般我們講生滅,生滅生滅 剎那剎那不住,沒有實體可得。因爲無明一定有所住、有所取、有所著,既 然沒有法可得,無明建立在那裏?這是我想到緣起法它從如幻來會入真谛中 道。

  

  師父:慧聞既然講出來了,我和大家講。心經有一句話,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和金 剛藏菩薩所問的問題一樣。無明盡是佛,無明是衆生。我提醒你們,我發現 你們有打瞌睡的,我告訴你,有兩種法你得到以後不打瞌睡,一種是法喜食 ,法喜食得法身,沒有瞌睡。一種是禅悅食,禅悅食得定身,沒有瞌睡。失 去這兩種食,就落入業報身,打瞌睡。想辦法得法喜,不得法喜的話,得禅 悅。禅悅難得,法喜易得。

  

  悅師:「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這一段我們知道是落于實在 有法,有一切世界,有始終生滅,有聚有散。事實上,這都是緣起幻化,不 實在的。「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這是說以迷惑心 執著實在有法,以這迷惑心辨圓覺是不可得的。所以下面就講「彼圓覺性即 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如果要免輪回,根本不可得。

  下面就講叁個譬喻,爲什麼不可得的原因,好比動目能搖湛水,水是不動的 ,眼睛動才看見水在動。第二個,「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這個師父講過 了。第叁個,「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是雲在動,可是我們看起來是月在動 ;船在走,我們認爲岸在往後退,是我們本身迷惑心錯誤的知見。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這迷惑心還沒息滅的話,舉 個例子講,你認爲虛空有花,空中花本來就幻化不可得,你還要問花的生處 在那裏,更不可得。緣起本來就是無性不可得的,剛剛講的那些生滅就是緣 起邊講的,那些本來是如幻不可得。比方生死與涅槃,涅槃都不可得了,怎 麼還有生死可得?涅槃生死都是你的迷惑心虛妄見,才認爲有生死有涅槃。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所以迷惑心、虛妄 心,沒有清淨的話,你要觀圓覺性是觀不到的。「是故汝等便生叁惑」,叁 惑就是…… 

  

  師父:那個下面才修學。大家注意到一點,它裏面有重點。「種種取舍」,這以上 所講的,「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 。」這是種種取舍,取舍于什麼?取舍于相,落入有法。第二個再會,「譬 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這是什麼? 唯心所造。一心生萬法嘛!這不是那個意思嗎?大家仔細看,仔細探討。誰 還發表意見?

  

  觀師:這邊金剛藏代衆生問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問題是不對的,可是從這個 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出菩薩的慈悲,我們衆生真的會有這樣的問題,而且還會 在這個問題上去探求這是什麼意思。佛很慈悲開示,這段講到「善男子。一 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 是輪回。」這些都是輪回我們爲什麼會輪回?就是取著。因爲師父開示時說 到,一切都是我執,因爲我執的關系,所以我們才會在各種法界裏面。

  剛才師父提到法喜,法喜真的很重要,大家學什麼東西廢寢忘食,就是因爲 法喜。最近我在檢討,就是常常會要求別人說:「你這麼做不曉得有多好! 」譬如念佛很好,就會和別人講:「師父說,你念佛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這樣一定會很好。」可是想一想,爲什麼自己還會打瞌睡、昏沈,因爲自 己並沒有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所以師父說常要檢討,最近檢討起來,其實 外面的境界都不是最重要的,那都沒有關系,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性,怎麼 去面對事情。

  所以有修行的人遇到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他會從他的心上去下功夫,他不會 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金剛藏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