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
「于是普眼菩萨」,普眼就是观世音。「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不需要修学。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 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 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 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 复始。」
这个佛在后面也有回答,所以我们也不修学它。方便是假说啊!于二谛当中 ,世谛是方便,假说。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 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也没修学必要,都是消文的。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 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 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 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我们先修学到这个地方,我先把名相和大家解释解释。「奢摩他」在止观法 门叫止,定慧法门叫定,取静为主。
大家看一看这段文。「净圆觉心」,在二谛和那一谛相符啊?「应当正念远 离诸幻」,远离诸幻在二谛那一方面离啊?大家好好入,你如果只注意它文 字相,入不了。
圆教用一谛,顿教用无谛,有的用三谛,天台家就是。其实都一样,不过藏 通别圆,小始终顿圆,都统统用二谛。小教固然讲起来是用四谛,四谛实在 就是二谛,苦集就是世谛,灭道就是第一义谛。
悦师:我简单地讲一下。「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总说。 怎么远离诸幻呢?「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这是讲身如何来做?「恒作是念」,是讲心如何来做,心要怎么来念呢?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这是讲 地大所成。以下「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是讲 水。「暖气归火」,这是讲火。「动转归风」,这是讲四大和合成身。既然 四大和合缘起,这是如幻的,所以「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就了知四大和 合是幻化、毕竟空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就是知道缘起幻化都是毕竟 无体的。
师父:这普眼菩萨问的是什么东西?方便渐次是不是?修行渐次。他先说身,这在 五阴法属于那一法?五阴法:色受想行识,他先说那一法?(答:色法。) 不要问,他后来一定说受想行识。
慧悦发挥得不错,他知道「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总 说,不错,是总说。奢摩他是什么?我刚才和大家讲是什么?坚持禁戒,这 是什么?恒作是念起观照这是什么?看出来没有?他这是讲三个东西是不是 ?你们发挥!
修行渐次,根据那个渐次慢慢前进?大家要知道,顿教人不假渐次了。谁还 讲?
悦师:「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总说。下面佛回答他修行的渐 次,「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是修定,「坚持禁戒」是持戒,「安处徒众。宴 坐静室。恒作是念。」是起观照,是慧,是依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以慧观 照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组成,以智慧力观照知道是缘起性空的,就知道此身毕 竟无体,也就是毕竟空。
师父:这是慧悦的见地,他看出来是戒定慧的渐次。还有人看出来没有?
经师:这段文,普眼菩萨问怎么来修行?怎么样来入这个法门?「欲求如来净圆觉 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来净圆觉心,就是无师智与无得智,我们应该 远离诸幻,一切法虚妄幻化,一切法本来是权智所现。
接着是三学次第,首先他以戒定为肉,以般若智慧为我们体,要我们好好来 观照其身,好好地来修行。他说,此身不可得,乃是四大和合所成。虽然四 大和合,它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所以它是幻相、幻化的。一切虽然幻化,这 个身不可得,乃至于心也不可得,怎么这个心也不可得呢?因为这个心它也 是缘于六尘而起的,心在下一段文会讲到。
师父:慧经说出来,好象是不是他先观色,后观心啊?以这个次第,是不是?
生师:*(案:录音带不清楚)
师父:大家仔细看,「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在性相方面说的话,到底属于什么 呢?「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果在性相方面说,远离那一方面呢?你们要 入啊!那个脑筋,一切不障碍它,叫它自由发展。
你们现在不入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被你过去的贪瞋痴障住了。你自己不感 觉,原来在你性里充满贪瞋痴,它不能圆现。好,讲吧!
甫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我是想到「正念」,在大正藏 、佛纲也有提到,就是无诸妄念。如果没有妄念,就是达到圆觉妙心。怎么 样的妄念?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执着一切法相,其实它是幻化的,如果我们执 着的话,就不入法性,就起心动念。一切幻相,我们的执着最粗的就是色身 ,所以这里先破色相,告诉我们这个色相是幻化的,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没 有实在的体性。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就是止息妄念。他又讲到「坚持禁 戒」,因为持戒才能生定,定才能生慧,观照法的幻化。把身观照是依他起 ,当下就不执着,就不起妄念,这样就能远离诸幻,就能入圆觉妙心。
师父:「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和自性清净心有什么关系?
闻师:刚才师父讲到清净心,另外一个名字来讲就是佛心。自性清净心就是佛所证 的自性清净心,与众生是同样的。可是众生被遍计所执覆盖,所以不显。佛 心有个譬喻叫等同虚空,虚空义横遍竖穷,横遍的话不可说有,不可说无, 它含赅一切。所以如来心没有言语可说,说有一物则不中,你说有嘛,它不 是有;说无,它不是无。
自性清净心离一切执着,没有一法可得,可是这种没有言语相、没有心缘相 的法,我们怎么来契合?众生如何来契合大圆满觉,这种清净无碍的大智慧 光明藏?「应当正念」,也就是说众生应该离一切的相,不取一切的相,以 无分别心可以契入等同虚空的如来藏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应当正 念」如果拉浅一点来讲,就是于一切处不起贪瞋痴。在经文前面有提到「众 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迷惑的地方。 此迷惑之处本是一真之相,因为它本是圆成实性,也是如来圆觉妙心。众生 不识,把这因缘法认为自性法,所以沦落生死。
现在我们应当作什么方便?「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远离诸幻必须不取于相 ,不取于相就能远离一切遍计执。下面开示种种方便,在讲方便之前,他先 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这四大和合可以用一句话来讲,假如四大和合, 我们这个身本是虚妄的,虚妄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性。四大还没有和合的时候 ,没有这个身,既然要四大和合,这和合起来,我们就知道是因缘性,四大 和合也无身啊!所以从这里我们知道,「今者妄身」,我们虚妄执着的取相 ,就不是正念。「当在何处」,以谛理销融,从世俗谛,佛于假说我法,假 说身是我,这是假说的、方便说的,因为四大所合的。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以谛理推寻,「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 」既然要假和合,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我们众生就是在第一义谛里迷惑, 落入遍计所执。
如果众生从世俗谛,于佛所假说的方便,会入第一义谛,不取于相的话,可 以远离诸幻,远离遍计所执,远离贪瞋痴。可是我们应该有方便来契入这佛 的果德,就应该先修定,这奢摩他是止,就是修止。止能让我们的心安住下 来,安住下来有个方便,就是坚持禁戒。因为所谓的戒是离过非,所谓过非 的起处就是种种贪瞋痴,于事相起的迷惑。
「安处徒众」,和大家一起共修。我们可以入这样的念,念是一种观慧。「 我今此身」,此身是因缘法,「四大和合」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就能契入如来的净圆觉心。
师父:大家尽量把你的脑筋,把一切贪瞋痴、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甩开,拿你 自己的悟性,叫它圆现。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是不是求性空啊?「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不 是远离不要执着缘起为实有啊?
明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就是讲要怎么样求如来的妙觉本性。「应当正念远 离诸幻」,就是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这是讲止观,我们知道先修止,后修观,可是在你修止前一定要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由止而入观,从止而起观慧。从三性来讲的话,「依如来奢摩 他行」,就是知道一切依他起的法是导归圆成实性,就是修止。修观,就是 知道圆成实性的法它也是无性,因为它无性的缘故,所以可以随缘成就万法 。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上次师父带我们修学华严,讲到六相。我这个身 体是讲总相,四大和合的发毛爪齿是指别相,其实总相──我这个身体,是 别相所和合而成的。别相会归总相的时候,找不到总相的存在,所以总相只 是因缘和合的幻相出现,其实你突破它的时候,当下就…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