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P2

  ..续本文上一页找不到总相的存在。

  好比莲风楼,我们都看到莲风楼,莲风楼是柱子、水泥、窗户、人工和合而 成的。可是离开柱子、窗户,就没有莲风楼的存在,这就是色当体即空的道 理。「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我们知道总相无性是别相的和合,总相无性 导归圆成实。我们众生如果了知一切法是如幻的,是因缘假合的幻化相,不 要在幻化相执着的话,就能找到我们清净的妙心。其实我们知道一切如幻, 也不是说有个菩提可得。有一句话讲,你如果妄念息掉的话,当下就是菩提 。所以妄念和菩提只是一觉、一迷的差别而已。

  

  师父:讲吧!

  

  修师:这段文我想到心经。「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可以讲要求实相般若心,这般若 心就是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佛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就是无念 为正念,什么叫有念?如果你取着于相,就是有念了,所以正念就远离诸幻 。一切幻都是假相,你如果取着假相,就有念。正念不取于相,所以远离诸 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师父是讲止,这个止是佛的定,不是二乘的定。所 以你如果要修佛定的话,第一个条件要「坚持禁戒」,因为要修佛定要坚持 禁戒,修二乘定也是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这 是观行般若。我刚才为什么要提到是佛所修的定?因为二乘不知道法空,下 面讲要破法空,所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恒作是念。」就是观行般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皆空。

  经文第一个先讲色,所以「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我们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 所成的。下面就解释什么是地?什么是水?什么是火?什么是风?为什么色 身是空的?他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不必再讲了。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就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即知 此身毕竟无体」,因为你色相一空的话,受想行识就没有地方安处了,所以 下面接着讲受想行识了,我们这里就先不讲。所以他讲,「即知此身毕竟无 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师父:慧明发挥得很好,慧修发挥得也很好,他能悟到般若心经,不错。这叫执柯 伐柯,去则不远啊!我现在提醒大家,大家脑筋被一层东西障住了。听两种 法门,有一个法门它说:「欲知潭水本清净,应观月影皆幻生。」月影照在 水里是幻化的,「若人能作如是观,影落寒潭毕竟空。」这那一宗运用这法 门的?禅宗。大家去理会,不障你的悟性。

  大家再看看,再一个法门讲,「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好象是求一心吧!「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好象不乱吧?大家看一看,有这点没有?这和一心不 乱有什么关系?天下的法都是一个嘛!佛法就是一个,经上说,一切法无非 佛法,你把它分别成一切法,那是大德心自生分别。最后一个,谁还要发表 意见?

  

  观师:这里观世音菩萨代众生来请问,观世音菩萨我们知道他有大悲心,所以他以 大悲心来请示要怎么起大悲心来修行?其实这个方便也就是佛菩萨度众生的 慈悲,权智才能度化众生,藉缘起才能修行成佛。

  佛就开示「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假如末世众生要会归佛的自性清净心,应当要正念,应当要以佛念来远 离诸幻,一切妄想不起不念。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依「止」来修行。「坚持禁戒」,戒是修行基础 ,我们依照佛法来修行,这也是在护持正法,所以这种境界可以看成护法。 「安处徒众」,就是安僧,就是师父常常讲的护法安僧。最基础的就是要「 坚持禁戒」。这安处徒众也就是慈悲,就是让徒众能安心办道。「宴坐静室 」,是讲自己要有定力,其实这种定是慧之定,是为了要度众生才修定。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以下提到什么是地大,什么是水大,什 么是火大,什么是风大,这「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讲到四大 ,有一个很切身的问题,四大不调的话,就四百四病,当我生病的时候,师 父常开示要消业障、修功德、多念佛。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我们知道四大和合的身是无性的,所以我们四大不 调的时候,更应该观照这是如幻的,身受心不受。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所 以当我们病苦的时候,更应该好好念佛,这是非常实在的。

  

  师父:我和大家讲……好,你讲吧!

  

  策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欲求如来大圆镜智就要像镜子,镜子本来很清净可 以照一切物,如果有垢,就是有妄想就不能照。所以他说「应当正念」,应 当心要清净,清净心可以显现一切法。所以若要照一切法,就要远离诸幻, 远离一切污垢。

  下面讲怎么修行,要除恶、修戒,远离一切遍计所执。因为众生最贪的是身 ,最粗的是身,所以要破除身见。我们要知道,身是四大和合的,四大和合 就是依他起,依他缘起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所以后来他讲「四大各离。今 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就是知道四大本无自性,就能照 见五蕴皆空。

  

  师父:不错!慧策发挥到,他见地到大圆镜智,是有道理的。大家看一看,凡是有 相、如幻的,都可商量对不对?都可讨论对不对?要是没有相,没有心缘相 、文字相、言语相,可以不可以讨论啊?这叫向上一着,无有商量处,就是 圆觉心、净圆觉心。要是有幻,还可依着,还可依附、依靠,诸幻离尽以后 ,是不是一切没有依靠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依靠什么?那正是净圆觉 心。现在看资料,查注疏,互相印证。 

  他可以印证你,你也可以印证他,那证明大家在修学佛道方面有一点进步了 。讲到大圆镜智,镜子照出影子来,大家想一想,镜子有没有影子?把镜子 的影子除尽了以后,是不是就是那个清净镜啊?那个清净镜就好比净圆觉心 。

  你们所学的那些东西,都是垃圾,都不要它。你心里清清净净的,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的时候,它知道这个法了。如果你心里有东西,还有物,没有办 法。

  注疏本带来不可看,看了以后没有用了。你看过注疏以后,和焦芽败种差不 多。为什么?自己不生了嘛!

  大家要精进努力突破这一关,这一关突破以后,你在佛道上,长江大河一泻 千里。找出注疏来看,古德的注疏差不多都是一个鼻孔眼喘气,大同小异就 是了。

  不要仗你过去所学的资料,那就糟糕了!就算你千辛万苦挤出一点来,不是 的。长养你自己的佛性,叫它悟性自然发展。你悟到以后,一点造作没有, 坦坦然然的。所以禅宗古德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那个情形,不需要你 去思惟。

  注疏如果落入名相,就差远了。注疏这段经文,差不多在文言相上注疏。这 两句话「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找到这个地方就找到了 ,后面的不要管它,「宴坐静室」以下不要谈它,这是它重点。「欲求如来 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它总说,下面是解释,不必管它。要 看他见地,我们看看这个人见地到什么地方?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三下‧八)「夫净圆觉心。诸佛众生各 各本具。」对吧!印证你自己。「各各本具」是什么?性相方面是什么?是 性。「今欲求者。二边皆中。」,这个人讲的对,讲的都是心。「故云正念 」,正念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离边不住中,他这个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二边皆中」,就是离边不住中的意思。「……正念即标戒定慧。」欸!他 这提出来了,我们看它的文引证出来了,有戒、有定、有慧在里面是不是? 「诸幻即三学所离」,这不是他的见地,他深入经文了。「污戒之瑕玷。障 定之事性迷理之惑也。」各人印证,他已经提出来是戒定慧三学,你已经发 挥到这个地方了吗?他讲的是性相,性本具嘛!

  「……直云戒定方便。助成观慧。」这段文我们知道,这不能算是作者的见 地,作者在消文方面深入经文就是了。

  「……恒作是念者。意止观中不得暂舍。……」这也是在消文方面深入经文 了,这还不能算他见地,他也提到止观。「从昔妄执四大为身。约俗谛和合 而言。」俗谛是什么?世谛,这个人根据二谛理讲,不会大错。「今约真谛 破之」,真谛就是第一义谛。 

  大家印证你发挥的,所以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住你千生万劫不得出离。修 学过以后,随便你看注疏,下面经文不准看注疏。全凭悟性用功夫,看看你 自己发挥出来的到底对不对?不拾人唾液。你要是看注疏讲了一大篇道理, 日数他人珍,自无一文钱。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七上‧二)「此总答问意也。……只是以 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他也是一样, 一个鼻孔眼喘气嘛!「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 生。则诸妄自灭。」对!我们今天修学这段文,发现这两个人见地很少,不 能说没有,重在消文,深入经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你仔细看看 这两个人所说的,是不是一个鼻孔眼喘气啊?差不多吧?我们今天到此地!

  

  

  

  ■第十二次修学

  

  师父:上次修学「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奢摩他是定,止观方面讲就是修止,「取静为行」,这部经的后面讲过了。 三摩提是修观,也是修慧。这个经上说奢摩他、三摩提,它是说二谛。

  「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 是地水火风。「所谓发毛爪齿……」这是三十六物,你查辞典上面有三十六 物,这都是因缘生法。四大、三十六物都是因缘生法,…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