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眼章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于是普眼菩薩」,普眼就是觀世音。「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這不需要修學。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 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 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則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 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 複始。」
這個佛在後面也有回答,所以我們也不修學它。方便是假說啊!于二谛當中 ,世谛是方便,假說。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 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也沒修學必要,都是消文的。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 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 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我們先修學到這個地方,我先把名相和大家解釋解釋。「奢摩他」在止觀法 門叫止,定慧法門叫定,取靜爲主。
大家看一看這段文。「淨圓覺心」,在二谛和那一谛相符啊?「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遠離諸幻在二谛那一方面離啊?大家好好入,你如果只注意它文 字相,入不了。
圓教用一谛,頓教用無谛,有的用叁谛,天臺家就是。其實都一樣,不過藏 通別圓,小始終頓圓,都統統用二谛。小教固然講起來是用四谛,四谛實在 就是二谛,苦集就是世谛,滅道就是第一義谛。
悅師:我簡單地講一下。「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這是總說。 怎麼遠離諸幻呢?「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這是講身如何來做?「恒作是念」,是講心如何來做,心要怎麼來念呢?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這是講 地大所成。以下「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這是講 水。「暖氣歸火」,這是講火。「動轉歸風」,這是講四大和合成身。既然 四大和合緣起,這是如幻的,所以「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就了知四大和 合是幻化、畢竟空的。「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就是知道緣起幻化都是畢竟 無體的。
師父:這普眼菩薩問的是什麼東西?方便漸次是不是?修行漸次。他先說身,這在 五陰法屬于那一法?五陰法:色受想行識,他先說那一法?(答:色法。) 不要問,他後來一定說受想行識。
慧悅發揮得不錯,他知道「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是總 說,不錯,是總說。奢摩他是什麼?我剛才和大家講是什麼?堅持禁戒,這 是什麼?恒作是念起觀照這是什麼?看出來沒有?他這是講叁個東西是不是 ?你們發揮!
修行漸次,根據那個漸次慢慢前進?大家要知道,頓教人不假漸次了。誰還 講?
悅師:「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這是總說。下面佛回答他修行的漸 次,「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是修定,「堅持禁戒」是持戒,「安處徒衆。宴 坐靜室。恒作是念。」是起觀照,是慧,是依戒定慧的次第來修行。以慧觀 照此身四大地水火風組成,以智慧力觀照知道是緣起性空的,就知道此身畢 竟無體,也就是畢竟空。
師父:這是慧悅的見地,他看出來是戒定慧的漸次。還有人看出來沒有?
經師:這段文,普眼菩薩問怎麼來修行?怎麼樣來入這個法門?「欲求如來淨圓覺 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如來淨圓覺心,就是無師智與無得智,我們應該 遠離諸幻,一切法虛妄幻化,一切法本來是權智所現。
接著是叁學次第,首先他以戒定爲肉,以般若智慧爲我們體,要我們好好來 觀照其身,好好地來修行。他說,此身不可得,乃是四大和合所成。雖然四 大和合,它是畢竟空不可得的,所以它是幻相、幻化的。一切雖然幻化,這 個身不可得,乃至于心也不可得,怎麼這個心也不可得呢?因爲這個心它也 是緣于六塵而起的,心在下一段文會講到。
師父:慧經說出來,好象是不是他先觀色,後觀心啊?以這個次第,是不是?
生師:*(案:錄音帶不清楚)
師父:大家仔細看,「欲求如來淨圓覺心」,這在性相方面說的話,到底屬于什麼 呢?「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如果在性相方面說,遠離那一方面呢?你們要 入啊!那個腦筋,一切不障礙它,叫它自由發展。
你們現在不入這個道理是什麼原因?被你過去的貪瞋癡障住了。你自己不感 覺,原來在你性裏充滿貪瞋癡,它不能圓現。好,講吧!
甫師:「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我是想到「正念」,在大正藏 、佛綱也有提到,就是無諸妄念。如果沒有妄念,就是達到圓覺妙心。怎麼 樣的妄念?因爲我們衆生的心執著一切法相,其實它是幻化的,如果我們執 著的話,就不入法性,就起心動念。一切幻相,我們的執著最粗的就是色身 ,所以這裏先破色相,告訴我們這個色相是幻化的,因爲它是因緣和合,沒 有實在的體性。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就是止息妄念。他又講到「堅持禁 戒」,因爲持戒才能生定,定才能生慧,觀照法的幻化。把身觀照是依他起 ,當下就不執著,就不起妄念,這樣就能遠離諸幻,就能入圓覺妙心。
師父:「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和自性清淨心有什麼關系?
聞師:剛才師父講到清淨心,另外一個名字來講就是佛心。自性清淨心就是佛所證 的自性清淨心,與衆生是同樣的。可是衆生被遍計所執覆蓋,所以不顯。佛 心有個譬喻叫等同虛空,虛空義橫遍豎窮,橫遍的話不可說有,不可說無, 它含赅一切。所以如來心沒有言語可說,說有一物則不中,你說有嘛,它不 是有;說無,它不是無。
自性清淨心離一切執著,沒有一法可得,可是這種沒有言語相、沒有心緣相 的法,我們怎麼來契合?衆生如何來契合大圓滿覺,這種清淨無礙的大智慧 光明藏?「應當正念」,也就是說衆生應該離一切的相,不取一切的相,以 無分別心可以契入等同虛空的如來藏性。「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應當正 念」如果拉淺一點來講,就是于一切處不起貪瞋癡。在經文前面有提到「衆 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這就是衆生迷惑的地方。 此迷惑之處本是一真之相,因爲它本是圓成實性,也是如來圓覺妙心。衆生 不識,把這因緣法認爲自性法,所以淪落生死。
現在我們應當作什麼方便?「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遠離諸幻必須不取于相 ,不取于相就能遠離一切遍計執。下面開示種種方便,在講方便之前,他先 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這四大和合可以用一句話來講,假如四大和合, 我們這個身本是虛妄的,虛妄無性就會歸圓成實性。四大還沒有和合的時候 ,沒有這個身,既然要四大和合,這和合起來,我們就知道是因緣性,四大 和合也無身啊!所以從這裏我們知道,「今者妄身」,我們虛妄執著的取相 ,就不是正念。「當在何處」,以谛理銷融,從世俗谛,佛于假說我法,假 說身是我,這是假說的、方便說的,因爲四大所合的。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以谛理推尋,「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 」既然要假和合,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我們衆生就是在第一義谛裏迷惑, 落入遍計所執。
如果衆生從世俗谛,于佛所假說的方便,會入第一義谛,不取于相的話,可 以遠離諸幻,遠離遍計所執,遠離貪瞋癡。可是我們應該有方便來契入這佛 的果德,就應該先修定,這奢摩他是止,就是修止。止能讓我們的心安住下 來,安住下來有個方便,就是堅持禁戒。因爲所謂的戒是離過非,所謂過非 的起處就是種種貪瞋癡,于事相起的迷惑。
「安處徒衆」,和大家一起共修。我們可以入這樣的念,念是一種觀慧。「 我今此身」,此身是因緣法,「四大和合」就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義,就能契入如來的淨圓覺心。
師父:大家盡量把你的腦筋,把一切貪瞋癡、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甩開,拿你 自己的悟性,叫它圓現。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這是不是求性空啊?「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是不 是遠離不要執著緣起爲實有啊?
明師:「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就是講要怎麼樣求如來的妙覺本性。「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就是說「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這是講止觀,我們知道先修止,後修觀,可是在你修止前一定要堅持禁戒 ,安處徒衆,由止而入觀,從止而起觀慧。從叁性來講的話,「依如來奢摩 他行」,就是知道一切依他起的法是導歸圓成實性,就是修止。修觀,就是 知道圓成實性的法它也是無性,因爲它無性的緣故,所以可以隨緣成就萬法 。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上次師父帶我們修學華嚴,講到六相。我這個身 體是講總相,四大和合的發毛爪齒是指別相,其實總相──我這個身體,是 別相所和合而成的。別相會歸總相的時候,找不到總相的存在,所以總相只 是因緣和合的幻相出現,其實你突破它的時候,當下就…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眼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