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花啊?沒有花,你能觀那個觀照心那有呢?亦不立。這時你知道緣起是 假現的,能照的心也沒有了,就是這個意思。
「此則能所兩忘」,這個「忘」應該讀「ㄨㄤˊ」。兩個都沒有,能觀之心 跟所觀之塵都沒有。「對待斯絕」,根塵對待沒有了,根塵對待沒有,沒有 六識心。「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雲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真心就是覺 性不動了。清淨真心就是畢竟空寂,畢竟空寂是什麼東西,大家知道吧?約 華嚴講叫法界不滅,約法華講實相不滅。
「清淨乃空之異名」,清淨是畢竟空的異名。「故雲空觀」,這個空觀不能 作天臺空假中的空來會,這是真空義。天臺的空假中的那個空是叁觀,對假 言空。這空觀天臺在那裏說?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是那 個空。一即一切,實相諸法,就是那個道理。
對照個人你所理會的,和人家的相同不相同。總而言之說起來,對塵才有六 識心,塵是假的,緣起的,是空的,沒有的。塵空了,根無所對,根也空, 識心也空,到最後畢竟空寂不滅。那個空,就是天臺所說的,一空一切空。 既然一空一切空,空就是緣起,是不是?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我們今 天修學到此地!
永嘉大師說,迷時分明有六道,是不是假啊!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空就是 此地講的空。心一迷都有,心一覺都空,所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麼是法性?誰知道?(答:無性。)什麼是無性?(答:緣起。)那叫法 性,這個法性叫真如,真如隨緣,就是緣起萬法;萬法無性,就是性空啊! 就是真如。這個法性叫真如,于諸法叫法性,于衆生叫佛性,于果位叫佛, 于波羅蜜叫菩薩。
■第十四次修學
師父:「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心因塵有,實在說起來,能了達 于這個道理以後,叫境智一對。心就是智,六塵就是境,智因境而有,境因 智而立名。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 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 故非幻不滅。」我們上次修學到此地。
上面是法說,這以下是譬喻說,爲什麼呢?佛經有很多這個說法,因爲當時 在西域國家,一般人說話都喜歡用譬喻說,和我們國家的風俗不同,所以它 法說完了以後,就用譬喻說。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這個譬喻沒有修學的必要,你要講也可以,它重在消文,你不講也可以。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 色。」
「映于五色」,就是照于五色。「隨方各現」,摩尼寶珠我們沒見到過,我 們看過叁棱鏡,叁棱鏡在太陽光下有七種顔色照出來。「諸愚癡者見彼摩尼 實有五色」,摩尼就翻譯爲珠,摩尼寶珠實在說是梵文和華語並用。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 。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 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這段文很長,不過它裏面有很多的譬喻,你把譬喻的 意思說出來就行了。
前面是說明一切都是圓覺妙心所現,我提醒大家,你或許不知道爲什麼是圓 覺妙心所現。圓覺妙心又有個名字叫圓成實性,又有個名字叫無性,又有個 名字叫空,又有個名字叫無所有、不可得。你想一想,什麼道理?一切緣起 從空現,是不是?那就會入圓覺妙心所現了。現是假的,有一般人執著實在 有,是什麼法了?(答:遍計執。)欸!這就是遍計執的來處了。要是不執 著實在有,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對不對?大家看這段文,深深會入,說出道 理來。
「身心幻垢」,爲什麼身心幻垢?大家想一想,這和緣起有什麼關系?和依 他起有什麼關系?了解以後,你知道緣起如幻垢,依他起皆如幻垢。「對離 幻垢說名菩薩」,怎麼對離?它有對沒有對?心對不對境?境對不對心?
因爲這段文很長,所以我提示幾個要點,如果講多了的話,就障你們。仔細 看,誰發表意見?
以後看經、聽經都用谛理會,那叫執柯伐柯,去則不遠。你雖然猜,差不多 !你要是熟練以後,深深入你的性以後,看到一本經知道它所說的在什麼階 段,拿華嚴講,它是屬于小乘教,或是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你可 知道。約天臺講,它在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你也可以知道。甚而言之 ,這本經是不是僞造的,你也可以知道。
修學佛道,你如此修的話,慢慢你可以看到生死邊緣。不過當你看到生死邊 緣的時候,不了生死,要假修行才能達到。如果你還糊裏胡塗,生死邊緣看 不到,唉!那實可憐愍。
悅師:這是接上面的文來的,上文講到「幻身滅故幻心亦滅」乃至「幻滅滅故非幻 不滅」,下面以譬喻來說。「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明現就是指非幻,「譬 如磨鏡垢盡」是緣起邊,「明現」是性空邊。乍看之下,我們會感覺到它有 漸修的次第,好比慧甫師上次講的「時時勤拂拭」的階段。其實我們詳細看 ,如果這個鏡子本來沒有明的話,再怎麼勤拂拭,那個明也不會現。這個明 是我們本具的,有一句話「妄本空真本具」,只是我們被妄想、塵垢覆蔽而 已。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前面那句垢盡是指身心幻垢。「垢相永滅 十方清淨」,其實每一句話都是二谛並舉的,「身心皆爲幻垢」這是緣起,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回到性空邊了。「身心皆爲幻垢」,緣起幻化的,如 果我們知道身心幻化,不執著它實在有的話,就是垢相永滅,這樣才能十方 清淨,緣起無性就能遍十方嘛!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這摩尼寶珠就是譬喻,也就是前面講的「 明現」,也就是本心的圓覺淨性。我們把它套叁性的圓成實性,譬如圓成實 能隨緣起萬法,就是依他起,隨方各現,是幻有的。這「摩尼寶珠映于五色 」,映于五色是緣起邊說的,約叁性講是依他起,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緣起 。我們知道緣起都是如幻的,不要落于遍計執。下面講「諸愚癡者見彼摩尼 實有五色」,就是講他落于定性有的緣起,落入遍計執,認爲實在有五蘊身 心,五色就是比喻五蘊身心,他不知道五蘊身心本來是如幻的。
再下一句也是和這一句一樣的。「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 「圓覺淨性」就是摩尼寶珠,也就是我們講的圓成實性。「現于身心隨類各 應」,也就是跟前面那句「映于五色隨方各現」一樣。這圓覺淨性能隨緣起 ,也就是緣起,緣起並不一定是染或淨,它只是一種緣起而已,「隨類各應 」而已,比方衆生隨應六道。「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這句 和前面「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一樣,所以說「亦複如是」。所以那 個五色就是講我們的五蘊身心。其實圓覺淨性它本來在隨類各應的六道,它 不增不減,衆生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由此不能遠于幻化」,因此我們在 這生死當中,不能了知萬法都是如幻的。「是故我說身心幻垢」,所以佛才 慈悲說身心是如幻的。
下面就是重點了,「對離幻垢」,會到一切法都是如幻的,假名稱他爲菩薩 。「垢盡對除」,垢盡了就是幻滅,前面不是有講「幻滅亦滅」,這就是講 垢盡對除,幻滅亦滅,這時候就是垢盡明現。「即無對垢及說名者」,這時 候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妄本空真本具,也沒有實在的身心,也不可說 身心的名相。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若能證得如幻叁昧,就不會執著虛妄的影像,才能得到無方清淨。
師父:不錯!慧悅會得不錯,大家各自努力。你修學過以後我才和你講,如果在你 修學前和你講,障你!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依他起滅盡,圓成實不滅,知道了吧!下面都是講 這個道理。依他起無性就是圓成實,那有對垢?無對無立啊!不錯,今天慧 悅算是不錯。所以按谛理去會,去則不遠,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按照原則去 講,就不遠。誰還講?
大家已經修學過了,我可以告訴大家。上面那個文,說依他起滅了以後,依 他起無性,那有滅呢?就是圓成實,所以說「非幻不滅」。圓成實大家再會 ,圓成實無性隨緣是依他起啊!是不是?圓成實是佛啊!十方無量無邊世界 皆是佛所現。所以經上說,皆是佛智慧所現。如果佛智慧不現的話,就變成 遍計執所現了。誰再講?
珍重!珍重!久了以後你可以看到生死邊緣。你看見了,固然是你還不了生 死,好比井裏有水,你看見水,還不解渴,那個道理是一樣的,不過你看見 了。誰講?
如果你混到老死還看不到生死邊緣,不知道怎麼出離,唉!你想一想,你可 憐不可憐?如果沒有機緣給大家,難怪!有機緣給你,你爲什麼還不精進? 誰講?
聞師:「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因爲身心皆是緣生,也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 ,當是無性,如果這樣了解,不執著身心實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 如是身心。」這種執著心、遍計所執心,就是幻垢。如果從緣起,會入圓成 實性,叫垢相永滅。所謂的「十方清淨」是彼從依他起離遍計執,會入圓成 無性這個道理。
下面舉譬喻。「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也是無性法,或者說畢竟空 寂的法,能「隨方各現」。這無性法遍一切處,任拈一法無非圓成實性,緣 起的。既然緣起,相是如幻的,森羅萬象皆是如幻常自空寂。隨方各現遍一 切處,遍一切時,換句話講,橫遍豎窮,就是隨方各現。可是我們衆生愚癡 ,不明…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眼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