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眼章▪P6

  ..續本文上一頁道」,事虛就是理顯的時候。

  

  師父:「四大分解」是什麼意思?「四大分解」各家的見地不同在這個地方,看看 你們的見地?有一輩人認爲「四大分離」,這個人見地低。

  

  覺師:四大是因緣和合,既然是因緣和合就非四大,假名四大。

  

  師父:不錯!……講吧。

  

  悅師:「四大分解」如果依俗谛邊講,地有堅性,水有濕性,火有暖性,風有動性 。如果依法上來講,四大是緣起的,性空的,是空性,所以四大分解,故「 無塵可得」。

  

  師父:第二種人會到「四大皆空」,這個人在中根。還有一等人會到四大緣起,這 個人會的可能算深。因爲你要是會到「四大分解」就是四大分離,這個很低 了。爲什麼很低?因爲四大原來是空的,它怎麼會分離呢?如果四大不空, 它又怎麼能分離?誰還發揮?

  緣起性空,四大分解,是吧?依他起,圓成實,四大分解。不是有個東西, 千萬不要執著有個四大,那你墮入有法。待會兒我們查注疏就可知道,看注 疏家的見地到什麼程度。誰還講?

  

  明師:「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我們知道華嚴經有一首偈「若人 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萬法都是由虛妄心 所造的。法界有十八界,十八界怎麼來的?就是我們的六根攀緣于六塵,才 有十八界的産生。如果我們用根不用識,十八界就沒有。十八界沒有,就能 達到我們清淨的本性。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四大分解不是壞掉它的相,要依華嚴經六相來講, 依別相來講,並不是壞了別相。而是從別相來看的話,總相不可得;如果從 總相來看,別相不可得。它還是有相的存在,不是你泯掉總相,才有別相。

  「于中緣塵各歸散滅」,四大既然不可得,塵怎麼可得呢?「畢竟無有緣心 可見」,我們是由塵才有虛妄心的産生,如果你了知塵不可得,那心更不可 得。知道心不可得,攀緣心就盡。

  

  師父:慧明很聰明!不過我告訴你,你既然說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虛妄法、 不虛妄法皆是唯心造,才叫萬法一心。你提到總相、別相,別相虛妄是不是 ?總相是有。我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相皆是從虛妄邊講。

  

  策師:因爲衆生有妄想心,妄想心怎麼來?是因爲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來。 因爲塵本來清淨,所有一切法清淨,衆生妄想住著,所以變成六塵。對于六 塵,衆生只要不取相分別,就沒有妄想心。因爲妄想心,所以有四大,四大 也是緣起,四大分解就是無體、無性。塵就是指四大,四大不可得。「于中 緣塵各歸散滅」,這是說一切法,六塵、四大它是緣成無性,所以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究竟還是沒有一法可得。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這個心是指妄想心,清淨心本來 不生不滅,怎麼會滅呢?這個幻心是指虛妄心,所以身心都虛妄不可住著。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塵是講六塵,本來不可得、虛妄的。不要取著,它 本來就是清淨。「幻塵滅故幻滅亦滅」,總之教衆生不要住著,不要取相, 本來一切法就是清淨平等,就能會歸圓覺本淨自心。

  

  師父:大家想一想,幻有沒有實在的?大家從這裏體會!幻沒有實在,是什麼法? (答:圓成實。)圓成實是實在的吧!是不是依他起?是緣起法。那我們就 知道了,「幻身滅故」,幻身,這個身沒有啊!緣起是生滅,就性空啊!幻 身滅故,就是這個身,緣起性空。「幻心亦滅」,這個心也沒有啊!也是緣 起性空啊!你往這個角度會,一直會到「非幻不滅」。……講吧!

  

  甫師:這裏講到身心,我想到一個公案,神秀大師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 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大師又作一首偈破他:「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證到這裏,其實只是衆 生在虛妄中取著。塵,如果執著就是染汙法,如果不執著就是清淨法,所以 它是緣起法,都是依他起。

  剛才師父講六根對六塵才有見聞覺知,所以知道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如幻的 ,所以就很好了解,身心都如幻。會到如幻就是修如幻叁昧,身心能夠不動 。如果心不起攀緣,它當下就是湛然。講到這邊。

  

  師父:慧甫講出神秀大師和六祖的那首偈來了。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分清了。過去 你可能分不清,爲什麼神秀比六祖低,現在你分清了。「身是菩提樹,心如 明鏡臺。」是不是落于有法?他當然不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那 差得太多了,是不是?一個見性,一個沒見性嘛!

  「幻身滅故」,身是緣起,緣起性空,所以說幻身滅故。心是緣起,緣起性 空,所以幻心亦滅。「幻塵亦滅」,塵也是緣起性空,所以幻塵也滅。「非 幻不滅」,覺性不動,所以說非幻不滅。

  

  明師:「非幻不滅」,並不是有個非幻不滅,因爲它本來就不生,怎麼會有滅?

  

  師父:對!對!他本來「菩提本無樹」,怎麼會滅呢?講吧!

  

  生師:四大就是衆生一念妄動,心執著就有四大,有四大就擴展到有衆生的五蘊身 心和山河大地,都是衆生心一念妄動構成的。佛菩薩也有正報的五蘊身心, 也有依報的山河大地,有衆生國土,也是四大所成的嗎?

  

  師父:大家想一想,身、心、塵都有滅沒有滅?爲什麼沒有滅?有一般人證到這個 地步,這個地步唯有佛證到。證到這個地步叫法身,叫常寂光土。再以下才 是實報莊嚴土呢,再次就是方便有余土了,再次一等,凡聖同居土。這是常 寂光土──無依,法身無證,無證而證,無依而依,這是叫無作法。爲衆生 故,現作法,爲大菩薩現實報,爲聖者現方便有余,爲凡夫衆生現凡聖同居 。

  圓覺無證無依,有證怎麼成爲圓?有依不成爲圓了,它有差別了,有證不離 于相,有依還不離于相。在這個境界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現在大家 看注疏,印證你們今天發表的見地體會到什麼地步。

  法身非是身啊!于非身中,一切唯心造,造出諸佛身。誰查到注疏,上來寫 啊!

  

  生師:可不可以講佛的國土是佛的願力所成?

  

  師父:願是清淨大願,不清淨不稱爲大願。佛的清淨大願沒有緣,沒有因緣,聽說 了吧?佛的清淨大願是大慈悲願,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然無緣的話,他 怎麼能說有呢?無緣,怎麼能說無呢?這樣才遍滿十方。你不要認爲佛有願 ,有願就有不願,佛沒有願,因爲它不對無願嘛!好比西方極樂世界叫極樂 ,極樂不對苦言啊!我們這裏對苦言樂啊!苦輕叫做樂。它那裏沒有苦,無 有衆苦,但受諸樂,叫極樂。極樂了就沒有所謂樂了,不對苦了嘛!所以它 不對苦,永不退轉,叫無量壽。要是對苦,總有一天落于苦道。

  盧舍那也叫毗盧遮那,天臺宗分別的,華嚴宗就說是一個佛。有願無願叫釋 迦牟尼佛,他是化身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二四下‧二)「若以從真起妄。無明生法 爲言。必先有不覺之心。方有根塵世界。今就日用核之。意顯因境有心。無 塵則無心也。……四大各歸本性。畢竟無有緣心可見也。」如果起妄心的話 ,先有不覺,方有根塵世界。這從法生的因緣說,不覺之心就是虛妄心,說 得妙!「今就日用核之。意顯因境有心。無塵則無心也。」這個經文它的意 思是顯因爲塵境而有心,因境而有心怎麼說呢?因色塵有見心,因聲塵有聽 心,因香塵有聞心,因味塵有嘗心,就是因六塵有六心。這個經的意思,因 六塵有六識心。無塵則無心也,如果沒有色塵,就沒有見心,所以心有六識 心,見聽聞嘗觸念,這個因爲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心就是六識,是因爲六 塵而有。如果沒有六塵就沒有心了,有沒有六塵啊?六塵虛妄,四大緣生, 沒有六塵,所以我們叫妄想心。

  「四大各歸本性」,四大本性是什麼?四大以空爲性嘛!「畢竟無有緣心可 見也」,四大本空怎麼會有緣心可見?因爲四大本空沒有六塵,沒有六塵就 沒有六識心了。大家核對自己,以人家的來印證你,你了解的和人家的一樣 不一樣。

  (卍續一六‧圓覺直解卷上‧九八下‧一)看憨山大師的。「此示假觀之成 功也。前雲。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 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 滅。此心亦假也。」前面那個文是教你頓離,這個教你一層一層地剝,剝芭 蕉樹一樣,一層一層地剝,漸修。所以先教你觀此身四大是假,四大是假和 合,因爲四大本空嘛!所以說四大和合是假和合。所以龍樹菩薩講,生是空 生,滅是空滅,亦沒有滅,亦沒有生。

  「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俱空,聲聞乘人不知道第 八阿賴耶,只知道六識心,阿羅漢只會到六識心滅,所以入滅盡定。滅盡定 滅什麼?滅想、滅受,在六識心裏面,不在第八阿賴耶。「根塵既消。則緣 心亦滅。此心亦假也。」所以六塵緣影心也是假的。

  「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 幻不滅。」幻身滅故以下示假入空,假是緣起啊!天臺宗就講空假中,假是 緣起,緣起法一切皆空,所以從假入空。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叁。」根塵識叁,緣于六根六塵生于 六識。阿含經說,叁事和合觸嘛!這稱爲觸,而有十二因緣。「俱已消滅。 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所觀的六塵沒有了,能觀的六根也沒有了。「 故雲幻滅亦滅」,這是解釋這段文是幻滅亦滅。

  「以前雲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知虛空是觀空花,空中有花 沒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眼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