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賢章▪P6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實際是什麼?真如叫實際,也叫本際,也叫真際 。這個法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無,它是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 是這個道理啊!

  「直須有無俱遣。照體獨立。」能觀照之體獨立,「故雲幻滅名爲不動」。 照體就是覺照、覺體,覺體就是那個無分別、不可得、無所住、不取相。「 以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故」,爲什麼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呢?誰知道? 十方虛空皆生于虛空,是不是?十法界皆生于一真法界,這個道理懂了吧? 「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也。」他的見地高,不相信大家看就看出來了,最低 限度我們找不出毛病來,找不出漏洞來。今天修學到此地!

  如果一切法無的話,今天加菜不要吃了,哈!它無,根據緣起就是有嘛!

  ■第十次修學

  師父:修學圓覺經啊!修學的時候,心中不要亂想資料,只要你那個覺性、悟性無 有障礙,它自然照耀一切。你假使用到的話,那個資料會自動上來。你只叫 你那個悟性照耀一切,可以觸類旁通,就是禅宗所說的悟。老祖師有的人是 過來人,他已經覺悟到了,他說一句話,只是後來人不見性,不覺悟,自己 不知道。大家時常看老祖師的語錄,有一句話叫「靈光獨耀」,那叫靈光獨 耀,他是過來人,他知道。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那個境界,埋沒自己的悟 性。 

  「靈光獨耀」有幾個人聽說過的?靈光獨耀就是一點障礙都沒有,他會觸類 旁通。所以這是過來人所說的話,至于沒有經過的人,根本就是作大夢不知 道。所謂「靈光獨耀」就是使你的悟性沒有一點障礙。現在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 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 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 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師父:今天看這段文。已經和大家講得很清楚了,不見性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見性 ?親證二谛。禅宗說無谛,其實無谛就是二谛、一谛、叁谛。所以我再叁告 訴大家,要用二谛理去會,就是叫你用你的悟性用功。要不然的話,你看這 段文是愈看愈胡塗。

  因爲佛是過來人,才說這段話,所以我們就說嘛!過來人是現量界的話,佛 所說的這個話是現量界的話,我們以非量界根本會不到的。看這段文可能很 複雜,用谛理,用悟性去會。 「遠離一切幻化」是什麼?「得無所離」是什麼?用你的悟性,不求文字相 。你如果著文字相,你隨著他的筆杆轉啊!看經、看文不隨著他的筆杆轉, 聽經、聽法不隨著他的舌頭轉。誰講這段文?

  彰師:「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段文「 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就是勸衆生不要在緣起法中落遍計執,遍計執就是 幻化虛妄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這段就是講法無所著,這樣就是 「心如幻者」。

  「亦複遠離。遠離爲幻。」因爲法無生,無生就不會再有遠離,遠離也是幻 化。「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就是說法如果不動,就是在緣起法無 自性,在圓成實法當中,得無所著。這樣的話,「即除諸幻。」

  師父:誰還要講?

  經師:其實遠離本身就是依他起法,依他起法是虛妄不實的,所以沒有所謂的遠離 ,也沒有所謂的不遠離。依他無性者,會歸圓成實,所以下文說「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

  師父:「諸幻滅盡」,誰還講這段話?

  修師:「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段就講 到九道衆生,包括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幻化虛妄境界,可以 說是凡夫的六道生死,二乘修四谛也是幻化境界,菩薩六度萬行也是幻化虛 妄境界,都要遠離。因爲在佛的果德上講,四谛乃至菩薩修六度萬行都是幻 化不實的。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因爲二乘知道六道輪回不 是實在的,他就堅執不造作,知道苦就不造集,堅執持遠離心,所以二乘心 是如幻的。二乘不敢入生死,就是執著偏空、證涅槃,這是如幻的,要遠離 的。菩薩知道二乘偏空,所以出涅槃,入生死度衆生,這心也是幻化的,所 以他說「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因爲你遠離二乘心,這個心還 是如幻的,還是要遠離。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到菩薩境界,不住著空,不住著有,連中也不住 。所以說「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到佛的地步,他也不 住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中,亦不住幻。到佛果德,他就「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這個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好比你念佛,剛開始念的時候,有 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到很高的境界,因爲我們現在是凡夫,沒有證到那個 境界,只是談談而已。就是念到無能念的心,也無所念的佛,到一心不亂的 時候,就「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因爲到佛的境界,他就離能所。我們凡夫 ,還有菩薩都不能離能、所,因爲他還有無明沒有盡,留愛潤生,所以還有 能所。到佛的境界,才能真正的離能所。衆生幻心還是要依因緣法來修,所 以「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其實二乘的次第、菩薩的六度萬行在佛的境界 都是虛妄不實的,等到他親證佛果,證入一真法界,就不入斷滅。

  師父:大家既然把文念到這個地方,我們就修學到這個地方。諸法緣起,你想一想 ,是不是如幻?不著于如幻法又怎麼樣?如果不著于如幻法,還有分別嗎? 誰還要講這段文?

  策師:這段文,佛教一切發菩提心的衆生都要遠離一切執著,因爲一切境界都是緣 起,依他起法不可得,緣起法如幻,所以佛教衆生要遠離一切虛妄的境界。 因爲怕衆生落入遍計執,所以叫衆生要遠離。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不能偏于性空,性空這種心 也要遠離,「遠離爲幻」,我們可以說是緣起,緣起也是要遠離。「遠離爲 幻。亦複遠離。」就是不能有一點點執著,一點點執著就是有所得,有所得 會落入生死。「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你知道緣起無性,性空也無性,當 下就是除幻,就是得無所離。

  師父:大家看一看,這段文的意思,這個道理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告訴大家,這個 法裏頭沒有發菩提心,沒有成佛。因爲什麼原因呢?緣起大家都知道如幻了 ,如幻是什麼東西?分別是不是能所?大家逐漸都講到這個地方了,分別就 是能所嘛!慧修講過,沒有能所。發菩提心是不是能所心?成佛是不是能所 心?在這個法當中沒有這個東西。

  悅師:這段文就是在答前面問的「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開始的這段 文是講如何來漸次修習。可是佛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以下最後那個結 論「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才是他的本意。其實 知幻就是離了,離幻當下就是覺,講不下去了,我的思路一下子斷掉了。

  師父:誰還要講?你心一定要清淨。如果稍一點起心動念,就不入了。你起心動念 ,完全是你自己障它,像慧悅說的一下子斷掉了,你自己障它,他一定起心 動念嘛!誰還要講?雁過長空,影落寒潭。

  聞師:大家都講了,我也來練習講這段文。「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也 就是我們這些還沒有究竟圓滿,會歸清淨圓覺境界的衆生,都是有所得心。 當然他有所得心有輕有重,都不外一個取相心。也就是在一真法界當中,清 淨圓覺,圓覺是講到無性法,在這圓滿的法裏起種種的遍計所執。

  這裏講有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講「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境界是不可 得的,境界不可得就是無相法,一切法都是無相的,這樣無相法,心是不可 得的。以無住心去契合,這樣就遠離一切虛妄境界,就是能體會諸法無相的 道理,那你心就無所住。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這個心也是如幻的,因爲在緣起法裏,一法如幻, 一切法都是如幻的。從這樣講的話,心如幻,境界如幻,遠離也是如幻。也 就是我們衆生把一切的有所得心,統統遣盡以後,這個妙湛總持圓覺性自然 顯現出來。也就是衆生當下會到有所得心是如幻的,這叫遠離一切諸幻境界 。

  「譬如鑽火」,這是譬喻,這譬喻很好體會。「兩木相因」,衆生有所得心 故,所以才起種種對治方法,這種是互相緣成的,你只要「兩木相因火出木 盡」,以這個藥治這個病。「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這個法不是可以把它除滅的,因爲法不可得,我們衆生只要把 有所得心蕩盡就可以了,不入斷滅。

  師父:既然你們講出來,以無所得、無住,我講一講。這法你會入有很多方便,無 住、不取于相、無所得、無所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性隨緣、隨緣無 性,都可入。

  你們講了無所得、無住,法究竟有所得沒有?有所得不就入了遍計執了嗎? 有所住,不是落入遍計執了嗎?取相,不就落遍計執了嗎?隨緣而不能不變 ,不變不能隨緣,那不就入了遍計執了嗎?如果有言語道、心行處,那都是 遍計執,這些都離。不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頓教用。無性隨緣,隨 緣無性是圓教用。實在講起來,還是不離二谛。實在講起來,四谛就是二谛 ,二谛就是叁谛,叁谛就是一谛,一谛就是無谛。

  大家盡量清淨自心,心中無物,物中無心,你自然入了。我相信現在大家的 心裏頭,有人一盆漿糊,愈搞愈胡塗。還有人心裏多少明白一點點,可是不 知道講什麼。還有人,明白一點點以後,心稍微一動的話,又忘了。就是你 們沒得清淨心,所以佛因爲這個原因才叫大家自淨其意。

  不相信大家看一看。「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幻化虛妄境界是不是 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賢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