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究竟实际是什么?真如叫实际,也叫本际,也叫真际 。这个法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它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 是这个道理啊!
「直须有无俱遣。照体独立。」能观照之体独立,「故云幻灭名为不动」。 照体就是觉照、觉体,觉体就是那个无分别、不可得、无所住、不取相。「 以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故」,为什么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呢?谁知道? 十方虚空皆生于虚空,是不是?十法界皆生于一真法界,这个道理懂了吧? 「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也。」他的见地高,不相信大家看就看出来了,最低 限度我们找不出毛病来,找不出漏洞来。今天修学到此地!
如果一切法无的话,今天加菜不要吃了,哈!它无,根据缘起就是有嘛!
■第十次修学
师父:修学圆觉经啊!修学的时候,心中不要乱想资料,只要你那个觉性、悟性无 有障碍,它自然照耀一切。你假使用到的话,那个资料会自动上来。你只叫 你那个悟性照耀一切,可以触类旁通,就是禅宗所说的悟。老祖师有的人是 过来人,他已经觉悟到了,他说一句话,只是后来人不见性,不觉悟,自己 不知道。大家时常看老祖师的语录,有一句话叫「灵光独耀」,那叫灵光独 耀,他是过来人,他知道。大家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那个境界,埋没自己的悟 性。
「灵光独耀」有几个人听说过的?灵光独耀就是一点障碍都没有,他会触类 旁通。所以这是过来人所说的话,至于没有经过的人,根本就是作大梦不知 道。所谓「灵光独耀」就是使你的悟性没有一点障碍。现在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 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 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 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师父:今天看这段文。已经和大家讲得很清楚了,不见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见性 ?亲证二谛。禅宗说无谛,其实无谛就是二谛、一谛、三谛。所以我再三告 诉大家,要用二谛理去会,就是叫你用你的悟性用功。要不然的话,你看这 段文是愈看愈胡涂。
因为佛是过来人,才说这段话,所以我们就说嘛!过来人是现量界的话,佛 所说的这个话是现量界的话,我们以非量界根本会不到的。看这段文可能很 复杂,用谛理,用悟性去会。 「远离一切幻化」是什么?「得无所离」是什么?用你的悟性,不求文字相 。你如果着文字相,你随着他的笔杆转啊!看经、看文不随着他的笔杆转, 听经、听法不随着他的舌头转。谁讲这段文?
彰师:「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段文「 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就是劝众生不要在缘起法中落遍计执,遍计执就是 幻化虚妄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这段就是讲法无所着,这样就是 「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远离为幻。」因为法无生,无生就不会再有远离,远离也是幻 化。「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就是说法如果不动,就是在缘起法无 自性,在圆成实法当中,得无所着。这样的话,「即除诸幻。」
师父:谁还要讲?
经师:其实远离本身就是依他起法,依他起法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没有所谓的远离 ,也没有所谓的不远离。依他无性者,会归圆成实,所以下文说「得无所离 。即除诸幻。」
师父:「诸幻灭尽」,谁还讲这段话?
修师:「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段就讲 到九道众生,包括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幻化虚妄境界,可以 说是凡夫的六道生死,二乘修四谛也是幻化境界,菩萨六度万行也是幻化虚 妄境界,都要远离。因为在佛的果德上讲,四谛乃至菩萨修六度万行都是幻 化不实的。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因为二乘知道六道轮回不 是实在的,他就坚执不造作,知道苦就不造集,坚执持远离心,所以二乘心 是如幻的。二乘不敢入生死,就是执着偏空、证涅槃,这是如幻的,要远离 的。菩萨知道二乘偏空,所以出涅槃,入生死度众生,这心也是幻化的,所 以他说「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因为你远离二乘心,这个心还 是如幻的,还是要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到菩萨境界,不住着空,不住着有,连中也不住 。所以说「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到佛的地步,他也不 住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中,亦不住幻。到佛果德,他就「即除诸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 不入断灭。」这个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好比你念佛,刚开始念的时候,有 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到很高的境界,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没有证到那个 境界,只是谈谈而已。就是念到无能念的心,也无所念的佛,到一心不乱的 时候,就「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因为到佛的境界,他就离能所。我们凡夫 ,还有菩萨都不能离能、所,因为他还有无明没有尽,留爱润生,所以还有 能所。到佛的境界,才能真正的离能所。众生幻心还是要依因缘法来修,所 以「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其实二乘的次第、菩萨的六度万行在佛的境界 都是虚妄不实的,等到他亲证佛果,证入一真法界,就不入断灭。
师父:大家既然把文念到这个地方,我们就修学到这个地方。诸法缘起,你想一想 ,是不是如幻?不着于如幻法又怎么样?如果不着于如幻法,还有分别吗? 谁还要讲这段文?
策师:这段文,佛教一切发菩提心的众生都要远离一切执着,因为一切境界都是缘 起,依他起法不可得,缘起法如幻,所以佛教众生要远离一切虚妄的境界。 因为怕众生落入遍计执,所以叫众生要远离。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不能偏于性空,性空这种心 也要远离,「远离为幻」,我们可以说是缘起,缘起也是要远离。「远离为 幻。亦复远离。」就是不能有一点点执着,一点点执着就是有所得,有所得 会落入生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你知道缘起无性,性空也无性,当 下就是除幻,就是得无所离。
师父:大家看一看,这段文的意思,这个道理有没有发菩提心?我告诉大家,这个 法里头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佛。因为什么原因呢?缘起大家都知道如幻了 ,如幻是什么东西?分别是不是能所?大家逐渐都讲到这个地方了,分别就 是能所嘛!慧修讲过,没有能所。发菩提心是不是能所心?成佛是不是能所 心?在这个法当中没有这个东西。
悦师:这段文就是在答前面问的「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开始的这段 文是讲如何来渐次修习。可是佛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以下最后那个结 论「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才是他的本意。其实 知幻就是离了,离幻当下就是觉,讲不下去了,我的思路一下子断掉了。
师父:谁还要讲?你心一定要清净。如果稍一点起心动念,就不入了。你起心动念 ,完全是你自己障它,像慧悦说的一下子断掉了,你自己障它,他一定起心 动念嘛!谁还要讲?雁过长空,影落寒潭。
闻师:大家都讲了,我也来练习讲这段文。「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也 就是我们这些还没有究竟圆满,会归清净圆觉境界的众生,都是有所得心。 当然他有所得心有轻有重,都不外一个取相心。也就是在一真法界当中,清 净圆觉,圆觉是讲到无性法,在这圆满的法里起种种的遍计所执。
这里讲有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讲「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境界是不可 得的,境界不可得就是无相法,一切法都是无相的,这样无相法,心是不可 得的。以无住心去契合,这样就远离一切虚妄境界,就是能体会诸法无相的 道理,那你心就无所住。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这个心也是如幻的,因为在缘起法里,一法如幻, 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从这样讲的话,心如幻,境界如幻,远离也是如幻。也 就是我们众生把一切的有所得心,统统遣尽以后,这个妙湛总持圆觉性自然 显现出来。也就是众生当下会到有所得心是如幻的,这叫远离一切诸幻境界 。
「譬如钻火」,这是譬喻,这譬喻很好体会。「两木相因」,众生有所得心 故,所以才起种种对治方法,这种是互相缘成的,你只要「两木相因火出木 尽」,以这个药治这个病。「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 不入断灭。」这个法不是可以把它除灭的,因为法不可得,我们众生只要把 有所得心荡尽就可以了,不入断灭。
师父:既然你们讲出来,以无所得、无住,我讲一讲。这法你会入有很多方便,无 住、不取于相、无所得、无所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性随缘、随缘无 性,都可入。
你们讲了无所得、无住,法究竟有所得没有?有所得不就入了遍计执了吗? 有所住,不是落入遍计执了吗?取相,不就落遍计执了吗?随缘而不能不变 ,不变不能随缘,那不就入了遍计执了吗?如果有言语道、心行处,那都是 遍计执,这些都离。不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顿教用。无性随缘,随 缘无性是圆教用。实在讲起来,还是不离二谛。实在讲起来,四谛就是二谛 ,二谛就是三谛,三谛就是一谛,一谛就是无谛。
大家尽量清净自心,心中无物,物中无心,你自然入了。我相信现在大家的 心里头,有人一盆浆糊,愈搞愈胡涂。还有人心里多少明白一点点,可是不 知道讲什么。还有人,明白一点点以后,心稍微一动的话,又忘了。就是你 们没得清净心,所以佛因为这个原因才叫大家自净其意。
不相信大家看一看。「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幻化虚妄境界是不是 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贤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