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贤章▪P7

  ..续本文上一页所得?虚妄境界是不是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坚执持心,心如幻,坚 执持心,是不是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取相?远 离,有远离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心有所住?是不是取相?是不是言语道不 断,心行处不灭?「离远离幻」是不是有所得?心有所住?心取于相?言语 道不断?心行处不灭?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些都没有了怎么办?顿教法 门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什么境界? 

  彰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说而无说,说而无碍说。不然的话众生都没 有办法得度。

  师父:你的境界只到这地步。法尔如是,向上一着,无商量处。

  彰师:请师父开示。

  师父:我开示,障碍你们,你们自己发挥。

  策师:我用念佛来讲,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要远离一切幻化,远离一切妄想。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妄想的心,坚持一句佛号,这种心也是如幻的 ,也是要远离。「远离为幻」,就是有一个妄想要远离的心,也是要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只要把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就是离幻。

  师父:大家想一想,以念佛法门讲,一心不乱。如果不乱,六根不动,是不是一心 ?一心动不动?如果一乱的话,就是六道是不是?不乱呢?一心。一心,还 有心没有心?那叫佛。清净自心,叫它自然而然,它就入了。

  你现在要是扰乱它,妄起念头,妄找资料,去动它,它不会入的。清净心自 然入,修禅的叫悟。其实没有悟,因为什么?没有能悟,没有所悟嘛!它不 过一剎那灵光独耀就是了。谁还讲?尽量发挥! 

  观师:试讲一下。刚才听到无所得,正好想到自己的毛病,因为修行上这个无所得 最让我觉得很受用。其实刚才师父已经讲出来了,「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 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如幻的,我 们应该要远离。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我们会起执持坚固远离的心,只是这种心又是如幻 的。所以这种远离的心,我们也应该远离才对,不过这样还不够究竟。下面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其实这种远离它是如幻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再远 离。这样还不究竟,「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这个还是要远离,所 以最后结论「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讲这么多的远离都是要破我们的见, 没有破法。我们的我见坚固,所以教我们修行的那些方法,假使我们再进步 一点,再进步一点,祖师或者师父都会教我们更进一步。譬如说,如果我们 没有发心持戒,师父会教我们坚持净戒。像我们不发心念佛,师父说你要念 佛,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师父会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什么地方应该还要怎 么样的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我们以念佛来看,我们念佛念到念得清楚,听得 清楚,这样才是得无所离。我们不必起一个什么心念,来除我们的妄想,所 以才会讲放下!放下!放下!到一切无所得的时候,那就是除诸幻。 

  下面是譬喻。「两木相因」,用木来钻就会出火,可是火再出,木会烧尽, 所以最后灰飞烟灭,最后火烟也灭,其实火性不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所以我们要以如幻法来修如幻,都是这个样的。「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前面提的远离,不是要我们落入断灭,意思是缘起要远离,其实我们知 道缘起是性空的缘起。性空也要远离,因为性空也是缘起的性空。所以假如 我们发心做什么事情,其实那都是无性,随缘就好了。我们要藉佛教我们的 方便──念佛,因为念佛最究竟,因为佛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要 用念佛来做,就可以圆满,这样就可以无所得。

  师父:大家想一想,你们既然很多人提出无所得,一切幻化境界是不是有所得?是 不是有所得?既然有所得,是不是应当远离?坚执持远离这个心是不是有所 得?有所得是不是应该远离?远离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也应该远离?离远 离是不是也是有所得?是不是应该远离?「得无所离处」,到了无所得、无 分别,「即除诸幻」了,对不对? 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再改变一个方式把有所得换成取相,一切幻化境界是不 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坚执持心是不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远离是不是 取相?应不应该远离?离远离是不是取相?应不应该远离?把一切离都离尽 的话,不取于相,怎么样?觉性不动啊!我提醒大家,你用很多方面都可以 入,凡是二谛理,一谛、无谛、三谛都可入。唯独你取着文字相,不入了。 它怎么了?它就是离那个文字相嘛!

  我再举个实际例子给大家看。虚空是不是无所得?虚空无所得吧!虚空之中 有万物,万物是不是有所得?万物也如虚空,无所得。谁知道什么万物也无 所得如虚空?谁知道这个道理的?缘起幻化嘛!万物皆缘起幻化,不是和虚 空一样吗?既然万物缘起幻化,有没有啊?如果分别万物,离万物以外另取 空,是不是幻化?还是有所得,皆要远离。虚空本性怎么样?它不动啊!谁 还要发挥?

  甫师:这段文告诉我们,「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其实本来就无所离,一切法如 幻,我们执着一切如幻法为实有,所以前面才讲到一些远离。这句话和后面 那句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很相应。如果我们修行的人能体会一切法 如幻,就是大家所发挥的不可得,深深契入的话,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这样当然远离诸幻。前面讲到,无明心的话,就会执着一切法实有,执着 有空花,其实空花没有,是一切众生虚妄心所起,执着一切法实有。这里要 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法无所离,一切法本来清净,能这样的话,当下离诸幻 ……

  师父:你们迷在「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问一问你们,知道依他起虚妄的,是 不是就是圆成实?知道依他起虚妄,就是圆成实,不知道虚妄的,遍计执。 我再诱导你们,我们现在把思路开广一点,不要只执着在无所得。

  一切法是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有分别没有?凡是一切分别皆是如幻,对不对 ?好!你现在看了,幻化虚妄境界是不是有分别?有分别如幻应该远离,对 不对?坚执持心是不是有分别,有分别如幻,应该远离,对不对?既然远离 是不是有分别?有分别是不是如幻?如幻是不是应该远离?离远离是不是还 有分别?既然有分别如幻,应该远离,这不是修如幻三昧吗?亦复远离。「 得无所离」,无所离不是无分别吗?无分别不是圆成实吗?

  拿譬喻讲起来,「两木相因」是不是有分别?「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如毕 竟空嘛!那火是形容智慧之火。所以说,在此地教你智慧,不用识心,就是 依智不依识。

  觉师:「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一切法本 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是虚妄,所以是性空。这样的话,才能远离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知道缘起即性空,可是也不可执性空 ,因为性空并不是定有个性空,因为它是缘起的性空。所以「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也不可执着有远离的心,远离性空的心,这也要 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因为性空即是缘起,所以性空不可得,缘起 即性空,缘起也不可得。所以性空要远离,离性空也要远离,缘起也要远离 。「得无所离」,因为性空不可得,缘起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这样 才能「即除诸幻」。

  师父:谁还讲?

  闻师:从前面一段看起,因为前面有一段文讲众生如果不修行,常在如幻的境界, 到底要如何让我们的妄想心解脱。以前有看过一本书(书名我忘记了),它 说众生要忘记境界容易,要使我们妄想心去除是很困难的。众生常计幻化的 境界是因为取相,取相才生妄想,以妄想才想说我现在这么多烦恼,到底应 该怎么来解脱?事实上这是我们众生的毛病。

  下面讲「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里讲「远 离」应该体会到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是依他而有,它是圆成实性,不落遍 计执性。知道一切法无相就不取相,不取相的缘故心清净,心清净则无所住 ,心清净则对一切法不会有执着。无住义就是所谓解脱义,解脱义假如用一 句话讲就是无所着,无所着再加上等正觉,就是佛的境界。清净就是圆满的 觉,这种清净圆满的觉不是有所得心可以契入,也不是我们众生取相心可以 契入,也不是说我想要修行可以契入的,我们众生要以法修行。所以最前面 讲「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你要是体会这个法的话,就可以契入佛的因地法 行,佛因地的法行必须无所得行,因为一切法本不可得。

  云何解脱?假如这样讲的话,解脱的意思是对迷来谈的,迷的时候才有解脱 。你会到法的话,无解脱无不解脱,因为法本如是。所以后面讲「得无所离 。即除诸幻。」将你的一切妄想心销归圆成实性的时候,妄想无自性,因为 妄想就是虚妄,虚妄不是我们众生可以铲除的。

  师父:你们的见地有很多差别。譬如谈到解脱,如果不知道依他起是虚妄的,执着 为实有,是不是遍计执啊?遍计执是不是束缚啊?如果知道依他起没有自性 ,是不是就是圆成实啊?那个假名解脱。其实知道依他起是圆成实,知道圆 成实是依他起,叫见性啊!那么这里头执着依他起为实在有,落入遍计执叫 束缚。依他起到底有没有实在的有?没有实在的有,你落入遍计执的时候, 有束缚了没有?无自性不会束缚你。既然没有束缚,有解脱没有?有缚才有 解,没有缚那有解?本来寂灭,那有更寂灭?本来涅槃,那有更涅槃呢?所 以说,根据这个道理,六祖说不论解脱,只论见性,你见性不见性?要是有 解脱的一念,还是如幻如化。见性以后,觉心不动。

  这很重要的!现在学佛参禅的人也很多,是否到这个境界,我们不知道。 

  拿大家…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贤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