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得?虛妄境界是不是言語道不斷,心行處不滅?堅執持心,心如幻,堅 執持心,是不是言語道不斷,心行處不滅?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取相?遠 離,有遠離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心有所住?是不是取相?是不是言語道不 斷,心行處不滅?「離遠離幻」是不是有所得?心有所住?心取于相?言語 道不斷?心行處不滅?是不是這個道理?如果這些都沒有了怎麼辦?頓教法 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什麼境界?
彰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說而無說,說而無礙說。不然的話衆生都沒 有辦法得度。
師父:你的境界只到這地步。法爾如是,向上一著,無商量處。
彰師:請師父開示。
師父:我開示,障礙你們,你們自己發揮。
策師:我用念佛來講,我們爲什麼要念佛?就是要遠離一切幻化,遠離一切妄想。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遠離妄想的心,堅持一句佛號,這種心也是如幻的 ,也是要遠離。「遠離爲幻」,就是有一個妄想要遠離的心,也是要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只要把佛號念得清清楚楚,就是離幻。
師父:大家想一想,以念佛法門講,一心不亂。如果不亂,六根不動,是不是一心 ?一心動不動?如果一亂的話,就是六道是不是?不亂呢?一心。一心,還 有心沒有心?那叫佛。清淨自心,叫它自然而然,它就入了。
你現在要是擾亂它,妄起念頭,妄找資料,去動它,它不會入的。清淨心自 然入,修禅的叫悟。其實沒有悟,因爲什麼?沒有能悟,沒有所悟嘛!它不 過一剎那靈光獨耀就是了。誰還講?盡量發揮!
觀師:試講一下。剛才聽到無所得,正好想到自己的毛病,因爲修行上這個無所得 最讓我覺得很受用。其實剛才師父已經講出來了,「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 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如幻的,我 們應該要遠離。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我們會起執持堅固遠離的心,只是這種心又是如幻 的。所以這種遠離的心,我們也應該遠離才對,不過這樣還不夠究竟。下面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其實這種遠離它是如幻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再遠 離。這樣還不究竟,「離遠離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這個還是要遠離,所 以最後結論「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講這麼多的遠離都是要破我們的見, 沒有破法。我們的我見堅固,所以教我們修行的那些方法,假使我們再進步 一點,再進步一點,祖師或者師父都會教我們更進一步。譬如說,如果我們 沒有發心持戒,師父會教我們堅持淨戒。像我們不發心念佛,師父說你要念 佛,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師父會說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什麼地方應該還要怎 麼樣的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我們以念佛來看,我們念佛念到念得清楚,聽得 清楚,這樣才是得無所離。我們不必起一個什麼心念,來除我們的妄想,所 以才會講放下!放下!放下!到一切無所得的時候,那就是除諸幻。
下面是譬喻。「兩木相因」,用木來鑽就會出火,可是火再出,木會燒盡, 所以最後灰飛煙滅,最後火煙也滅,其實火性不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 。」所以我們要以如幻法來修如幻,都是這個樣的。「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前面提的遠離,不是要我們落入斷滅,意思是緣起要遠離,其實我們知 道緣起是性空的緣起。性空也要遠離,因爲性空也是緣起的性空。所以假如 我們發心做什麼事情,其實那都是無性,隨緣就好了。我們要藉佛教我們的 方便──念佛,因爲念佛最究竟,因爲佛是清淨的,所以我們做什麼事都要 用念佛來做,就可以圓滿,這樣就可以無所得。
師父:大家想一想,你們既然很多人提出無所得,一切幻化境界是不是有所得?是 不是有所得?既然有所得,是不是應當遠離?堅執持遠離這個心是不是有所 得?有所得是不是應該遠離?遠離是不是有所得?是不是也應該遠離?離遠 離是不是也是有所得?是不是應該遠離?「得無所離處」,到了無所得、無 分別,「即除諸幻」了,對不對? 你不相信的話,我們再改變一個方式把有所得換成取相,一切幻化境界是不 是取相?應不應該遠離?堅執持心是不是取相?應不應該遠離?遠離是不是 取相?應不應該遠離?離遠離是不是取相?應不應該遠離?把一切離都離盡 的話,不取于相,怎麼樣?覺性不動啊!我提醒大家,你用很多方面都可以 入,凡是二谛理,一谛、無谛、叁谛都可入。唯獨你取著文字相,不入了。 它怎麼了?它就是離那個文字相嘛!
我再舉個實際例子給大家看。虛空是不是無所得?虛空無所得吧!虛空之中 有萬物,萬物是不是有所得?萬物也如虛空,無所得。誰知道什麼萬物也無 所得如虛空?誰知道這個道理的?緣起幻化嘛!萬物皆緣起幻化,不是和虛 空一樣嗎?既然萬物緣起幻化,有沒有啊?如果分別萬物,離萬物以外另取 空,是不是幻化?還是有所得,皆要遠離。虛空本性怎麼樣?它不動啊!誰 還要發揮?
甫師:這段文告訴我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其實本來就無所離,一切法如 幻,我們執著一切如幻法爲實有,所以前面才講到一些遠離。這句話和後面 那句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很相應。如果我們修行的人能體會一切法 如幻,就是大家所發揮的不可得,深深契入的話,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這樣當然遠離諸幻。前面講到,無明心的話,就會執著一切法實有,執著 有空花,其實空花沒有,是一切衆生虛妄心所起,執著一切法實有。這裏要 告訴我們,其實一切法無所離,一切法本來清淨,能這樣的話,當下離諸幻 ……
師父:你們迷在「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我問一問你們,知道依他起虛妄的,是 不是就是圓成實?知道依他起虛妄,就是圓成實,不知道虛妄的,遍計執。 我再誘導你們,我們現在把思路開廣一點,不要只執著在無所得。
一切法是不是畢竟空?畢竟空有分別沒有?凡是一切分別皆是如幻,對不對 ?好!你現在看了,幻化虛妄境界是不是有分別?有分別如幻應該遠離,對 不對?堅執持心是不是有分別,有分別如幻,應該遠離,對不對?既然遠離 是不是有分別?有分別是不是如幻?如幻是不是應該遠離?離遠離是不是還 有分別?既然有分別如幻,應該遠離,這不是修如幻叁昧嗎?亦複遠離。「 得無所離」,無所離不是無分別嗎?無分別不是圓成實嗎?
拿譬喻講起來,「兩木相因」是不是有分別?「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如畢 竟空嘛!那火是形容智慧之火。所以說,在此地教你智慧,不用識心,就是 依智不依識。
覺師:「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切法本 是緣起性空,因爲緣起是虛妄,所以是性空。這樣的話,才能遠離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知道緣起即性空,可是也不可執性空 ,因爲性空並不是定有個性空,因爲它是緣起的性空。所以「亦複遠離」。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也不可執著有遠離的心,遠離性空的心,這也要 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因爲性空即是緣起,所以性空不可得,緣起 即性空,緣起也不可得。所以性空要遠離,離性空也要遠離,緣起也要遠離 。「得無所離」,因爲性空不可得,緣起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樣 才能「即除諸幻」。
師父:誰還講?
聞師:從前面一段看起,因爲前面有一段文講衆生如果不修行,常在如幻的境界, 到底要如何讓我們的妄想心解脫。以前有看過一本書(書名我忘記了),它 說衆生要忘記境界容易,要使我們妄想心去除是很困難的。衆生常計幻化的 境界是因爲取相,取相才生妄想,以妄想才想說我現在這麼多煩惱,到底應 該怎麼來解脫?事實上這是我們衆生的毛病。
下面講「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裏講「遠 離」應該體會到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是依他而有,它是圓成實性,不落遍 計執性。知道一切法無相就不取相,不取相的緣故心清淨,心清淨則無所住 ,心清淨則對一切法不會有執著。無住義就是所謂解脫義,解脫義假如用一 句話講就是無所著,無所著再加上等正覺,就是佛的境界。清淨就是圓滿的 覺,這種清淨圓滿的覺不是有所得心可以契入,也不是我們衆生取相心可以 契入,也不是說我想要修行可以契入的,我們衆生要以法修行。所以最前面 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你要是體會這個法的話,就可以契入佛的因地法 行,佛因地的法行必須無所得行,因爲一切法本不可得。
雲何解脫?假如這樣講的話,解脫的意思是對迷來談的,迷的時候才有解脫 。你會到法的話,無解脫無不解脫,因爲法本如是。所以後面講「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將你的一切妄想心銷歸圓成實性的時候,妄想無自性,因爲 妄想就是虛妄,虛妄不是我們衆生可以鏟除的。
師父:你們的見地有很多差別。譬如談到解脫,如果不知道依他起是虛妄的,執著 爲實有,是不是遍計執啊?遍計執是不是束縛啊?如果知道依他起沒有自性 ,是不是就是圓成實啊?那個假名解脫。其實知道依他起是圓成實,知道圓 成實是依他起,叫見性啊!那麼這裏頭執著依他起爲實在有,落入遍計執叫 束縛。依他起到底有沒有實在的有?沒有實在的有,你落入遍計執的時候, 有束縛了沒有?無自性不會束縛你。既然沒有束縛,有解脫沒有?有縛才有 解,沒有縛那有解?本來寂滅,那有更寂滅?本來涅槃,那有更涅槃呢?所 以說,根據這個道理,六祖說不論解脫,只論見性,你見性不見性?要是有 解脫的一念,還是如幻如化。見性以後,覺心不動。
這很重要的!現在學佛參禅的人也很多,是否到這個境界,我們不知道。
拿大家…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賢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