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要學會這種方法。看到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化身了,這就代表諸佛化度衆生他是善巧到極點,釋迦牟尼佛他的善巧體現在什麼地方?就體現在講經說法上,他的一代示教都是幫助衆生成佛,那一本經典、那一本佛法,我們都不應該去毀謗他,而應該以平等心來受持叁藏十二部經典。
這個在今天我們更應該注意,因爲我們今天修學佛法的人,好多都沒有這種心了。拿著一本佛法自己孤落寡聞,這個就是最好的了,這個就是最顯妙的了,我就只修這一法門了。自己修可以,但是不能夠去毀謗別的法門,也不能夠去堵塞被人的修行,你適合這種修行,你就按著這種修行好好的修。人家適合那種修行,就讓他適合于他的法門好好的修。每個人走的路不盡一致,哪裏一個馍馍天下人都喜歡吃呢,你喜歡吃說不定人家喜歡吃米飯呢,要理解這樣的深妙,如果不理解的話。一個方面對法門他有毀謗,二一個方面對衆生有遺漏,發心不廣非常小。你說你信佛;是不是叫你拉幫結派呀?不是叫你拉幫結派。你跑到光德寺,我就是廣德寺的了,其他寺廟我也不管,你要到其他寺廟裏面我就要說你,這樣是小心小量。我們修北傳佛法的,我就批判人家什麼小傳佛法、藏傳佛法、就批評人家。那個是外道,這個是不行、那個不行,這都是造業,往往就是造業。我們修學這些佛法。你懂了這個叁十二應身,懂了諸佛菩薩善巧方便度化衆生這種善苦用心,那就要好好理解。一個方面要有包容心,包容所有身份的人,包容各種各樣的人。二一個方面對于佛法要有一種大心量。無量法門誓願學,一切法門我們都要學,不要嫌棄這個、嫌棄那個。這個意思深不深啊?哦,非常深。要做到這樣的善巧不太容易,要理解這樣的深妙涵義也不太容易。下面;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就是應現于人間。最初叁王、叁種聖賢那是出世間的,已經跳出輪回了,不在生死裏面了,不在叁界二十五有生死輪回裏面了。然後這些天界,欲界之天、色界之天、無色界之天、雖然說比人高妙,但是他還是在生死輪回當中。現在第叁科,應以五種人生得度者,他就化現這五種人身而爲講經說法,這個就離我們最近了。
“小王”什麼叫小王?就是那個小國的國王。你看我們這個國家有多少個省?有多少個市?它很多。你中國除了中國還有俄羅斯、美國、這周邊的國家還有很多,這就是一個世間上的小國家。每個國家的主席、總統、君王,這些是小王之身,就是世界各國的這種元首,這就叫小王之身。所以說觀世音菩薩他還顯現去當總統,當元首,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善巧。你要當一個小王,怎麼樣才能夠治理這個國家?一個方面要把這些根本的道德要能夠提倡起來,二一個要把正確的因果要能夠提倡起來,叁個能夠讓各種身份的人黑人、白人、黃種人、白種人、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夠安居落業,至少能夠做到這樣。當一個國家的元首不太容易,是不是,小國王身他就這樣。應以“長者身”,什麼叫長者身?就是年長德高的人,這個叫長者。一個方面年紀大,二一個方面德行好能夠服衆,這個就叫長者。光是年紀大沒有功德不能服衆,他也不能夠叫做長者。這個長者我們今天所說的那叫“道德長者”,能夠以道德教化一方,爲人所尊重。所以說要好好的修這些功德,你說你年紀大你沒有功德、沒有知識、沒有文化、不能夠教化一方,你說人家憑什麼尊敬你,就因爲年紀大人家就尊敬你了,不一定。比喻說我們法門當中,你出家了很多年了、七八十歲了,但是如果說沒有功德,還是得不到大家的尊重。
經典當中、律典當中經常這樣比較,說你出家一百年了,但是你對于你所受的戒律,你都沒有學會,對不起,你不能夠稱爲老上座,你還是下座。什麼叫下座?你說你受戒五年、那可以稱爲下座了。受戒十年可以稱爲中座了,受戒十年以上、可以稱爲上座了。但是這個裏面不是以你受戒多少年,而是把你自己所受的戒律、開遮持犯、清重緩急、是犯戒、不是犯戒、要學的很好,學好了、相應的你才能夠增長資曆。如果沒有學好,哪怕你受戒六十年,這戒是什麼、你完全不懂。哪怕人家受戒叁年四年,人家把這個戒學好了,你還得從這兒學起,你看看。佛門當中就是尊重這種法、而不是光尊重你的年紀。所以說我們今天出家人就不要像世間上所說的、哎呀;我癡長多少歲,要謙虛的說法可以,但是我們真是要這樣癡長的話那就化不來了。我們今天出家了、受戒了就要好好地學習這些戒法,立爭要在自己所學的戒法、開遮持犯都學好,受了戒要學盡,不學戒就不叫一個真正的出家人。把這些戒律學好了,以往的規矩就是什麼,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師。受戒以後必須拿五年的時間,專心一意的來學習戒律,那你學習好了還要表現在行爲上,行爲上要十年不離依止師。要找一個依止師,有只是、有德行、能夠觀察你、能夠教育你,這十年當中觀察你,那個時間就准你去聽經聞法、參學遊方。你看以前是這樣的喲,我們現在好像沒有這種規矩了,我們受了戒大家也不學戒,這戒本放在一邊,今天你去問他,他不知道,明天你去問他,他不知道。叁十歲你問他不知道,六十歲你去問他早就忘光了。這樣子行不行你說?不行(大衆),當然不行了。聽經也聽不進去,修行也修不來,爲啥?沒有戒的基礎嘛。所以說一切德行要從持戒當中來。
我們在家居士也是這樣,你受了叁皈就把叁皈學好,你受了五戒就要把五戒守好,受了菩薩戒也要把菩薩戒學好、持好,只有在好好持戒過程當中,我們這種功德才能夠增長。一個方面自己對佛法、各種各樣的佛法自己都能夠了如指掌。二一個方面不僅僅是能說、能道、還能做,在自己所受持的戒律當中,各種各樣的戒律要把它學好,這樣子隨著我們自己的年紀的增長,我們自己的學問、道德也在增長。等你年紀大了你的功德慢慢能夠服衆了,他叫長者。年高德重,爲人所尊重,這叫年高德長,道德長者。這個世間上都很信是這樣,我知道我們地方上他年紀大了,能夠說點話的,能夠公平辦事的。一個村子裏面都很信任他,各家各戶要分家、出現什麼這樣、那樣的事情,就把這些老輩請出來,你來說一句公道話,這叫道德長子,他能夠服化一方,這叫長者之身。
“應該以居士得度者,既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我們今天在座的大家都知道,都叫做居士。你知不知道什麼叫居士?有好多說;我拿了皈依證我就是居士,是不是?居士、居士是居家的大士、在家菩薩。這個居士是很尊貴的一種稱呼,一般人還當不起這種居士。爲啥?從傳統的觀念來講,這個居士要稱之爲士不簡單,他有一個標准。比喻說只圖今生今世吃喝拉撒的根本就不能夠叫做士,什麼人才能夠叫做士?至少這個眼光要放得很長遠,不僅僅是知道有今生還要知道有後世,不僅僅是要把今生今世的善法要修好,而且要把這個眼光放大一點。我們修行不僅僅是爲今生今世的享受,還要爲以後生要做打算。如果說沒有這種眼光的根本就不能夠叫做居士。這個經書上說;只能夠圖當下的享受,這人他和畜生沒有兩樣,怎麼能夠叫做居士呢?不能夠叫做居士。這句話好像說的有點過分,是吧。其實不過分。他跟我們舉一個道理,他說你看那些牛馬豬羊,那些狗、那些動物,他爲不爲今生今世做打算,也爲今生今世做打算,沒有吃的它要去找、沒有住的它要去找、沒有伴了它也去找、沒有耍的它也去找,跟我們人僅僅是爲今生今世生存,你說這些狗、這些畜生有什麼根本性的區分呢?區分不開來,聽懂沒有?聽懂了(大衆)掌聲。只能夠看到今生今世這個眼光非常短淺。偏偏就是我們今天起碼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只爲現世而活,他也不相信有前世、也不相信有後世。人死如燈熄、一死掉就算了,啥也不管了。只要我吃的好、只要我玩的好、只要我有錢、也不怕敗壞自己的德行。就像今天一樣爲了經濟發展,我們把自己的內心道德丟失掉了,把傳統文化丟失掉了,這是非常可惜。看看社會是真的發展還是假的發展,還是要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這個人能不能當一個居士,就是要看你有沒有長遠的目光,僅僅是圖今生今世的利益,你不能夠叫做居士,你跟那些一般的動物沒有差別,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一定要放長遠目光。人不是那一天生下之後才有,也不是那一天死之後就沒有。所以說要稱之爲士,一定要不僅僅是修今生,還要修來世,今生來世都要修好,一直到盡未來際,我們這種修行要相續不間斷。有這樣的心能夠認識正確的因果關系了,這才叫做居士。聽懂了嗎?聽懂了(大衆)。所以說不容易啊,居士、居士居家大士,一個要有智慧、認識因果,二一個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能夠認識過去、現在、未來,能夠讓我們這個人類都不斷的增長,能夠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圓滿,生生世世的增長,這樣子就是居士之身。所以說最基礎的都要能夠有增上升的修法,一天比一天過得好、一個月比一個月過得好、一年比一年過得好、來世比今生還要過得好,對不對,要發這種心,這叫增上心。有這種心的人最基本的他才能夠叫做居士之身,這最基本的。
最高的還要發心,不僅僅是追求來世,你來世再有福報,但是還是無常、還是生死,如果不解決這種生死大事,我們一直在叁界二十五有當中輪回,始終都是凡夫,所以說居士進一步還要發出離心,跳出叁界二十五有的輪回,我們的生命才算基本上跳出有漏世界,這樣圓不圓滿?還是不圓滿。最究竟的居士還要認識,哪怕是你跳出叁界外了,你僅僅是爲自利,這個也不是真正的居士,也不是真正的圓滿。還要爲所有衆生的圓滿要努力,要幫助所有衆生都要能夠開啓這種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