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叁寶的救護,觀世音菩薩的救護。自然而然我們就能夠獲得。在你現實世界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哪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沒有翻不過去的坑。只要你找不到解決方法的是愚癡,有方法而我們自己不願意去修行,當然解決不了。要是解決不了的話,佛就不說諸法性空了。爲啥性空呢?實際上就是說,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啊。都是因緣果報、因緣所生。條件性的存在,如果說他是條件性的存在。那我們把他的條件改變了,它不改變了嗎?自的然而然就改變了。要明了這種因果,要明了我們自己所做的業力。它都是一個緣生緣滅的法,都是沒有自性的。既然是沒有自性,一定可以解決。那裏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平時,我想起當初,說要學佛,那就問,學佛幹什麼?學佛解決生死嘛。生老病死最大的問題,是不是,愛別離、冤憎會、求不得這些都是最大的問題。但是一般人不以爲是問題。他哪裏會認爲不是問題呢?只是覺得這個問題沒辦法解決,算了,你不要把它當成一種問題。于是硬要眯起眼睛來,有的問題,他就說沒有問題。你看世間上的人,誰沒有知道生老病死?誰都知道。但是佛教徒把它當作一件大事。平常人呢,一點都不覺得它是一個問題。死嘛,人人都有的嘛,焦心幹啥?焦心它就不死了?他就不再去想辦法去解決。他說看釋迦牟尼佛,丟掉(抛棄)王位,出家修行。他就是爲這個東西。一般的人不以爲是一個問題,而釋迦牟尼佛認爲是一個問題。區別就在這個地方。對不對?所以說他能夠解決、他能夠成佛、他能夠救度衆生,原因在那裏?就在這個地方。他的區分就在這個地方。
最後給我們分析;就說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都是緣生緣滅,都是條件性的存在。它是有因有果的。而這種因果又是沒有自性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就覺得這個世間上再遇上天大的問題,釋迦牟尼佛都給我們非常光明的前進。爲啥呢?天大的問題也是沒有自性的。必定能夠解決。解決就要有智慧。就要能夠認識他的因緣果報,是什麼因、緣什麼條件、引起的這個困難,引起的這個問題。一旦認識到這種正確的因果關系以後,要改變它就容易多了。諸佛的這種智慧爲什麼那麼圓滿。因爲在他的眼裏;在智慧的眼睛裏面,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爲什麼不能圓滿呢?而我們今天很多人說;哎呀、這個也不能解決、那個也不能解決。這個業障也改不了、那個脾氣也改不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就是有太多太多的改變不了,我們就是有太多太多的改變不了。就因爲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改變不了,認知上就是一個大的障礙。而這個大的障礙,就整成我們今天生死凡夫各種這樣的苦難現象。如果說你能夠觀察世間上的音聲,學習觀世音菩薩一樣,仔細地觀察一下,別人給我們作一個活教材了。好的他也作了一個活教材了。壞的也作了活教材了。是不是,衆生是現身說法,你觀察到以後,沒有解決不了的;哪有解決不掉的?
我們學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裏是僅僅得到觀世音菩薩一點點救護,還能開智慧,還能夠認識諸法性空,還認識一切問題沒有過不去的。從這些理論上、這些事實上和這些因果上,我們都分析了,這些都能夠可以解決。關鍵是你做不做。學到這一條有些人就懷疑了。他說哪些無罪的人、被冤枉的人要救他呢。那就很自然、因爲人家是冤枉的。假如說這個人真的有罪,那我們就不救他呢?就不應當救他,爲啥呢?有罪就應該受報應嘛,我們一般人的心理就是這樣。是不是?所以說好多學佛的人,他也沒有慈悲心。看到人家被車撞了,哎呀果報啊,果報。那怕就是人家的果報,你也要起慈悲心嘛。對不對?哪有一個天生的聖賢?哪有一個永恒的凡夫呢?都沒有。這個錯誤,人家知道錯誤,讓他知道錯誤,讓他知道改。這就是最好。治病救人這就最好。不要爲懲罰而懲罰。人家一旦犯錯就讓人家永世不得翻身,你這也太惡劣了吧。對不對。稍微做一點錯事,一下就被你打下19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哦;這就很糟糕的。所以說人家說,哎呀,你這學佛的人咋這麼歹毒呢?他說我哪歹毒了?我學佛我慈悲得不得了。那你慈悲還把人家打下19層地獄了,那你慈悲你還幸災樂禍,說人家果報呢?所以說這些我們常常是這樣的心,要改變過來哦。這些果報是因果管的不是你管的,那裏是你管的,瞎操心。我們只管自己要修行、要慈悲、要善巧用心、要開啓智慧。利用我們自己的心去幫助衆生。你不要去當上帝、你不要去當判官、你不要去當閻王,知道吧。我們要去修心。這樣子修心呢。那你說,這個有罪的人應不應當救護呢?應當啊(大衆)。對,就是要知道。哪怕就是他真正的有罪,我們也要去救他。
所以說;很多時間他看佛門當中。說這些老和尚假慈悲。爲什麼假慈悲呢?那個人真正犯了罪,殺了人了,逃到佛門當中你還救他。老和尚說要救,如果我們今天不救他,他對這個世間上一點溫暖都沒有了,一個因果報應。就搞的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對吧?人人不發心,不發慈悲心,不去救他,這不是很糟糕嗎?就因爲他犯錯了,所以說今天,他是死罪,我還要救他。這是最能感動人的,是不是?人家都在落井下石。人家都在幸災樂禍,哎呀你貪汙了,你就該受報應啊,你的官位就該丟掉啊,你就該進監獄啊,你就該一輩子不翻身啊。落井下石。但是這個時間最難得的是有人伸一把手。如果他在這個真正苦難的時間到來的時候,有一個人伸一把手,那個人感激涕零啊。別人都背離我而去啊。偏偏就是你沒有離開我。人家都說我是貪汙犯,我真正是貪汙了,我罪有應得。但是你還是慈悲我。你看看;最能感動人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他以後就因爲這一點感動,哎呀,算了,要對得起你這一份慈悲。我也不去貪汙了。我要改正。這是最能教化人的,知道嗎?
我們的佛教,就講這種慈悲心。慈悲最能感化人,不僅僅是講道理,我們很多人學了經,學了法,懂了很多道理了,然後回去就得理不饒人。抓住一點道理,我有理走遍天下,就跟別人吵,吵的天翻地覆.那怕是你有理也要讓人叁分嘛,對不對?得饒人處且饒人嘛,不要緊追不放。不要不給別人留空間。如果你得理不饒人,往往有理都變成無理。對不對?間斷地造業了,那就不好。所以說無罪的人我們應當救護他。有罪的人我們也應當救護他。什麼理由呢?無罪的人他是無辜的,受冤枉的,所以理所應當受到救護。有罪的人呢,應當受到懲罰。我們一般的人認爲,救護這些有罪的人是在縱容惡人惡法,也是在縱容和助長邪惡。所以說,不應當救。這些道理呢,實際上是一種邪知邪見,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爲啥是錯誤的呢?一個方面,這種道理違背了佛法。又和菩薩慈悲平等救助一切衆生的心不相合。既然你說你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善的惡的都要救嘛,對不對?你光救善的,不救惡的。你說你用心平等嗎?不平等。你說你這種慈悲廣大嗎?他也不廣大。所以說,它不合菩薩的慈悲情懷。二一個呢,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都有如來藏。每一個衆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都有痛苦,而且每一個衆生都想脫離痛苦。尤其是這些暴惡的衆生,更值得可憐,更值得憐憫。因爲什麼呢?沒有智慧啊。不可憐這樣的人,可憐誰呢?有智慧的人,不用你去可憐他。他自然而然就能自救。尤其這些沒有智慧的人,我們不可憐他,不幫助他。他的智慧怎麼生起來呢?如果說智慧生不起來。他這些暴惡的心情怎麼改變的過來?暴惡的行爲怎麼改變的過來?所以說,更要去救護,像《涅磐經》、《維摩诘經》都說菩薩更憐憫這些衆生,這就是菩薩的慈悲心,他是平等的
以前就有一個師父,他收了十個徒弟。前面九個徒弟都非常努力,都非常聽話。師父教什麼就修什麼,修的很好。最後,又有一個人來投奔他,第十個,師父也把他收了。但最後一了解,這個人是小偷。在世間上專偷東西的。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世間上呆不下去了。跑來找師父:師父啊,世間的人都不要我了。你把我收下來吧。師父說:好好好。我把你收下來。收是收下來了,但是惡習難改。偷東西偷成習慣了。在師門裏面還是偷。那些師兄弟可受苦了。大師兄也偷過,二師兄也偷過,叁師兄、四師兄、五師兄、六師兄他都偷過,甚至連師父的東西他都偷。前面的九個師兄氣憤的不得了。師父啊,怎麼一個小偷來了禍害我們那。就跟師父提意見,一次又一次地提。師父總是說他會改的他會改的,慢慢他就改了。提了一次,提了兩次,還是沒有改。東西照偷不誤。這九個師兄被偷煩惱了。最後集體地跟師父示威:師父,你是要他還是要我們九個?如果說你再留這個小偷徒弟呀,我們這九個徒弟就走了。不跟著你了。你要我們九個好徒弟呢,你就把這個壞徒弟攆走。這個師父一想,爲難了。你要把這個徒弟攆走,哪還有慈悲嘛?他也想;迫不得已,他說:你們九個都學的很好。不用我再教了,我教你們的學會了。你們都很好,跟著師父也就沒有多少意義了。我甯願要他,不要你們九個,哈哈(笑)。這九個徒弟沒想通哦。這個好徒弟不要,要壞徒弟嗎?師父說不是我不要你們。而是你們學的太好了,不用師父教了。你們可以出去,單獨一方弘法利生了。而這個徒弟最不讓人省心,最讓人放不下心,我不教他,誰教他?我是他的師父啊!你這個師兄嫌他,我這個師父總不能嫌他吧?我只管專心地一心一意地教他。那你們九個走,我留他。你看這個師父。這樣子的慈悲,終于把那個小偷徒弟感化了。最後發誓絕不再偷。好了,九個師兄走掉了。只有那個小偷徒弟留下來了,結果那個小偷徒弟也變好了。
這個世間啊,我們就是要知道這層道理。我常常感歎,社會上一個人犯了錯誤了,一輩子都擡不起頭來。是不是?進過監獄呀,犯過錯誤呀,有過前科呀,等等。你再從監獄裏面出來的時候,人人都躲著你。找工作,沒有工作的機會。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