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P2

  ..續本文上一頁熟悉不過的就是;“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會叁歸一。”這叁句話大家以前聽過嗎?有很多說;剛才普登法師在介紹;《普門品》都會背,《普門品》文字也不多,兩千多個字。要背也很容易,能背的有多少?舉手我們看看,能背的有多少?最好能背誦,背誦一遍也要不了幾分鍾。而且在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裏面,大家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持《普門品》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說大家有精力的話,每一天誦五遍、十遍、五十遍。然後力爭能夠把他背會,這功德很不可思議。你持誦一遍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還不要說我每天念十遍、二十遍、五十遍、多少遍。從這些持誦過程當中,可以加深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向之心,也可以加深我們對《普門品》的一種印象。平時我們所說;書讀百遍奇異之像。光會讀、光會背,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有的時間呢;就沒有多大的意思。雖然說有功德,但是功德還不圓滿。我們這幾天講《普門品》,大家回去一早一晚的時候,你也盡量多誦一些《普門品》,能夠背誦的那就更好。要熟悉的話,你誦一遍《普門品》不要五分鍾就可以。那麼你要把《普門品》作爲功課的話,每天多誦幾十遍,那有不可思議的一種妙用。那麼我們平時所說;“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會叁歸一。”從這叁句話當中,來總結《法華經》的這種宗旨。

  什麼叫開權顯實呢?比喻說釋迦牟尼他利益衆生,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坐度人舟,顯現的是一種隨類應化的這種功德。你該以男人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男人給你說法、講經、來幫助你、來度化你。該以出家人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出家人給你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也是這樣的,就以觀世音菩薩爲代表的;把諸佛這種隨類應化的功德顯現出來了,這就能從講經說法,能度化衆生,這些佛菩薩的功德上來講。他就是這樣,他不是說就是一個佛高高的坐在殿堂之上,不是這樣的。隨類應現,勸巧方便,非常善巧。你看一個小孩;佛也可以變成一個小孩來給你講經。你是一個當官的;佛也能夠變成一個當官的和你一起探討佛法。你是一農民,佛也是一個農民能夠跟你探討佛法,探討成佛。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文化程度。佛都不嫌棄你,都能夠隨類應現。把這種最圓滿、最善巧的佛法,通過我們可以接納的方式,可以理解的方式宣講給我們,這個功德不得了。

  他說有一個人讀書出來了,當官發達了,然後他回到家鄉裏面架子就拿上了,父母平窮、父母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父母年老了、長的不莊嚴了,自然而然的連自己的父母都要嫌棄。你說這樣的人我們看的貫嗎?看不貫,那你說鄉裏鄉親的,你要找他幫忙的時候,他有那麼樣大的一種架子,他能幫你嗎?很艱難。佛他就不是這樣,他一切功德圓滿了,一切智慧圓滿了。佛是沒有架子的,隨類應現,方便善巧,這個權巧方便是佛度化衆生的一大法寶。如果沒有這些權巧方便,要想度化衆生就很艱難。觀世音菩薩隨類應現是一種權巧方便,釋迦牟尼佛的千百億化身他也是一法;也是一種善巧方便。所以說在平時呢;佛菩薩化爲大家能夠接納的,就是在你身邊的各種各樣的這些方便善巧,來幫助我們、來度化我們。佛菩薩在哪裏呢?佛菩薩就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就從能說法的人,佛他就這樣的來,你非得執著佛他是在殿堂裏面,他一定只講什麼法,其他的法他都不講,完了,沒有善巧嘛,沒有方便嘛,對不對。所以說你不知道;也許他在跟你說怎麼賺錢,也許他在跟你說怎麼當官,怎麼理財,也許他在跟你說怎麼管家務,也許他在跟你說怎麼學習,乃至在寺廟裏面,他跟我們說怎麼樣當一個出家人,他就顯現爲這些權巧方便。但是我們一般的同修就沒有這種能力,不知道這就是佛菩薩來教化我們的。往往忽視了身邊的這些人,在家裏不孝順父母親,成了家夫妻不能夠恩愛和諧相處,有了小孩不能夠盡到大人的責任,在單位上我們做職工的;也不能夠很好的把自己的本職崗位做好,乃至我們當了居士或者出了家以後,我們都能夠身心分離,沒有整合起來。所以說;佛法在哪裏呢?佛法實際上就在我們生活當中。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實際上不是離生活來教我們修行,而其就在生活當中幫助我們修行。你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你要做好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修行。很多人說教我怎麼吃飯這也是佛法嗎?這是。教你怎麼穿衣這也是佛法,教你怎麼走路這也是佛法。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無非都是佛法。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呢?甚至說世間上好多人都認爲太世俗化了,你要說點稀奇的我就認爲你有道行,你要說點稀奇古怪的,有神通的,我就認爲你有道行。你要佛法,什麼叁十二變呀、那個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呀,等等。你能變化出來,哦;這是佛法,很多時間脫離于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現在所說的,佛法他有基礎的,圓滿的佛法如果說沒次第的話,開顯不出來。你今天要想究竟成佛,沒有次第的修行也是圓滿不了的,包括要發菩提心,你說發菩提心說發就發了,沒有那麼簡單。他還要次第。一個方面我們自己對于業因果能不能夠認知,沒有認識業因果的話,怨天尤人,隨時隨地都是一副憤憤不平的心,隨時隨地都是一副煩惱的心。你說你憤憤不平、煩煩惱惱、你是是非非。你念佛自心能清淨嗎?也很艱難。所以說要首先認識這些業因果,認識這些因果都是我們自己造作,自己享受,你要造作了這樣的因,你才能夠享受這樣的結果。沒有造作這樣的因,我們就受不了這樣的結果,包括我們今天所受的災難,表面上看起來是外在的,其實和我們內在是息息相關的。

  像我們這次汶川大地震,說是我們自己的共業,但是在這些共業當中,有些人哪怕是身在災區,他也是平安無事的。爲什麼呢?還是依自己的善業而成就的。比喻說我們那有個居士,家裏面他的母親、妻子都是信佛的,進了災區以後;受了種種的危險,人家受災了,他還平安無事,哎呀。事後以後非常慶欣,反省就是信佛的一種功德所致。同樣的有些呆在寺廟裏面,你說應該很安全吧。所有那麼多念佛的,大家都知道那天是四月初八。那麼多居士都平安無事,就那麼少數幾個人受災。最後我們到那個寺廟裏面去,那寺廟裏說那叁個人爲什麼受災;現在想起來真的還有點道理。我說什麼道理?平時就光占寺廟的企圖,光占便宜,你要批評他、教育他,他就是不改,結果遭災了。但我不是說興災樂活慶他遭災,而是說什麼?這個因果毫厘不爽。我們今天在看這些災難頻繁的世界裏面,如果說我們不知道災難來源于我們自己的業。我們就不會從自身上努力。那麼我對災難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的煩惱、我們的是非、我們一切的境遇。如果不從自身上去反省,我們能夠對這些有什麼幫助嗎?最初第一步就是要這個因果觀念要明了,要知道這一切一切的境遇,都和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開言吐語、造作那是息息相關的。明了這個以後就不在外面去這裏奔,哪裏跑。而是在內心裏面把自心安定下來,皈依叁寶、修學佛法、思維因果、發菩提心、利益人群、改變惡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這些災難有所作用。

  爲什麼讓大家好好去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要去持誦《普門品》呢?原因就是這個,一個方面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之心,二一個方面力所能及的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度衆生的精神。在救度衆生過程當中幫助衆生免除災難。這樣子我們自己的災難也就可以得到救度。幫助衆生免除煩惱、免除是非。那麼我們自己的煩惱才能夠得以轉變。幫助衆生免除是非,我們的是非才能夠得以解脫,這因果是平等。你喜歡別人受災難,那麼你的災難估計也少不了,你看別人煩惱;你在哪兒高興,完了。你的煩惱估計也少不了,你看人家處在是非當中,認爲和自己沒有關系。不發心幫助衆生、成就衆生。那麼我們自己的是非一旦來臨的時候,誰來幫助我們呢?怎麼轉化呢?轉化不了。我們需求什麼?我們要追求什麼?將心比己,因果是平等的。我們希望別人怎麼樣對待我們,我們就得怎麼樣去對待別人。所以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果是平等的。你要付出了這樣的因,你才能夠接近福,沒有付出這樣的因,接不了這些福。所以說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當中,我們能夠學到這些力所能及的救度衆生,隨類應現。該以什麼方式去救度衆生,我們就盡其所能去幫助衆生,學習這種慈悲精神,成就這種慈悲心。以這種慈悲心把我們那種自私自利的這種心,煩煩惱惱的心,以自己爲核心的這種心轉變過來,那你學佛才起作用,那你信觀世音菩薩,不是說每年叁十、初一你要燒個大香;觀世音菩薩你要這樣救度我、那樣救度我。光是觀世音菩薩救度你,你不救度衆生。我想你是占觀世音菩薩的便宜哦,但觀世音菩薩樂意讓你占便宜,他是要救度你的,但是如果說你不學習觀世音菩薩的這種精神。你得到的救度就非常少,你要想轉變自心那種自私自利的這種觀念,你轉變不過來。如果轉變不過來你就還是一個凡夫。學佛我們就沒學好,學觀世音菩薩我們就沒學好。千經萬論都是爲轉變這顆心,把你那些是非心轉爲清淨心,把你的煩惱心轉爲菩提心,把你那些愚蠢心轉爲智慧心,把你那個顆暴力的心轉成祥和的心,把你那顆以自己爲核心的;轉成專門利益衆生的心。佛法實際上就是轉變自己的身心相應,把這種身心世界轉變過來了,你就是真正的學佛。我們沒有轉變的時候;僅僅是在表面形式上做功夫,那是業余的,啥時間能夠學的好呢?很艱難。我們大家自己問一下自己,我做的怎麼樣,也許我在念佛、也許我在背經、也許《普門品》我也會背、也許頭頭是道我也能講,但是我們針對自己的心;自己問一下自己。我們這些不如理如法的心轉變過來沒有,能夠掌握這些正確的方法,轉變之心建立在因果基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