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熟悉不过的就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这三句话大家以前听过吗?有很多说;刚才普登法师在介绍;《普门品》都会背,《普门品》文字也不多,两千多个字。要背也很容易,能背的有多少?举手我们看看,能背的有多少?最好能背诵,背诵一遍也要不了几分钟。而且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里面,大家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持《普门品》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说大家有精力的话,每一天诵五遍、十遍、五十遍。然后力争能够把他背会,这功德很不可思议。你持诵一遍这个功德不可思议,还不要说我每天念十遍、二十遍、五十遍、多少遍。从这些持诵过程当中,可以加深我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向之心,也可以加深我们对《普门品》的一种印象。平时我们所说;书读百遍奇异之像。光会读、光会背,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有的时间呢;就没有多大的意思。虽然说有功德,但是功德还不圆满。我们这几天讲《普门品》,大家回去一早一晚的时候,你也尽量多诵一些《普门品》,能够背诵的那就更好。要熟悉的话,你诵一遍《普门品》不要五分钟就可以。那么你要把《普门品》作为功课的话,每天多诵几十遍,那有不可思议的一种妙用。那么我们平时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从这三句话当中,来总结《法华经》的这种宗旨。
什么叫开权显实呢?比喻说释迦牟尼他利益众生,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坐度人舟,显现的是一种随类应化的这种功德。你该以男人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男人给你说法、讲经、来帮助你、来度化你。该以出家人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出家人给你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也是这样的,就以观世音菩萨为代表的;把诸佛这种随类应化的功德显现出来了,这就能从讲经说法,能度化众生,这些佛菩萨的功德上来讲。他就是这样,他不是说就是一个佛高高的坐在殿堂之上,不是这样的。随类应现,劝巧方便,非常善巧。你看一个小孩;佛也可以变成一个小孩来给你讲经。你是一个当官的;佛也能够变成一个当官的和你一起探讨佛法。你是一农民,佛也是一个农民能够跟你探讨佛法,探讨成佛。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文化程度。佛都不嫌弃你,都能够随类应现。把这种最圆满、最善巧的佛法,通过我们可以接纳的方式,可以理解的方式宣讲给我们,这个功德不得了。
他说有一个人读书出来了,当官发达了,然后他回到家乡里面架子就拿上了,父母平穷、父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父母年老了、长的不庄严了,自然而然的连自己的父母都要嫌弃。你说这样的人我们看的贯吗?看不贯,那你说乡里乡亲的,你要找他帮忙的时候,他有那么样大的一种架子,他能帮你吗?很艰难。佛他就不是这样,他一切功德圆满了,一切智慧圆满了。佛是没有架子的,随类应现,方便善巧,这个权巧方便是佛度化众生的一大法宝。如果没有这些权巧方便,要想度化众生就很艰难。观世音菩萨随类应现是一种权巧方便,释迦牟尼佛的千百亿化身他也是一法;也是一种善巧方便。所以说在平时呢;佛菩萨化为大家能够接纳的,就是在你身边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方便善巧,来帮助我们、来度化我们。佛菩萨在哪里呢?佛菩萨就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就从能说法的人,佛他就这样的来,你非得执着佛他是在殿堂里面,他一定只讲什么法,其他的法他都不讲,完了,没有善巧嘛,没有方便嘛,对不对。所以说你不知道;也许他在跟你说怎么赚钱,也许他在跟你说怎么当官,怎么理财,也许他在跟你说怎么管家务,也许他在跟你说怎么学习,乃至在寺庙里面,他跟我们说怎么样当一个出家人,他就显现为这些权巧方便。但是我们一般的同修就没有这种能力,不知道这就是佛菩萨来教化我们的。往往忽视了身边的这些人,在家里不孝顺父母亲,成了家夫妻不能够恩爱和谐相处,有了小孩不能够尽到大人的责任,在单位上我们做职工的;也不能够很好的把自己的本职岗位做好,乃至我们当了居士或者出了家以后,我们都能够身心分离,没有整合起来。所以说;佛法在哪里呢?佛法实际上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实际上不是离生活来教我们修行,而其就在生活当中帮助我们修行。你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你要做好了,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修行。很多人说教我怎么吃饭这也是佛法吗?这是。教你怎么穿衣这也是佛法,教你怎么走路这也是佛法。行住坐卧、见闻觉知,无非都是佛法。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呢?甚至说世间上好多人都认为太世俗化了,你要说点稀奇的我就认为你有道行,你要说点稀奇古怪的,有神通的,我就认为你有道行。你要佛法,什么三十二变呀、那个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呀,等等。你能变化出来,哦;这是佛法,很多时间脱离于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法他有基础的,圆满的佛法如果说没次第的话,开显不出来。你今天要想究竟成佛,没有次第的修行也是圆满不了的,包括要发菩提心,你说发菩提心说发就发了,没有那么简单。他还要次第。一个方面我们自己对于业因果能不能够认知,没有认识业因果的话,怨天尤人,随时随地都是一副愤愤不平的心,随时随地都是一副烦恼的心。你说你愤愤不平、烦烦恼恼、你是是非非。你念佛自心能清净吗?也很艰难。所以说要首先认识这些业因果,认识这些因果都是我们自己造作,自己享受,你要造作了这样的因,你才能够享受这样的结果。没有造作这样的因,我们就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包括我们今天所受的灾难,表面上看起来是外在的,其实和我们内在是息息相关的。
像我们这次汶川大地震,说是我们自己的共业,但是在这些共业当中,有些人哪怕是身在灾区,他也是平安无事的。为什么呢?还是依自己的善业而成就的。比喻说我们那有个居士,家里面他的母亲、妻子都是信佛的,进了灾区以后;受了种种的危险,人家受灾了,他还平安无事,哎呀。事后以后非常庆欣,反省就是信佛的一种功德所致。同样的有些呆在寺庙里面,你说应该很安全吧。所有那么多念佛的,大家都知道那天是四月初八。那么多居士都平安无事,就那么少数几个人受灾。最后我们到那个寺庙里面去,那寺庙里说那三个人为什么受灾;现在想起来真的还有点道理。我说什么道理?平时就光占寺庙的企图,光占便宜,你要批评他、教育他,他就是不改,结果遭灾了。但我不是说兴灾乐活庆他遭灾,而是说什么?这个因果毫厘不爽。我们今天在看这些灾难频繁的世界里面,如果说我们不知道灾难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业。我们就不会从自身上努力。那么我对灾难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是非、我们一切的境遇。如果不从自身上去反省,我们能够对这些有什么帮助吗?最初第一步就是要这个因果观念要明了,要知道这一切一切的境遇,都和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开言吐语、造作那是息息相关的。明了这个以后就不在外面去这里奔,哪里跑。而是在内心里面把自心安定下来,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思维因果、发菩提心、利益人群、改变恶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些灾难有所作用。
为什么让大家好好去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要去持诵《普门品》呢?原因就是这个,一个方面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之心,二一个方面力所能及的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救度众生的精神。在救度众生过程当中帮助众生免除灾难。这样子我们自己的灾难也就可以得到救度。帮助众生免除烦恼、免除是非。那么我们自己的烦恼才能够得以转变。帮助众生免除是非,我们的是非才能够得以解脱,这因果是平等。你喜欢别人受灾难,那么你的灾难估计也少不了,你看别人烦恼;你在哪儿高兴,完了。你的烦恼估计也少不了,你看人家处在是非当中,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不发心帮助众生、成就众生。那么我们自己的是非一旦来临的时候,谁来帮助我们呢?怎么转化呢?转化不了。我们需求什么?我们要追求什么?将心比己,因果是平等的。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样对待我们,我们就得怎么样去对待别人。所以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果是平等的。你要付出了这样的因,你才能够接近福,没有付出这样的因,接不了这些福。所以说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当中,我们能够学到这些力所能及的救度众生,随类应现。该以什么方式去救度众生,我们就尽其所能去帮助众生,学习这种慈悲精神,成就这种慈悲心。以这种慈悲心把我们那种自私自利的这种心,烦烦恼恼的心,以自己为核心的这种心转变过来,那你学佛才起作用,那你信观世音菩萨,不是说每年三十、初一你要烧个大香;观世音菩萨你要这样救度我、那样救度我。光是观世音菩萨救度你,你不救度众生。我想你是占观世音菩萨的便宜哦,但观世音菩萨乐意让你占便宜,他是要救度你的,但是如果说你不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精神。你得到的救度就非常少,你要想转变自心那种自私自利的这种观念,你转变不过来。如果转变不过来你就还是一个凡夫。学佛我们就没学好,学观世音菩萨我们就没学好。千经万论都是为转变这颗心,把你那些是非心转为清净心,把你的烦恼心转为菩提心,把你那些愚蠢心转为智慧心,把你那个颗暴力的心转成祥和的心,把你那颗以自己为核心的;转成专门利益众生的心。佛法实际上就是转变自己的身心相应,把这种身心世界转变过来了,你就是真正的学佛。我们没有转变的时候;仅仅是在表面形式上做功夫,那是业余的,啥时间能够学的好呢?很艰难。我们大家自己问一下自己,我做的怎么样,也许我在念佛、也许我在背经、也许《普门品》我也会背、也许头头是道我也能讲,但是我们针对自己的心;自己问一下自己。我们这些不如理如法的心转变过来没有,能够掌握这些正确的方法,转变之心建立在因果基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