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明的內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只會停留在外,無法擾動心;固然聽見聲音,也不能使禅定動搖。雖然知道有幹擾,即毫不以爲意,原因在于你放下了;心自然而然地放下了。那甚深、穩固的禅定使你自然地放下對外界幹擾的執著。屆時,心可以在這境界瑞安住許久,然後在安住一段適當的時間之後才退出來。有時候,你從甚深禅定退出來時,心中會浮現自己身體的局部影像,可能是心識裏現起的心理影像,藉此呈現身體不淨的部位。心從微細的境界中退出來時,身體影像會在心中顯露、放大。屆時身體任何部位會以心理影像現起,並占據整個心的視野。

  在這種形式下現起的影像是極度清晰、准確的,必須確實有甚深寂靜經驗才會現起起。即使雙眼阖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打開雙眼反而看不到,只有安住在叁摩地時,雙眼阖閉,就可以宛如近在眼前般地明晰。你甚至會在心覺醒專注身體不淨影像的刹那間,經驗到一整列“意識”。這種在平常心中所現起的影像,可以成爲觀照色身無常、不具吸引力、不淨、非樂,乃至根本沒有實我存在的內觀基礎。

  一旦這些特殊智能生起時,會提供一座善于審視和增長內觀的基礎。你可以將這種內觀導入內心,不斷反複運作,便會成爲慧觀現起的“因緣”。有時候,當你將注意力轉向“不淨觀”的對象(asubha 不淨觀業處),(不淨觀業處,意指身體的不清淨、汙穢和不具吸引力,藉此作爲增上止、觀的禅修對象(所緣)。)種種身體不淨的部位影像會自然在心中現起。這些影像比任何自己做的幻想還清晰,並能引生比一般散亂心所能得到的更透徹的內觀。這種清明的內觀打擊力十足,能把心理的活動都停煞住,遂而引生一種冷靜的心。它之所以能如此清晰和通透,得自于一顆全然寂止的心。從內心平靜的狀態中去審視,會使你的內觀愈來愈清明;心因爲不斷安住在觀照中也變得愈發平靜。內觀只要愈清明、確實,內心的審視會因叁摩地(定)的持續輔助而透徹得愈深。這便是所謂修行“業處”(kammatthana)了。(業處,意指行爲上的作業處所或基礎。用來說明能藉以獲得止、觀的禅修對象或主題。)這般持續審視,有助不斷放下和破除對“身見”的執著,繼而止息所有一切對色身的疑惑感和不確定,放下了對戒律和修行的盲目執著(戒禁取)。

  即便身患重病時,如熱帶熱病或種種健康問題,通常都會給身體帶來重大打擊和震撼,可是你的叁摩地和內觀此時卻依然穩固不動搖。你的領悟和內觀會使你清楚地將身和心分別開來——心在一種狀態裏,身又是另一種。一旦看清了身和心其實是完全、絕對不同于彼此時,便表示內觀修行已讓心認清部分身體的實相了。

  叁摩地定境中的清明與無疑,認清了身體的實相,讓心感染到一股強烈的出離心(nibbida)。這份出離得自看清事物本然後,生起的不爲所動的冷靜之心。這種出離絕非一般世間情緒如恐懼、嗔惡,或其它像嫉妒嗔恨等不善特質而引發的,不是從執著的同一根源所生,諸如種種染著的心理狀態。這種出離不僅具有修行的特質,它對心造成的影響則有別于未開悟凡夫的厭惡感。通常,一般未開悟的凡夫感到倦怠而生厭時,均落入嗔惡的情緒中以尋求逃避。內觀的經驗則截然不同。

  隨內觀而生的出離感能導致審視、明白事物本然實相,而後自然生起不執著和舍離;如此解脫了試圖控製、強迫事物如我所願的“我執”,以納受事物的本然放下。清明的內觀如此強而有力,使你從此不再經驗與欲望掙紮的我見和執著。平常蟄伏于世間見解中的身見、疑、戒禁取叁結,並不能在修行中瞞騙你或讓你鑄成大錯。這是“道”的起點,內觀首度清楚地洞察究竟真理,而爲進階的內觀鋪路。我們可以形容它爲徹見四聖谛——四聖谛是透過內觀而得領悟的。每一位領悟四聖谛的僧、尼皆曾經驗透徹事物本然的慧觀。你們都知道苦、苦的起因、苦的熄滅和滅苦的方法。每一聖谛的領悟均會在內心同一處中顯露,進而以佛陀教導須內心自證的八正道路支一同彙聚、融入。當八正道在心中聚彙時,能斬斷修行道上任何疑惑和不確定。

  修行期間經驗到的種種心理狀態都是正常的。無始以來,各位都處在想做這、想做那或四處奔波或經驗各種情緒如悲傷、沮喪,或一味追求欲樂等。這一切毋甯是過去造業(行爲)的果。這些業力在心中漲大後便會蹦出來,成爲過去行的結果。知道這都是過去所做使然後,就別讓自己在這上頭添油加醋、火上加油。你只管審視、觀照種種現象的生起和消逝。尚未生起的依舊未生。“生”這個字意指心根深蒂固的執取(upadana)。過去,你的心一直受貪愛和執取所環伺左右,你所經驗的心理狀態反映了這一切。內觀一旦增長後,你的心永不會再去追隨煩惱所造就的那些舊習慣模式,而在心和染著的思想與反應之間形成一種區隔;心從此與煩惱互不相幹。

  我們可以將之比喻作在瓶中相混和的漆和油。由于兩者的密度差異頗大,哪怕是將它們倒入同一個瓶子或不同瓶子裏,礙于不同的密度,它們終不能相融或彼此滲透;油不能與漆相融,反之亦然。雖同在一只瓶中卻依然與不相融。我們可以將世間比喻作瓶子,而放入後便被強製留在瓶裏的兩種不同液體,就像具備慧觀而生活在世間的你,你的心和煩惱是分開的一樣。你可以說,你雖住于世間,也順隨世間的習俗,卻不執取這一切。該走的時候,你說走;該來時,你說來;雖然所做一切都得運用世間的製度和語言,可是形同瓶裏的兩種不同液體,同在一起卻不相混淆。你雖住于世間,同時卻不與世間同流合汙。佛陀親自體悟了這真理,所以被稱之爲“世間解”(lokavidu)。

  所謂根識(ayatana)是什麼?它們是眼、耳、鼻、舌、身和意。它們一如以往地存在和運作;耳朵聽聲音;鼻子分別不同香臭等氣味;舌頭則有嘗甜、酸、濃、鹹的功能;身體能感受冷、熱、軟、硬;心(意)能接收它無始以來就有的心理對象。種種根識如以往般地運作,使你照常經驗到感官的沖擊。體驗內觀之後,絕不會有鼻子嗅不到氣味、舌頭不再嘗到味道、身體沒有任何感覺等情形。

  藉由感官經驗世界的能力,將依舊如過去尚未修學內觀前一樣絲毫無損,可是心對感官的沖擊,即是以“只是這樣”的反應來看待。心不會執取成見或在接觸的外塵上做文章;心放下,知道它放下了。當你獲得徹入“法”真實本然的內觀時,自然會放下。有了覺醒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離執;有了領悟之後,繼之而起的是放下。內觀能令你放下事物。內觀智慧既不會導致執取,亦不會帶來更多痛苦;不會是這樣的。對“法”的真實內觀終能導致放下。你明白苦既然來自執取,所以便放下了。一旦具備了內觀,心就放下了,放下過去它所執持的一切。

  另一種說法是:你的修行不需要四處摸索,不再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中盲目探求和執取。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所經驗到的外塵再也無法刺激心的舊習性活動,讓它尋求跟外塵一起攪和或在經驗上添油加醋。心不再于感官接觸時妄加虛構,當感官接觸時,你自然會放下。心舍掉了經驗。這表示你若爲某事物著迷時,心雖有著迷的經驗,卻不會去執著或緊握不放。如果你有嗔惡的反應,也只是心生嗔惡,如此而已,不帶一點“我”的意識執取、賦予嗔惡重要意義。換句話說就是,心知道該如何放下、不加以理會。它爲何能放下、不去理會?原因在于,所謂內觀的現起是指:能徹見執著一切心理狀態所帶來的有害後果。

  當你瞧見形色時,心不爲所動;聽到聲音時,心如如不動;不對任何外塵的經驗置喙可否,不管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或意而産生的根塵接觸都一樣。任何心中生起的念頭都無法動搖你,你一樣能放下。你或許會接觸到誘人的事物,但卻不會去執著那個概念或賦予它任何特殊的重要性。它單純地變成一個被審視的心理狀態,不帶一點執著。這便是佛陀所謂跟外塵接觸時只是“如此而已”的情形。雖然六根仍在運作,並與六塵有所接觸,卻少了執著在內心中來去活動的過程,心也不會受製約地産生反複來去的“我見”。由六根所産生的感官接觸雖說正常,但心卻不會因落入喜、惡的狀態中而“偏執一方”。你明白如何放下,所以在覺察根塵接觸之後,隨之便放下了。這便是內觀過程的效用,使每一個心裏的角落、方位乃至經驗,自動變成修行的一部分。

  只要你去訓練心,它就會産生這種效果。心明顯地改變了,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不再像以往慣常那般地活動。你不會再于經驗中造作一個“我”出來。比方說:你在經曆父、母或親友的亡故時,心若安住在止、觀的修行中,又能善巧地反觀事發經過,就不會因爲喪事而給自己多製造苦痛。聽到他人亡故時,從慧觀中只會産生感傷和冷靜,卻不致心慌錯愕。你清楚明白當下的經驗,而後放下;有了覺知之後,便將它放置一旁。你會因放下而停止給自己製造更多痛苦。其原因在于:你清楚明白苦之所以産生的原因。當你遭遇苦難時,覺察那份痛苦,一旦苦的經驗産生時,你會自動問自己:苦是打哪兒來的?苦有其原因,原因來自心中仍有執著,所以你必須放下執著。一切苦皆有其原因,一旦起了“因”,就該摒棄它,以智慧摒棄它、以內觀放下它,指的就是智慧;無明是無法使你放下的。事情就是這樣。

  徹入“法”的內觀的審視和增長,引發了甚深的平靜之心。一旦具備了這種清明而透徹的內觀,便意味不管是阖眼靜坐乃至睜著雙眼做事,內觀都會無時不刻地存在。不論你的處境如何,是否在從事正規的禅修,清明的內觀依舊不減。當你的內心中具備了不可動搖的正念,絕不會忘失自己。不論是行、住、坐或臥,內在的覺醒都不可能令之失去正念。覺醒的狀態不致使你忘失自己,強而有力的正念自會護持心自然而然地處于正念的狀態。這些…

《清明的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守護竹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