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明的内观▪P2

  ..续本文上一页只会停留在外,无法扰动心;固然听见声音,也不能使禅定动摇。虽然知道有干扰,即毫不以为意,原因在于你放下了;心自然而然地放下了。那甚深、稳固的禅定使你自然地放下对外界干扰的执着。届时,心可以在这境界瑞安住许久,然后在安住一段适当的时间之后才退出来。有时候,你从甚深禅定退出来时,心中会浮现自己身体的局部影像,可能是心识里现起的心理影像,藉此呈现身体不净的部位。心从微细的境界中退出来时,身体影像会在心中显露、放大。届时身体任何部位会以心理影像现起,并占据整个心的视野。

  在这种形式下现起的影像是极度清晰、准确的,必须确实有甚深寂静经验才会现起起。即使双眼阖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打开双眼反而看不到,只有安住在三摩地时,双眼阖闭,就可以宛如近在眼前般地明晰。你甚至会在心觉醒专注身体不净影像的刹那间,经验到一整列“意识”。这种在平常心中所现起的影像,可以成为观照色身无常、不具吸引力、不净、非乐,乃至根本没有实我存在的内观基础。

  一旦这些特殊智能生起时,会提供一座善于审视和增长内观的基础。你可以将这种内观导入内心,不断反复运作,便会成为慧观现起的“因缘”。有时候,当你将注意力转向“不净观”的对象(asubha 不净观业处),(不净观业处,意指身体的不清净、污秽和不具吸引力,藉此作为增上止、观的禅修对象(所缘)。)种种身体不净的部位影像会自然在心中现起。这些影像比任何自己做的幻想还清晰,并能引生比一般散乱心所能得到的更透彻的内观。这种清明的内观打击力十足,能把心理的活动都停煞住,遂而引生一种冷静的心。它之所以能如此清晰和通透,得自于一颗全然寂止的心。从内心平静的状态中去审视,会使你的内观愈来愈清明;心因为不断安住在观照中也变得愈发平静。内观只要愈清明、确实,内心的审视会因三摩地(定)的持续辅助而透彻得愈深。这便是所谓修行“业处”(kammatthana)了。(业处,意指行为上的作业处所或基础。用来说明能藉以获得止、观的禅修对象或主题。)这般持续审视,有助不断放下和破除对“身见”的执着,继而止息所有一切对色身的疑惑感和不确定,放下了对戒律和修行的盲目执着(戒禁取)。

  即便身患重病时,如热带热病或种种健康问题,通常都会给身体带来重大打击和震撼,可是你的三摩地和内观此时却依然稳固不动摇。你的领悟和内观会使你清楚地将身和心分别开来——心在一种状态里,身又是另一种。一旦看清了身和心其实是完全、绝对不同于彼此时,便表示内观修行已让心认清部分身体的实相了。

  三摩地定境中的清明与无疑,认清了身体的实相,让心感染到一股强烈的出离心(nibbida)。这份出离得自看清事物本然后,生起的不为所动的冷静之心。这种出离绝非一般世间情绪如恐惧、嗔恶,或其它像嫉妒嗔恨等不善特质而引发的,不是从执着的同一根源所生,诸如种种染着的心理状态。这种出离不仅具有修行的特质,它对心造成的影响则有别于未开悟凡夫的厌恶感。通常,一般未开悟的凡夫感到倦怠而生厌时,均落入嗔恶的情绪中以寻求逃避。内观的经验则截然不同。

  随内观而生的出离感能导致审视、明白事物本然实相,而后自然生起不执着和舍离;如此解脱了试图控制、强迫事物如我所愿的“我执”,以纳受事物的本然放下。清明的内观如此强而有力,使你从此不再经验与欲望挣扎的我见和执着。平常蛰伏于世间见解中的身见、疑、戒禁取三结,并不能在修行中瞒骗你或让你铸成大错。这是“道”的起点,内观首度清楚地洞察究竟真理,而为进阶的内观铺路。我们可以形容它为彻见四圣谛——四圣谛是透过内观而得领悟的。每一位领悟四圣谛的僧、尼皆曾经验透彻事物本然的慧观。你们都知道苦、苦的起因、苦的熄灭和灭苦的方法。每一圣谛的领悟均会在内心同一处中显露,进而以佛陀教导须内心自证的八正道路支一同汇聚、融入。当八正道在心中聚汇时,能斩断修行道上任何疑惑和不确定。

  修行期间经验到的种种心理状态都是正常的。无始以来,各位都处在想做这、想做那或四处奔波或经验各种情绪如悲伤、沮丧,或一味追求欲乐等。这一切毋宁是过去造业(行为)的果。这些业力在心中涨大后便会蹦出来,成为过去行的结果。知道这都是过去所做使然后,就别让自己在这上头添油加醋、火上加油。你只管审视、观照种种现象的生起和消逝。尚未生起的依旧未生。“生”这个字意指心根深蒂固的执取(upadana)。过去,你的心一直受贪爱和执取所环伺左右,你所经验的心理状态反映了这一切。内观一旦增长后,你的心永不会再去追随烦恼所造就的那些旧习惯模式,而在心和染着的思想与反应之间形成一种区隔;心从此与烦恼互不相干。

  我们可以将之比喻作在瓶中相混和的漆和油。由于两者的密度差异颇大,哪怕是将它们倒入同一个瓶子或不同瓶子里,碍于不同的密度,它们终不能相融或彼此渗透;油不能与漆相融,反之亦然。虽同在一只瓶中却依然与不相融。我们可以将世间比喻作瓶子,而放入后便被强制留在瓶里的两种不同液体,就像具备慧观而生活在世间的你,你的心和烦恼是分开的一样。你可以说,你虽住于世间,也顺随世间的习俗,却不执取这一切。该走的时候,你说走;该来时,你说来;虽然所做一切都得运用世间的制度和语言,可是形同瓶里的两种不同液体,同在一起却不相混淆。你虽住于世间,同时却不与世间同流合污。佛陀亲自体悟了这真理,所以被称之为“世间解”(lokavidu)。

  所谓根识(ayatana)是什么?它们是眼、耳、鼻、舌、身和意。它们一如以往地存在和运作;耳朵听声音;鼻子分别不同香臭等气味;舌头则有尝甜、酸、浓、咸的功能;身体能感受冷、热、软、硬;心(意)能接收它无始以来就有的心理对象。种种根识如以往般地运作,使你照常经验到感官的冲击。体验内观之后,绝不会有鼻子嗅不到气味、舌头不再尝到味道、身体没有任何感觉等情形。

  藉由感官经验世界的能力,将依旧如过去尚未修学内观前一样丝毫无损,可是心对感官的冲击,即是以“只是这样”的反应来看待。心不会执取成见或在接触的外尘上做文章;心放下,知道它放下了。当你获得彻入“法”真实本然的内观时,自然会放下。有了觉醒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离执;有了领悟之后,继之而起的是放下。内观能令你放下事物。内观智慧既不会导致执取,亦不会带来更多痛苦;不会是这样的。对“法”的真实内观终能导致放下。你明白苦既然来自执取,所以便放下了。一旦具备了内观,心就放下了,放下过去它所执持的一切。

  另一种说法是:你的修行不需要四处摸索,不再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盲目探求和执取。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所经验到的外尘再也无法刺激心的旧习性活动,让它寻求跟外尘一起搅和或在经验上添油加醋。心不再于感官接触时妄加虚构,当感官接触时,你自然会放下。心舍掉了经验。这表示你若为某事物着迷时,心虽有着迷的经验,却不会去执着或紧握不放。如果你有嗔恶的反应,也只是心生嗔恶,如此而已,不带一点“我”的意识执取、赋予嗔恶重要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心知道该如何放下、不加以理会。它为何能放下、不去理会?原因在于,所谓内观的现起是指:能彻见执着一切心理状态所带来的有害后果。

  当你瞧见形色时,心不为所动;听到声音时,心如如不动;不对任何外尘的经验置喙可否,不管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或意而产生的根尘接触都一样。任何心中生起的念头都无法动摇你,你一样能放下。你或许会接触到诱人的事物,但却不会去执着那个概念或赋予它任何特殊的重要性。它单纯地变成一个被审视的心理状态,不带一点执着。这便是佛陀所谓跟外尘接触时只是“如此而已”的情形。虽然六根仍在运作,并与六尘有所接触,却少了执着在内心中来去活动的过程,心也不会受制约地产生反复来去的“我见”。由六根所产生的感官接触虽说正常,但心却不会因落入喜、恶的状态中而“偏执一方”。你明白如何放下,所以在觉察根尘接触之后,随之便放下了。这便是内观过程的效用,使每一个心里的角落、方位乃至经验,自动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只要你去训练心,它就会产生这种效果。心明显地改变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不再像以往惯常那般地活动。你不会再于经验中造作一个“我”出来。比方说:你在经历父、母或亲友的亡故时,心若安住在止、观的修行中,又能善巧地反观事发经过,就不会因为丧事而给自己多制造苦痛。听到他人亡故时,从慧观中只会产生感伤和冷静,却不致心慌错愕。你清楚明白当下的经验,而后放下;有了觉知之后,便将它放置一旁。你会因放下而停止给自己制造更多痛苦。其原因在于:你清楚明白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当你遭遇苦难时,觉察那份痛苦,一旦苦的经验产生时,你会自动问自己:苦是打哪儿来的?苦有其原因,原因来自心中仍有执着,所以你必须放下执着。一切苦皆有其原因,一旦起了“因”,就该摒弃它,以智慧摒弃它、以内观放下它,指的就是智慧;无明是无法使你放下的。事情就是这样。

  彻入“法”的内观的审视和增长,引发了甚深的平静之心。一旦具备了这种清明而透彻的内观,便意味不管是阖眼静坐乃至睁着双眼做事,内观都会无时不刻地存在。不论你的处境如何,是否在从事正规的禅修,清明的内观依旧不减。当你的内心中具备了不可动摇的正念,绝不会忘失自己。不论是行、住、坐或卧,内在的觉醒都不可能令之失去正念。觉醒的状态不致使你忘失自己,强而有力的正念自会护持心自然而然地处于正念的状态。这些…

《清明的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守护竹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