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明的内观▪P3

  ..续本文上一页均是训练、长养心的成果;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超越疑惑。你不再追问未来、不再质疑过去,更不须对当下踌躇不定,却也不忘失过去、现在和未来。你清楚时间的存在,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事实,可是却不再为之担惊受怕。

  何以不再担惊受怕?因为过去发生的已然发生,过去便已经是过去。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则是过去“因”所导致的“果”。这个道理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便是:你现在之所以不觉得饿,是因为过去曾经吃过东西,所以现在不饿其实是过去行为所导致的果。如果觉知你当下的经历,就能明白过去。过去吃一顿饭是“因”,当下觉得活力充沛为“果”,进而促成你未来能活跃于工作。因此,当下正在提供未来“果”的“因”。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因而视为一而不异的。佛陀称此为“不二法”(eko dhammo)——没有多元的不同,只是如此而已。眼见当下,即见未来。从认知当下中明白过去。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一条相续的因果锁链,不断接连下去。过去种种“因”已在当下产生种种的“果”,而这些“果”也已为未来造就了“因”。这道因、果的运作方式用在修行上亦然。当你以止、观训练心而得成果时,这些成果必会令心更有智慧、更加善巧。

  一旦心彻底超脱疑惑,对任何事物就不会再狐疑、猜测。不带疑惑是指不须再藉修行来探索、寻道,能随遇而安地生活、处世,自在地——也即是平静地活在世上。即便身处混乱之中,都能寻获平静。如此你已完完全全不再制造问题地活在世上。佛陀虽住于世间,却得以在世上获得内心的真实平静。各位身为法的修行者,必须亦步亦趋地学习,别迷失并执着事物该如何的概念,也别执取任何始终是模糊的概念或赋予不必要的重视。只要心被扰动,就去审察,思惟其“因”。当你不再为事物给自己平添问题时,你便轻松自在了。一旦没有事情造成心理烦扰时,便能保持平等心。也就是说,你会以正念和时时觉醒所维系的平等心继续如常地修行下去。你会持有一种收摄和平衡的心。若有任何事物在心中产生,要立即以审察和观照逮住它,届时如果有清明的内观,就以智慧加以勘破,防止它在心中造成苦受。清明的内观若尚未成就,就以奢摩他禅修的修习暂且将它放下,别让心陷入执着。假以时日,你的内观定会强到足以勘破它,因为不需多久,你的内观会增长到足以思惟(观照)一切依旧引发执着和痛苦的事物。

  最终,心还是得精进的对治、制伏一切因经验的感官对象(外尘)与心理状态所刺激而生的种种反应。心必得和它所接触的每一个对象奋斗一番。既然六根和它所对应的六尘皆会在心中汇聚,因此只须将觉醒凝聚在心上,就能获得彻入眼、耳、鼻、舌、身、意和它所接触的对象(所缘境)的领悟和慧观。心已然存在,因此,重点是要去直接审视心的中心;愈加以审视,慧观就显得愈清明而深刻。我在教导时很强调这点,原因在于这对修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根尘接触时,受到种种外尘的影响后,心只能被动地反应喜、恶。这是未开悟者的心的状态,因受某种刺激而落入好心情,或因他种刺激产生坏情绪。

  因此,坚毅不动摇地审视你的心。感官经验到种种外尘时,别喂养了心理的造作,因而陷入漫天的妄想当中——这已经是在修习毘婆奢那,依慧观在审视一切外尘(感官的对象)了。毘婆奢那禅修就在于增长智慧。以各种不同的所缘对象修学奢摩他——不论是持念“哺哆”、“达摩”、“桑够”或观呼吸,均能使心体验三摩地的平静与稳实。奢摩他的禅修是要将觉知专注于一点上,暂时放下其他所有一切。

  毘婆奢那禅修也很相近,因为你在跟外尘接触时是用“别相信它”来做观的。修毘婆奢那时,不许让任何外尘障蔽你。任何外尘进入你的心,不论是以眼、耳、鼻、舌、身或意所得的经验,你都清楚明了,并藉近似“别相信他”的口头禅,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如此一来,每一个所缘(外尘)会立即化为内观的泉源。藉着稳固在三摩地中的心来审视每一个外尘的无常本质。根尘接触的瞬间,作如是观:“它是不稳定的”或“这是无常的”。若受无明所障蔽而去相信你所经验到的外尘,你必然受苦,因为这种种一切的“法”(dhamma现象)都是“无我”(anatta)的。你若执取任何“无我”的事物而误以为“我”,就会形成苦痛的始因,原因就在于执取了错误的概念(妄见)。

  反复地审视真理,直到清楚地明了一切感官对象(外尘)都没有真实目的性,不属于任何真我,那我们为何错解并执取它们为“我”或属于“我所有”呢?这才是各位必须常勤精进反观真理的地方。它们绝非实我,也不属于你,何苦将它们错以为是“你”呢?在究竟意义中,绝无那种可能。所有感官对象(外尘)都是无常的,你为何要视它们是常的?它们如此障蔽着你,真不可思议。色身本来并不吸引人,你们何以执着它们是诱人的想法?透过审视的功夫,色身是不具吸引力、无常、五蕴无我的究竟真理于是昭然若揭。最后,你会看清我们所谓的这个世间,其实不过是种种妄见所造就的幻相罢了。

  当你运用内观禅修来审视三法印,并透彻现象(诸法)的真实本然时,不须做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走极端的必要;别为自己找麻烦。只要毫不迟疑地凝聚你的觉醒,就好像坐定接待步入客厅的访客一般。这个客厅内只有一张椅子,不同的客人走进客厅拜访你时,因为你已占去那唯一的座位,所以他们都没椅子可坐。若有访客踏至,你就能立即辨识他们的来历。即便两、三位或一群访客同时进来,由于没座位可坐,他们的身分因能马上辨识。你占据着唯一的座位,使你对每一位来客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他们也无法久留。

  由于所有的访客都没地方可坐,你于是可以从容地观察他们。将觉醒投注在审视无常、苦和无我的三法印上,然后专心守住这份观想,不令散失。一切现象变异、不满足和无自性的本然之观慧将逐渐清楚、透彻起来,领悟自然更加深远。这般的清明内观会引发比修止(奢摩他禅修)还更深入内心的平静。这份清明而透彻事物本然的内观才具备清净心灵的效果。智慧的产生是深层、清明的内观所引发,它同时扮演着净化的角色。

  藉由反复再三地审视和观照真理,见解于是改变。原来误以为诱人的,因逐渐失去其它光彩而露出它不吸引人的真相。你会审视现象(诸法)以辨识确认它们是常或无常的。起初你只是心中默念“一切法无常”的教义,后来你却在审视过程中确实洞悉了真理。真理就在审视的那点上待以掘发,这也就是接待访客时所坐的那椅子上。舍此以外,没有任何地方得以增长内观。所以,安住在这间客厅里唯一一张椅子的这一点上罢。当访客进入到客厅时,因为他们无法坐下,便能轻易辨认它们的样貌和行为模式,从而对他们了若指掌。换句话说就是:对于这一切现象无常、不圆满和无我的本然已有了清楚而殊胜的体认。这份慧观在你心中无碍而稳固,能终止一切对事物本质的疑惑。你确信:除此之外并无其它看待经验的方法。这才是最究竟的“法”的领悟。基本上,你的禅修在于保持觉知,然后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尘时不断放下。整个修行就只是如此而已,毋须在修行上头锦上添花。

  重点在于:要反复不断地以三法印促进内观的增长。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智慧生起的始因,智慧更是歼灭所有烦恼执着的主因,也就是毘婆奢那的成果。但是,你做的每一件事别果断地以为都是出自慧观的。有时,你仍会顺应自己的欲望做事。如果依旧随心所欲,只在精神旺盛、受到激励时修行,在感到怠惰的时日就不禅修,这就叫作“受烦恼左右”的修行。显示你仍未具备驾驭心的力量,只能受欲望牵引。

  当你的心跟“法”一致时,是既无精进者亦无懈怠者的;心的状况取决一切。内观的修行既无懈怠亦无精进地自然跟进,是种自力自足的情况。心一旦具备这些物质,表示你从此不须扮演修行中“造作者”的角色。你可以说:仿佛所做皆办了,接下来只顺其自然,好好看顾心灵就好,不须再扮演从事事务的造作者。虽然心理活动仍依过去所累积的业而经验到乐与不乐的感触——可是,也只是视之为“如此而已”,并于一切时中放下对“我”的执着。

  在此一境界中,没有“我”的造作,因此亦无“苦”的形成。你所经验的所有感官对象(外尘)和情绪在心中基本上具有同一种意义。你所审视的不论心理或生理的现象,对心而言均无差别,同俱共通的特质。一切法(现象)皆为“一”而无有差别。等到你的智慧增长到这一境界时,才能终止你内心中的摇摆不定。

  初开始禅修时,怀疑和揣测似乎是你唯一会做的事;心总是踌躇不定、犹豫不决,浪费大把时间在懊恼的思绪和胡思乱想上,对每一件事物都猜忌怀疑。怎么会这样呢?那都是急躁惹的祸。迫切想知道所有的答案;想不劳而获地快速求得慧观。虽然一心想明了事物本然的道理,但那份渴求在心中却强烈到胜过你对内观的欲望。有甚于此,修行必须依次第增长,一步一步慢慢来。首先,你的毅力必须坚定不移,此外,更需要过去的善业和长养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舍离、真实、决意、慈悲、平等)的不断护持。

  继续提起修心的意志,别落入急功近利的欲望里。如果内观来得很慢,你就失望、难过,这些想法都于事无补。期待顿然体会无有苦乐的圆满境界合理吗?不论心抛出什么都不重要,那时你已经被心(意)和种种法尘接触所激起的苦乐给障蔽,全然无知自己的修行所及。可是,一段短暂的时间过后,这些情绪就会在心中渐失力量。说实在地,这些干扰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提醒你好自审视自身的经验,使你逐渐明了:你所经历的所有外尘、念头、想法会在心中引生什么样的反应。不管它们(反应)…

《清明的内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守护竹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