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可不可以跟我去死啊?”業障說:“可以,可以,這我最高興了!你走到什麼地方,我就跟你到什麼地方,我來侍候你。”他人一聽,還算不錯,這一生還有一個兒子陪葬很滿足了。于是業障就跟著他去見閻羅王去了。
閻羅王見他來了,就問他說:“你一生賣米就對水,賣酒也對水,有沒有這回事啊?”他說:“沒有啊,我沒有做過這麼缺德的事情啊!”他這個兒子業障就說:“有啊!我看見你賣酒、賣米都對水的,他說的沒有錯啊,怎麼你不承認呢?”這個兒子到那兒給他作見證,證明他是做了這些壞事來著,所以他也沒有話講了,于是乎就墮地獄去了。這時候他恍然大悟,說:“原來你跟著我來是來給我作見證,見證我造了罪業。早知道這樣,你不要跟我來就好了。”所以說:
金銀不肯去,唯有業隨身;
閻君審問時,業雲真又真。
你死的時候,金子、銀子都不肯跟著去,只有業障跟著去了。閻君審問的時候,業障就說這個也是真的,那個也是真的。所以這個業障是很厲害的。什麼叫業障呢?就是你所做的事情。你做好事就有善業,做惡事就有惡業。惡業就是業障。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那是我作沙彌時候的事情,當時正逢過新年。中國人過年,無論廟上或一般人家都要寫對聯,貼到門上,又叫揮春。廟上或者就寫“如意吉祥”,或者寫種種吉祥的話。
那時候我就寫了“智慧如海”四個字,這四個字我寫得很快,也寫得好像有一點筆力似的。另外有一個師兄也是個沙彌,他看見這四個字很歡喜,就一直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智慧如海……”念來念去,總這麼念。念了很多遍,我聽了很討厭,就對他說:
“我看你是“業力如海”。”他聽我這麼一說,當場就大發無明,很生氣地大聲說:
“你怎麼看我“業力如海”?你怎麼看我“業力如海”?”就想要和我打架的樣子。
“你先不要著急,聽我說。我說你業力如海,你不單不應該發脾氣,而且還應該謝謝我祝福你。”
“豈有此理,你說我業力如海,我還要謝謝你?沒有這個道理!”我說。
“你聽我下回分解啊。我給你解釋解釋,你就明白了。”
“你解釋什麼?”
“你知道什麼叫業啊?”
“業就是人所造的嘛。”
“這個業有善業、惡業。如果我說你善的業力如海,那麼你怎麼樣呢?”這回他的眼睛睜的大大的閉不上了,也沒有話講了。我說:
“我沒有說你是善業或者是惡業如海,你怎麼就發起脾氣來了?我的意思是說你善業如海。那你現在怎麼樣?”
“那沒有問題了,那我要、我要……”就向我道歉認錯了。我又說:
“沖著我這句話,你就應該請我吃齋的。”他連說:
“好!好!好!”答應請我吃齋了。
你看,就這麼妙,就差一個字,加上一個善字,他那麼大的脾氣即刻就沒有了。你說奇怪不奇怪?這也叫妙法。你懂嗎?就一個字我沒說清楚,他就發脾氣了。我再添上一個字,善業如海,他就高興得不得了。所以一個字就能令人發脾氣,也能令人歡喜。人的這個心是特別奇怪的,一個字就能令人一喜一怒,業力就是這樣子。
還有一次,我手上拿著這麼一卷紙,也是我這個沙彌師兄看見了,他這個人很多事的,很喜歡管閑事,就問我:
“你拿的這個是什麼?”
“這是賣你的契紙。”哈!他又發脾氣了。就因爲他歡喜發脾氣,所以我有的時候就找一點工作,叫他發一發脾氣。他又問一遍:
“什麼?”
“賣你的契紙。”
“你怎麼可以把我賣了,你怎麼可以把我賣了!你有什麼權力來賣我?”他發脾氣了。
“我當然有權力賣你,我有這個特權。我賣你,你還要歡喜的。你不歡喜,我還不會賣你呢。”
“你什麼特權?”他更火了,和我大發脾氣了。
“我賣你,有人買你,你一定會歡喜的。”我說。
“豈有此理!你賣我,有人買我,我還會歡喜?你講來聽聽。”
“我把你賣給釋迦牟尼佛永遠作和尚。”他又眼光光的,睜著眼睛這麼看著我,也不閉眼了。我說:“可不可以?你高興不高興?”“可以,可以!”我小的時候很頑皮的。
你看,一樣的事情,經過我這麼一說,說要賣了他,他還很高興。這也是妙法,你不要以爲這個是講笑話。
再來講魔境。魔境就是魔的境界。你若不修道,這魔還不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會來找你來了。爲什麼呢?因爲人在沒有修道的時候就等于是個窮人,這個魔就等于是土匪,土匪不會去搶窮人,因爲他知道窮人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搶。你一修道了,這就等于發了財一樣。你有錢了,土匪不論白天晚間都會找機會來搶你的財寶,所以你修道就有魔。所謂:
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
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現出本來佛。
你修道有一點真正的誠心了,這才有魔來磨你。這個魔也就是來考你的,因爲你用功有多少真了,這個魔就要來考試、考試你。你越受這個魔考,就越顯出你的光明來,光亮也就是光明。你一光亮了,更要磨多一點。磨得好像八月十五中秋月那麼明亮。這時候你就能在虛空裏邊照退群魔了。這也就是說你若有了真正的智慧,魔來你就認識了,你的智慧光明就照得這個魔無隙可乘,他就跑了。這時候就現出本來的這個佛了。
你修道有所成就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魔障發生。就拿守戒來講,你心裏本來想不犯戒,本來不想殺生,但不知不覺就殺了生、犯了戒了。你本來不想偷盜,不知不覺也就犯了;本來不想邪淫,不知不覺也就犯了。怎麼不知不覺呢?就是糊塗了,那時候無明就現前了。無明一現前,就什麼都忘了,受的戒也忘了,持的齋也忘了,就又開齋又破戒了。你本來不想打妄語,這無明發現了就打了妄語;你本來不想飲酒,無明上來也就飲酒了。這都是無明把你的智慧給遮蓋住了,沒有智慧所以就犯戒了,這是一種境界。
你打坐剛剛有點定力,由這個定力就生出一點智慧,就想斷這個淫欲心。于是你就發心了,說:“男女這種問題是一種不好的事情,我一定要把它改了。”你不想斷淫欲心還沒有事,你這一想斷淫欲心的時候,這個淫魔就找上來了。怎麼找上來呢?或者在你睡覺的時候,他就化成種種的美女,你歡喜什麼樣子的,他就現出什麼樣子的美女來引誘你。若是女人呢,他就現出種種美貌男子的像來誘惑你,也就是在夢中來考驗你。這個時候,你一沒有了把握,在夢寐中就犯了戒,就沒有定力了,沒有定力也就沒有智慧了。或者不是在夢寐中,就是在普通的時候,或者是你以前舊有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又遇到一起了,也是不知不覺把戒就犯了。犯了戒就沒有定力了,于是乎也就愚癡了、沒有慧力了。這都是因爲有一種無明來遮蓋住你的智慧,令你破壞戒律,這是另一種境界。
還有,你一天到晚就打坐、參禅,坐坐也會發出魔障。或者看見種種的境界,或者覺得自己有了神通,或者覺得自己的身體有虛空那麼大。《楞嚴經》裏講的五十種陰魔的種種境界都現前了,這都是魔的境界。
以前有一個老修行,在這兒坐禅修道。在將要入定還沒有入定的時候,就看見一種境界。他看見自己頭上有一根很細的繩,吊著一塊幾噸重的大石頭,就這麼懸吊在他的頭頂上,這繩子上還有一只老鼠在那兒咬繩子。繩子如果一被咬斷,這塊大石頭一定會掉下來把他砸死。在他看見這種境界的時候,如果他一驚恐,或者一跑,這時候就會走火入魔,魔王就得便了。可是他心如止水。“你把石頭吊在我頭上要把我砸死,我也不管。我就是死了,也要在這兒打坐。”那麼以後他入定了,結果也沒有這麼一塊石頭來把他砸死。
還有,釋迦牟尼佛將要成道的時候,魔王波旬就慌張了,說:“哎!這個悉達瞿昙就要成佛了,我們應該想辦法讓令他不要成佛。”魔王正在想妙法想得愁眉不展的時候,他的魔女來了,就問他說:“父親,你爲什麼這麼憂愁呢?”魔王說:“現在瞿昙就要成佛了,我不想讓他成佛。因爲他若成佛,我們這些魔王眷屬就沒有勢力了,所以我現在正在想法子令他不成佛。”魔女說:“我去,我去擾亂他的道心,令他生一種淫欲心。”于是乎魔女就要去破壞釋迦牟尼佛的道業。魔女生得非常的美貌,到了釋迦牟尼佛這兒,就用種種嬌媚的姿態來引誘釋迦牟尼佛,想令釋迦牟尼佛生出淫欲心來。
可是釋迦牟尼佛對這種境界根本就如如不動,他還作了一種觀想,說:“你現在以爲你很美貌,其實你將來老的時候就會變成雞皮鶴發,頭發也白了,臉上也生了皺紋了,很醜陋的。”釋迦牟尼佛這一觀想,魔女也就看見自己即刻就老了,看東西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聽不清楚了,一副老態龍鍾的,于是乎就生出一種慚悔心,就跑了。
講起魔的境界是很多很多的,不過我們修道的人無論遇到任何境界,都不要爲它所搖動。你不爲一切境界所搖動,這就是定力。你有定力就能度散亂,不散亂就不會走火入魔,就能破除魔的境界。
“世間道中得解脫”:就在這個世間道裏就會得到解脫,世間道就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道理,就在這個世法上就可以出世,就在這世間就可以出世間。怎麼在這個世間就出世間呢?就是不要執著。你離開你的執著就會得到解脫了。怎麼叫不執著呢?就是:
人在塵心出塵,井裏栽花不染塵。
人雖然在這個世界上,可是心超出這個塵世了。好像在井裏栽上花似的,沒有塵埃可以到得了。“猶如蓮華不著水”:也就好像蓮華出汙泥而不染一樣。蓮華的根雖然長在汙泥裏邊,但是它的華卻長到水的上邊,一點也沒有被汙染。我們人若能不著世間上的這一切法,也就好像蓮華不染塵似的。“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好像日月雖然在虛空,而…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