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九)▪P2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真正利益衆生。

  所謂戒,就是淨。當明白諸法的真相真理了,衆生就不愚癡顛倒了,這樣心相續自然就能清淨,這是戒學。“我受居士五戒了,我受菩薩戒了,是不是有戒學了?”不一定。你受居士五戒、菩薩戒了,雖然心地還沒有徹底清淨,還不圓滿,但是比以前清淨了,煩惱減少了,習氣減少了,這就是有戒學的功德了;若相續、心地徹底清淨了,戒學的功德就圓滿了。

  所謂定,就是在任何對境、任何情況下,心不動,不散亂,有定力,能保持平靜。外在的這些顯現都會變,但是你的心不變,這叫解脫。心沒有隨著境動,這叫自在。現在我們的心是隨著境動,隨著境轉的。若遇到了順境,心裏就很高興、快樂;若遇到了逆境,心裏就很煩惱、痛苦,感覺不愉快,很難受,不舒服。心不隨境轉時,雖然外在的顯現、對境會變,但內心仍然能保持平靜,這就具足了定學的功德。“我現在打坐可以雙盤了,能盤叁四個小時,是不是已經有定學的功德了?”不一定。盡管你的身不動,但是心動了,那就沒有定學的功德。否則,若是物質不動就叫功德,那麼外面的大樹、大殿前的柱子等也是不動的,難道它們也有定學的功德了?所謂定學的功德,主要是心不動。盡管你現在做不到心完全不動搖,但是能穩重一點,會轉念了,雖然還不圓滿,但也可以說你有定學的功德了。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心慌意亂、手忙腳亂;現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能把心穩定下來了,然後再去想辦法,能轉變一下,這樣還是有些定學的功德了。

  所謂慧,是智慧,即徹見萬法的究竟實相,對此通達無礙。若心裏不起煩惱,一點疑惑都沒有,這就是智慧。斷惑就是斷煩惱。

  戒定慧叁學也都是一體的。若戒學功德圓滿了,定學和慧學的功德也會圓滿;若定學功德圓滿了,戒學和慧學的功德也會圓滿;若慧學功德圓滿了,定學和戒學的功德也會圓滿。剛開始時,叁者不一定是一體的,因爲你還沒有徹底圓滿,沒有達至究竟,這個時候叁學可以分開;當達到最究竟的時候,叁學的功德就是一體的了。

  弘揚教法就是爲了弘揚證法。戒定慧叁學的功德也不是無緣無故就可以在衆生的相續中産生的。以什麼方式在衆生的相續中産生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呢?就是通過講經說法,傳講叁藏的內容。比如,我們現在正在講《入行論》,它是大乘一切經典的精華。以講經說法的方式,在衆生的相續中産生戒定慧叁學的功德,這叫利益衆生。

  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建寺院、建道場?這都是弘法的需要,尤其是以前特別需要。現在通過互聯網、高科技也可以傳講佛理,傳授叁藏的內容,不是必須要建個大寺院或者大道場。

  現在我們這些學佛人真是太有福報了!但是就怕大家不珍惜。若是自己真正懂得珍惜,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還可以跟同修道友一起共修,同證菩提,這是大福報啊!以前哪有這樣的福報啊?以前若要找一位善知識,想學修這樣的法門,多難啊!以前求法難,得法更不容易。現在求法太容易了,得法太容易了,人們反而都不珍惜了。若是真正能珍惜,解脫還能不快嗎?成佛還能不快嗎?真的。以前求法的過程非常艱難,得法非常不容易,需要去尋找善知識,然後依止,哪有現在這麼便捷的交通啊?非常難!正因爲求法和得法難,所以一旦求到、得到了,都一定會珍惜的,所以成就的人多。

  你們看看曆代祖師們的傳記,他們是怎麼依止上師、依止善知識的?他們求法難,即使找到了一位與自己有緣的具德上師、善知識,也要跟隨他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法。以前哪有光盤、手機等這些方便啊,若是想出一本書,要費多大的力氣,太難了!所以都是要親口傳的,但也不可能一下子都傳給你,所以求法和得法都難。正因爲難,一旦得到法以後,他們也會非常珍惜,所以成就也容易。

  現在求法容易,得法容易,但是都不珍惜!在家時,通過網絡不可能精進修行;現在到山上來了,可以天天修法、聞法、做很多的善事,一切的助緣和條件都具備了,但還是散散懶懶,晃晃悠悠,東遊遊,西轉轉,東瞅瞅,西看看。有什麼可遊的?有什麼可看的?就是不懂珍惜!你不懂珍惜,就不可能有成就。

  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但我們傳的是正法,而且大家輕而易舉地就能得到,但是都不珍惜,所以成就的人非常少。以前成就的人多,就是因爲人們懂得珍惜。爲什麼以前和現在成就不同,就在于此。若是我們能珍惜,我們解脫成就會比以前那些大德高僧和曆代祖師們還快,還容易!

  我們建道場、建寺院等,都是弘法的需要。弘法需要這樣的場所,需要這樣的環境。建了道場、寺院以後,就要弘揚教法,通過教法弘揚證法。也就是說,要利用這個環境、這個場所講經說法,讓大家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讓更多的衆生相續中産生戒定慧叁學。其實,從最究竟上講,戒定慧叁學的功德都是衆生本具的,是本來就有的。我們的自性、佛性都是圓滿的,都是本具的。“在衆生的相續中産生這些功德”是什麼意思?衆生有業障,要消除業障;衆生有很多妄想、分別,這些都要統統放下。現在我們沒有找到真心,我們所認定的這個心叫妄心,是假的。所謂“妄心不死,真心不活。”若是不斷掉妄心,真心就顯現不出來;妄心斷掉了,真心自然就會顯現。真心顯現了,戒定慧叁學的功德也自然就圓滿了。

  大家要明白,只有弘法,才能利生。所謂弘法,就是弘揚教法和證法。不分身份,無論是國王,還是乞丐都一樣,若是相續中有佛法,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絕對有安樂;若是沒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相續中就沒有佛法,就不會有安樂。哪裏有佛法,哪裏就有衆生的安樂;哪裏有教法和證法,哪裏就有衆生的安樂。

  既然大家都已經發菩提心了,沒有其他選擇,就要饒益衆生。只有弘揚佛法,才能真正饒益衆生。要做衆生的心靈導師,開啓衆生心底的智慧,衆生才會有安樂。

  你想快樂嗎?你是不是不願意感受痛苦?如果你不願意遭受痛苦,想獲得安樂,學佛是唯一的選擇,修行是唯一的選擇。若是你不學佛修行,不會有安樂,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你的選擇沒有錯,學佛沒有錯,修行沒有錯。

  現在很多人都將佛道和神道混爲一談了。佛道和神道不同,修神通、神變是神道,而佛道是修智慧。佛是智慧,是覺悟。你修佛,就要修智慧,修覺悟。如果你的內心沒有智慧,沒有覺悟,你就沒有學佛,你修的不是佛道。   

  學佛就要做具有智慧的人,你的智慧圓滿了,就成佛了。在一切對境中,心如如不動,就是具有智慧,就成佛了。成佛後是不是要轉*輪?要轉*輪。只有轉*輪,才能真正利益衆生;只有具有真正講經說法的能力,才能利益衆生。現在社會上有所謂的佛學研究,很多研究佛學的學者們也能講一些,但是不一定能真正利益衆生。轉*輪就不用說了,絕對是要靠清淨的願力。講經說法也是如此,要靠清淨的願力,只靠知識、學問是不行的。

  傳授佛法和講其他世間的學問或知識是完全不同的。不僅講的時候不一樣,聽的時候也不能一樣。今天,大家到這裏聽聞佛法,若是心裏沒有感恩心和恭敬心,就得不到佛法,也許你也能明白很多道理、真理,但這是知識,不是智慧,二者是不一樣的。真正的佛法是智慧。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得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煩惱,減輕一分痛苦,這叫得法。如果你僅僅在理上明白了,若對你內心的煩惱和痛苦沒有絲毫的對治和改變,這樣還是沒有得到佛法。

  得法哪有這麼容易啊?今天你進大殿了,在下面這樣聽一下,就可以得到佛法了?不可能的!真的,得到佛法是要靠福德和緣分的。若是沒有這個福報與緣分,怎麼能得到佛法呢?不可能的。也許你能明白和掌握一些知識,但是知識和智慧是不一樣的。知識還是分別念,對治不了煩惱。現在世間有很多學者,他們的內心也是煩惱的。他們那麼廣聞博學,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煩惱呢?因爲沒有得到佛法,沒有轉識成智,知識沒有轉成智慧。如果你沒有恭敬心,佛法也會變成知識。若是佛法變成了知識,那就變味兒了,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看似是佛法,實際是假的。佛法和智慧是捆在一起的,也可以說是一體的,這是絕對的。得一分佛法,則得一分智慧。若是你沒有恭敬心、信心,用心專注地聽,也能明白很多道理,也能掌握很多佛法裏講的知識,但是佛法變成知識了,變味兒了。

  佛法裏講的道理和很多哲學家講的一些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二者的不同之處在哪裏?哲學家講的是知識,佛講的是智慧,這是二者的差別。前者不能對治煩惱,而後者能對治煩惱。若是沒有真正得到佛法,內心沒有真正産生智慧,即使你明白得再多,也沒有用,甚至成爲修行、成就的障礙,這叫增加分別念。

  你們當中很多人都有一點兒文化,所以信心既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生起。因爲你有點兒文化,可能就會思維得很多,考慮得很多。當然,你可以思維,你也可以以自己的分別心去觀察,沒有人勉強你,但是就怕你自己煩惱,怕你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

  若要利益衆生,就要轉*輪,要講經說法。轉*輪、講經說法都是要靠願的,這個願很重要,有利他心、菩提心很重要。我在前面講過,這個利他心、菩提心還要清淨,不能有私心雜念,這樣才真正能夠轉*輪,能夠講經說法。否則,講經說法和講世間的文化、知識就沒有什麼差別了。所以,發菩提心、發清淨的願是很重要的。

  現在,有些人著急轉*輪,有些人著急講經說法,不要著急。有的人心裏可能會想:“難道不是說“只有轉*輪、講經說法,才能真正利益衆生”嗎?我已經發菩提心了,我要利益衆生啊!現在卻說“不要著急”,這是什麼意思啊?我現在能不著急嗎?”的確如此,既然你已經發菩提心了,就是要利益衆生,而真…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