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

  達真堪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義,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就要守持戒律。若要守持戒律,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明白這些戒律的取舍之處,然後如理如法地進行取舍和進退。“戒”是不允許做的,“律”是一定要做的,也可以說是所斷和所行。在很多經典和論典裏都講了許多戒律的學處,我們要仔細地學修這些經典和論典,好好地去掌握這些取舍之處,然後如理如法地取舍和進退。

  第二,內心裏必須要有正知和正念。在前面也講過,若遠離了正知和正念,很難守持內心,若內心散亂或放逸,一定會犯戒律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我們應該以正知正念去守護心。若要守持學處,就要守持心;若要守持心,就要守持正知正念。我們通過正知正念來守持心,通過心來守持學處,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第叁,依止善知識。我們是依止善知識而得到戒體的。比如說我們今天要發菩提心,得到戒體是要靠善知識的;得到戒體以後要守持戒律,也是要依靠善知識。依止上師、善知識,這是至關重要的。佛陀在經中講,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切成就皆來自于善知識。佛在密宗的續部裏對此也有很多講述。沒有上師之前沒有佛,賢劫千佛都是依靠上師而成就的,所以沒有上師就不會成佛,依止上師和善知識是很重要的。我們修持大乘佛法,真正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即佛的果位,一定要依止上師善知識。

  在這裏主要講的是菩薩戒,其他的如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等也是一樣,你要守持戒律就要具備這些條件。

  我們依止上師和善知識不能盲目。在《功德藏》裏講:“首先善巧觀察師,中間善巧依止師,最後善巧學意行,此人必將趨正道。”這裏講了依止上師的叁個階段。

  第一階段,觀察上師善知識。

  我們不能盲目地依止和跟隨,觀察很重要。一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他的密意非常深奧,他的功德無量無邊,因此我們真正想要了知他的功德也有難度。但佛在經中講,若是你仔細去觀察,也能觀察出來。猶如那邊的山上冒著煙,雖然我們看不見山後的火,但我們可以依此判斷有火,若是去尋找,也能找到這個火;那邊有很多水鳥,我們雖然看不見遠處有河流,但是通過這些水鳥,也可以判斷那邊有水,若是去尋找,也能找到水。同樣,一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我們通過他的言行舉止也可以判斷他的智慧和內心的境界,也能判斷出他是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

  現在是末法時期,魔師和邪師特別多,若是依止了一位魔師或者邪師,你就毀壞了自己的相續,將來要跟著他一起下地獄,結果非常嚴重。現在有很多普通人冒充上師善知識,若是你依止了這樣的人,不會得到任何的加持與成就,白白地浪費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觀察很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觀察呢?我們是學佛人,任何時候都要有智慧。在小乘、大乘和顯宗、密宗裏,都有很多上師善知識的標准,我們就要以這些標准去衡量和觀察。佛在經典與續部中也講過,要以這些標准來衡量和判斷。

  此處講了兩個最根本的上師善知識的法相。  

  第一,精通大乘教義。要精通大乘佛法裏講的這些道理,即精通叁藏。只是精通詞句還不行,重要的是要精通意義。那諾巴是精通叁藏的班智達,但是後來智慧空行母告訴他“你精通的是詞句,不是意義,你還要依止上師。”他後來去依止了帝洛巴上師。可見,僅僅精通詞句不行,還要精通意義。要精通大乘經、律、論叁藏,只明白不行,還要有講解的能力。

  第二,清淨受持菩薩戒。菩薩戒有很多,這裏指的是根本戒。根本戒也有很多,有十八條戒,有四條戒,但是最根本的是一條戒:縱遇命難也不舍棄衆生。一位大乘的上師或修行人必須要有這個心。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是一切衆生,還是一個衆生,都不能舍棄;無論是善人,還是惡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不能舍棄。即使是再大的惡人或所謂的邪魔,也不能舍棄。若是舍棄了,就破菩薩戒的根本戒了。

  “淨”是指不自私、不自利。清淨受持菩薩戒,任何時候都不舍棄衆生,哪怕有些衆生我們無法直接度化,但也要間接地度化他,最後也不能放棄他。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義,珍貴善知識”:在這裏講了兩個標准:第一個是精通大乘教義;第二個是清淨受持菩薩戒。符合這兩個標准的人叫“珍貴善知識”。哪怕今天要舍棄生命,也不能舍棄這樣珍貴的上師善知識。

  首先要以這些標准去觀察、衡量。我們經常講上師善知識的標准包括:具有廣大的智慧,無僞的慈悲心和攝受弟子的能力等。

  “廣大的智慧”就是精通教義,不是精通詞句,而是精通甚深的意義。精通叁藏的意義,這叫具有智慧;若是你只精通詞句,這叫知識。善星比丘精通叁藏,但是他對佛陀生起了邪見,最後離開了佛陀。他精通的只是詞句,不是含義。現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能聽懂佛法的道理,也很精通教義,但是內心卻一點修行和智慧都沒有,煩惱依舊,習氣依舊。所以,我們要精通教義,即精通叁藏的真正意義。

  “無僞的慈悲心”就是沒有自私自利,縱遇命難也不舍棄衆生。應該平等地想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一切衆生安樂。雖然我們心裏視一切衆生平等,但是行爲上肯定有分別。首先要幫助和利益身邊的衆生,然後再慢慢擴大範圍。因爲身邊的這些衆生是最有緣的衆生,是最需要你的衆生,所以我們要從這些衆生做起。  

  一說要平等地對待衆生,有些人就不管家人,也不照顧家人了,意思是“我要去利益衆生,我應該利益外面的衆生”。這是錯誤的!所謂平等,是內心的境界。我們內心裏知道:衆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做過自己的兒女。那麼,現世的父母和過去世的父母有什麼差別?現世的兒女和過去世的兒女有什麼差別?真的,若是你懂得和深信佛所講的叁世因果,你的平等心就能修出來。剛才講,衆生過去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做過我們的兒女,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去利益或者度化衆生的時候,要從身邊的衆生做起。這不是分別:“這是我家的。”“這是我的親人。”而是因爲他們都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衆生,是最需要我的衆生,所以先利益他們,度化他們,然後再擴大範圍,這叫無僞的慈悲心。

  “攝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同行、共事。攝受弟子時,要用各種善巧方便,應該軟硬兼施。因爲衆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你要有各種善巧方便,才能真正接引衆生、攝受弟子。布施:剛開始可以給他一些加持品等,通過布施接引他。愛語:如說一些好聽的、和他的意願比較相合的話。同行:爲了接引他、攝受他而做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比如,他喜歡念什麼,就可以讓他念什麼,他喜歡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共事:與他做同一種事情。比如,一個大成就者或乘願再來的菩薩已經圓滿了,也不用再去做消業積福的事情,但是爲了接引衆生、攝受弟子,表面上要跟他們一起精進地消業積福。所以,即使真正成就那天,消業積福的行爲也不能斷,也不會斷的。有些人覺得:“若是成就了,是不是就不用再這樣學修了?”意思是成就了以後,什麼都不用學、不用修了,自己在那兒舒舒服服地坐著就可以了。即使成就了,也還是要做的,但那完全是輕松的、自在的。

  你們現在修法爲什麼沒有意樂?念經或修法等都應該是種極大的享受,世間的任何享受都比不了這種享受。現在我們上早晚課或是法會時每天四座修法,多數人都沒有意樂,都不想來,都不想念,這就是因爲法沒有融入相續,沒有進入狀態。如果你從念“加持咒”開始就進入狀態了,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將注意力都放在學修的內容上,這就是進入狀態。若是心和口能完全一致,這真的是最大的享受,一個小時就是一瞬間。就像有一個人談感受所說的:“每天晚上到這裏來聽法,一個多小時,感覺就是一瞬間,覺得太快了。”這是因爲他有法喜,進入狀態了。你們聞法和修法的時候,若是真正能進入狀態,真正內心裏有法喜,就不會有壓力。有人說每天四座修法堅持不了,這就說明你根本沒有進入狀態。若是心真正能專注,進入狀態了,一個小時就是一瞬間,很快就過去了,那是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身心都是放松的、清淨的,怎麼會難受呢?怎麼會堅持不了呢?若覺得難受,說明你沒有進入狀態,心和口不一致,僅僅在口頭上念了,心裏沒有安住。

  你將來爲了接引衆生、攝受弟子,可能會和他一起修除障法、做一些善事,那時你還會覺得勉強或心裏有壓力嗎?不會的。那個時候,修法或念佛的過程都是極大的享受。大家能不能感覺一下?否則,真的很難。學佛修行要持之以恒,不是一天、兩天或一年、兩年的事情。如《普賢行願品》裏講的,衆生界盡,煩惱界盡,我之學佛修行界盡;而衆生無有界盡,煩惱無有界盡,所以我們的菩薩行也無有界盡。

  作爲大乘的善知識或菩薩,必須能夠通過各種善巧方便攝受弟子,有接引衆生的能力,否則就無法利益衆生。

  這些是上師善知識的法相,首先要通過這些標准仔細觀察、慎重考慮,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隨,否則結果非常嚴重。你們總說:“這個是終身大事。”“那個是終身大事。”其實都不是終身大事。我們依靠人身在今生要承辦解脫、獲得成就,這才是人身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這才是真正的終身大事。大家一定要仔細觀察、慎重考慮,然後再去依止也不遲。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隨,不能盲目結緣。 

  第二階段,中間善巧依止師…

《《入菩薩行論》講記(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