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义,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就要守持戒律。若要守持戒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白这些戒律的取舍之处,然后如理如法地进行取舍和进退。“戒”是不允许做的,“律”是一定要做的,也可以说是所断和所行。在很多经典和论典里都讲了许多戒律的学处,我们要仔细地学修这些经典和论典,好好地去掌握这些取舍之处,然后如理如法地取舍和进退。

  第二,内心里必须要有正知和正念。在前面也讲过,若远离了正知和正念,很难守持内心,若内心散乱或放逸,一定会犯戒律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我们应该以正知正念去守护心。若要守持学处,就要守持心;若要守持心,就要守持正知正念。我们通过正知正念来守持心,通过心来守持学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第三,依止善知识。我们是依止善知识而得到戒体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发菩提心,得到戒体是要靠善知识的;得到戒体以后要守持戒律,也是要依靠善知识。依止上师、善知识,这是至关重要的。佛陀在经中讲,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切成就皆来自于善知识。佛在密宗的续部里对此也有很多讲述。没有上师之前没有佛,贤劫千佛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所以没有上师就不会成佛,依止上师和善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们修持大乘佛法,真正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即佛的果位,一定要依止上师善知识。

  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戒,其他的如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等也是一样,你要守持戒律就要具备这些条件。

  我们依止上师和善知识不能盲目。在《功德藏》里讲:“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这里讲了依止上师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察上师善知识。

  我们不能盲目地依止和跟随,观察很重要。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的密意非常深奥,他的功德无量无边,因此我们真正想要了知他的功德也有难度。但佛在经中讲,若是你仔细去观察,也能观察出来。犹如那边的山上冒着烟,虽然我们看不见山后的火,但我们可以依此判断有火,若是去寻找,也能找到这个火;那边有很多水鸟,我们虽然看不见远处有河流,但是通过这些水鸟,也可以判断那边有水,若是去寻找,也能找到水。同样,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我们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判断他的智慧和内心的境界,也能判断出他是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

  现在是末法时期,魔师和邪师特别多,若是依止了一位魔师或者邪师,你就毁坏了自己的相续,将来要跟着他一起下地狱,结果非常严重。现在有很多普通人冒充上师善知识,若是你依止了这样的人,不会得到任何的加持与成就,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观察很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我们是学佛人,任何时候都要有智慧。在小乘、大乘和显宗、密宗里,都有很多上师善知识的标准,我们就要以这些标准去衡量和观察。佛在经典与续部中也讲过,要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和判断。

  此处讲了两个最根本的上师善知识的法相。  

  第一,精通大乘教义。要精通大乘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即精通三藏。只是精通词句还不行,重要的是要精通意义。那诺巴是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但是后来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不是意义,你还要依止上师。”他后来去依止了帝洛巴上师。可见,仅仅精通词句不行,还要精通意义。要精通大乘经、律、论三藏,只明白不行,还要有讲解的能力。

  第二,清净受持菩萨戒。菩萨戒有很多,这里指的是根本戒。根本戒也有很多,有十八条戒,有四条戒,但是最根本的是一条戒: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一位大乘的上师或修行人必须要有这个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一切众生,还是一个众生,都不能舍弃;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能舍弃。即使是再大的恶人或所谓的邪魔,也不能舍弃。若是舍弃了,就破菩萨戒的根本戒了。

  “净”是指不自私、不自利。清净受持菩萨戒,任何时候都不舍弃众生,哪怕有些众生我们无法直接度化,但也要间接地度化他,最后也不能放弃他。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义,珍贵善知识”:在这里讲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是精通大乘教义;第二个是清净受持菩萨戒。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人叫“珍贵善知识”。哪怕今天要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这样珍贵的上师善知识。

  首先要以这些标准去观察、衡量。我们经常讲上师善知识的标准包括:具有广大的智慧,无伪的慈悲心和摄受弟子的能力等。

  “广大的智慧”就是精通教义,不是精通词句,而是精通甚深的意义。精通三藏的意义,这叫具有智慧;若是你只精通词句,这叫知识。善星比丘精通三藏,但是他对佛陀生起了邪见,最后离开了佛陀。他精通的只是词句,不是含义。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能听懂佛法的道理,也很精通教义,但是内心却一点修行和智慧都没有,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所以,我们要精通教义,即精通三藏的真正意义。

  “无伪的慈悲心”就是没有自私自利,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应该平等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虽然我们心里视一切众生平等,但是行为上肯定有分别。首先要帮助和利益身边的众生,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因为身边的这些众生是最有缘的众生,是最需要你的众生,所以我们要从这些众生做起。  

  一说要平等地对待众生,有些人就不管家人,也不照顾家人了,意思是“我要去利益众生,我应该利益外面的众生”。这是错误的!所谓平等,是内心的境界。我们内心里知道: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做过自己的儿女。那么,现世的父母和过去世的父母有什么差别?现世的儿女和过去世的儿女有什么差别?真的,若是你懂得和深信佛所讲的三世因果,你的平等心就能修出来。刚才讲,众生过去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做过我们的儿女,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去利益或者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从身边的众生做起。这不是分别:“这是我家的。”“这是我的亲人。”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我的众生,所以先利益他们,度化他们,然后再扩大范围,这叫无伪的慈悲心。

  “摄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同行、共事。摄受弟子时,要用各种善巧方便,应该软硬兼施。因为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你要有各种善巧方便,才能真正接引众生、摄受弟子。布施:刚开始可以给他一些加持品等,通过布施接引他。爱语:如说一些好听的、和他的意愿比较相合的话。同行:为了接引他、摄受他而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比如,他喜欢念什么,就可以让他念什么,他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共事:与他做同一种事情。比如,一个大成就者或乘愿再来的菩萨已经圆满了,也不用再去做消业积福的事情,但是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表面上要跟他们一起精进地消业积福。所以,即使真正成就那天,消业积福的行为也不能断,也不会断的。有些人觉得:“若是成就了,是不是就不用再这样学修了?”意思是成就了以后,什么都不用学、不用修了,自己在那儿舒舒服服地坐着就可以了。即使成就了,也还是要做的,但那完全是轻松的、自在的。

  你们现在修法为什么没有意乐?念经或修法等都应该是种极大的享受,世间的任何享受都比不了这种享受。现在我们上早晚课或是法会时每天四座修法,多数人都没有意乐,都不想来,都不想念,这就是因为法没有融入相续,没有进入状态。如果你从念“加持咒”开始就进入状态了,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将注意力都放在学修的内容上,这就是进入状态。若是心和口能完全一致,这真的是最大的享受,一个小时就是一瞬间。就像有一个人谈感受所说的:“每天晚上到这里来听法,一个多小时,感觉就是一瞬间,觉得太快了。”这是因为他有法喜,进入状态了。你们闻法和修法的时候,若是真正能进入状态,真正内心里有法喜,就不会有压力。有人说每天四座修法坚持不了,这就说明你根本没有进入状态。若是心真正能专注,进入状态了,一个小时就是一瞬间,很快就过去了,那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清净的,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坚持不了呢?若觉得难受,说明你没有进入状态,心和口不一致,仅仅在口头上念了,心里没有安住。

  你将来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可能会和他一起修除障法、做一些善事,那时你还会觉得勉强或心里有压力吗?不会的。那个时候,修法或念佛的过程都是极大的享受。大家能不能感觉一下?否则,真的很难。学佛修行要持之以恒,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的事情。如《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众生界尽,烦恼界尽,我之学佛修行界尽;而众生无有界尽,烦恼无有界尽,所以我们的菩萨行也无有界尽。

  作为大乘的善知识或菩萨,必须能够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摄受弟子,有接引众生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利益众生。

  这些是上师善知识的法相,首先要通过这些标准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随,否则结果非常严重。你们总说:“这个是终身大事。”“那个是终身大事。”其实都不是终身大事。我们依靠人身在今生要承办解脱、获得成就,这才是人身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大事。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慎重考虑,然后再去依止也不迟。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随,不能盲目结缘。 

  第二阶段,中间善巧依止师…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